|
让我欢喜让我忧 (代自序) 我读大学时是学中医临床的,如果本科毕业就去工作,现在的我很可能是一县市级中医院的中医大夫。我本科临床实习时,碰到了张国平师兄,他是山东洪均生先生洪派陈式太极拳传人哈乐之先生的亲传弟子,精于医,擅针灸,又一直热心于传统武术的弘扬,我在大学也学过一两年洪派陈式太极拳,性味相投就与张师兄越走越近。张师兄看我对中医一片热爱,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很熟悉,临证开方喜用经方,文章写得还算可以,平素也喜欢与人交流中医,就建议我继续考研,将来若能当一名大学老师就最好了,他对我说:“把对中医的热爱传递给学生,以一人之力而影响万千中医学子,要比看千万个病人更重要。”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以之为目标而继续求学,最终也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 读硕士、博士期间,生活所迫,我曾在济南的一些医学职业院校讲过中医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等,当时年龄还小,讲课经验也少,学校就把其他专家教授不愿意讲的“3+2”交给我上课。所谓“3+2”就是初中毕业后直接上大学,前三年相当于高中三年,后两年相当于专科两年,最后毕业能拿一个大专文凭,大都是家长感觉孩子升学无望而走的捷径。这些学生基础很差,所以一般老师们都不愿意教。校方虽不明言,但心里却盘算得很清楚,教授讲课课时费很高,就让教授去教基础好一点的班级,也可谓人尽其用,研究生授课课时费少,就让他们去教挑剩的班级,这种安排我也理解。我从农村来,知道农村父母供养孩子上学的不易,所以讲课绝对不能敷衍,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把课讲好。当时压力很大,学生都是非中医学专业,基础也相对较差,而且学校安排的课时数也很少,既要讲明白,还要讲好,的确是很难。当时我就尝试首先以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医学的大概,首先得让他们觉得中医有意思、有内涵、生活中能用得到,接着打破教材的篇章顺序,挑其重点而厘分为一个个专题进行讲解。没有想到效果非常不错,班里还经常会有其他班级的学生过来旁听。好多学生毕业以后还依然和我保持联系,咨询中医的相关问题。每每看到他们发来的短信和QQ留言,回忆当初上课的情形,表达对中医的热爱,心里会觉得特别暖,会感觉作为一名老师能把课讲好真的是很骄傲的一件事。博士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就职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主要给学校的非医学专业讲授《中医学概论》,另开设了《神农本草经选读》面向全校各专业(医学专业学生居多)讲授中医方药。《中医学概论》实则包括了《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多门中医专业课程。《神农本草经选读》虽然基于《神农本草经》,但却兼及《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核心内容,涉及中医对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以及组方治病等诸多知识点。通过这两门课我基本上囊括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每个方面,课程的内容很庞杂,但课时数却并不多,我依然延续了之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生中的反响不错。能够看到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通过我的授课而喜欢上传统文化和中医,我觉得特别高兴,这就是我所说的“让我欢喜”的原因之一。 “让我欢喜”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中医爱好者,他们既对中医的养生治病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中医而强身健体,又对中医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产生浓厚的兴趣,医虽小技但蕴含大道,希望通过学习中医而知晓传统。“让我忧”的是,身边的中医爱好者很多,但真正有清晰认识的人却很少;讲中医的书很多,但既通俗易懂又能正确传递知识的却相对较少;零散讲养生或某某病家庭保健治疗的科普读物很多,但系统讲解中医方方面面的书却很少;戏说中医的书、讲故事的书很多,但讲授涉及关键问题专业知识的却很少。而这些内容,恰恰深刻影响着中医爱好者对中医的认知和学习。也正是因为这诸多的“少”,滋生了许多伪中医的产生,当伪中医的把戏被揭穿,真正的中医也遭其遗臭,浇灭了中医爱好者的热情。因此,作为中医院校讲中医的大学教师,我感觉有责任向身边的人传递最起码的中医知识,特别是给中医爱好者相对全面和规范的指导,使他们对中医的热爱与应用不至于太盲目和偏离正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欢喜与忧虑,为了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医,进而热爱中医,正确地使用中医,我写了这本小书。是书基本上是根据我平常讲课所用讲稿整理而成,保留了讲课时的一些口语化表达,或许会让大家读起来不至于那么冰冷。全书共分八章,八章内容的关键词是身体、疾病、养生与治疗,这正是中医学所关心的全部。大致而言,第一章“中医是什么”,谈中医之称谓,叙中医从何而来,为的是让大家从宏观上把握中医一以贯之的特色与优势,相信大家看了以后肯定会明白中医为何姓“中”;第二章“从阴阳说起”和第三章“五行之是非”,解阴阳之道,析五行之变,重在讲解中医学是如何援文入医,如何把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作为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工具。同时,借阴阳五行之近代遭遇,略谈中医古今之变,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相信大家看了这一章以后便不再觉得阴阳五行是一种毫无道理的骗人把戏,而是会感觉拿到了一把打开中医大门的钥匙;第四章“中医学的身体观”,通过讲解身体的厘分、身体的动力和身体的特点,以说明中医学对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大家平常经常会听到的五脏六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等在这一章都有所讲述;第五章“中医学的疾病观”,重点讲解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涉及病因、发病机制、诊断等多个方面,最终目的是让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而学会如何分析疾病;第六章“中医学的养生观”,围绕大家日常最感兴趣的中医养生问题,讲述了中医养生的原则和常见养生方法,希望大家能依此而形成正确的养生理念;第七章“中医学的治疗观”,先讲宏观治疗原则,后讲相对具体的用药之法与组方之法,爱好中医者可由此章而知中医方药之来龙去脉,学中医者可由该章内容而知用药组方之标准线何在。最后一章“我思故我在”,再重申我对于中医之态度。八章内容从简入难,由点及面,层层递进,这就是我将书名定为“渐晓中医”的原因所在。 该书基本定位在写给大学生和中医爱好者的中医读本。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相对较好的文化基础,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在时下“中国风”逐渐兴起的历史时期,他们又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几乎每个高校都有与国学相关的社团,不少非医学院校还成立了中医学社。讲课时我接触到了许多85后和90后,他们富于想象,充满梦想,思维活跃,对许多问题有着清晰而条理的表述。只要你能讲述出中医学的魅力所在,他们会对中医抱有极大的热爱,这一点是远远超乎我最初的想象的。若单凭讲课,能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太少了,所以我想写一本给大学生看的中医读本。再说中医爱好者,他们远不是像一些中医专业人士所想象的那么无知和幼稚,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他们中的许多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不少中医爱好者还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请专业人士授课。我身边的好多朋友都是中医爱好者,包括我的爱人,都不满足于中医科普读物的浮光掠影式的论述,很想对中医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但是直接看中医专业书籍又看不懂,而且内容太多,光最基本的教材就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等,既没有太多时间去一一研读,又不好把握重点。有的朋友歇班时还去大学旁听过我的《中医学概论》,感觉听得懂,还很有意思,一直鼓励我写一本讲中医的通俗读本送给大家。所以,我想写一本送给中医爱好者的中医读本。 当然了,除了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和中医爱好者,我还想把这本书写给中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中医的理解基本上是依靠教材而形成的。现代中医教材的编写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近代医家汇通中西医学的思想和理念,很多内容是以西医学为参照而对传统中医学进行了筛选和重塑,这种重塑有的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有的则已经背离传统而失去了传统中医的特色。好多中医学生读了中医古籍后,会向我抱怨,怎么和教材差别这么大,为什么学了教材还是看不懂古籍,往往是书越读而困惑越多。我讲课时也时常会给他们讲一些与教材上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戏称“颠覆一下”,没想到学生会对我这些不一样的论述特别感兴趣。比如,每年讲《神农本草经选读》时我都会花一讲三个课时的时间和大家讨论中药从何而来、古人如何标识中药的药性等最为基本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与教材相差很大,在这本书的第七章中我也详细讲了,但学生们特别爱听,效果特别好。所以我就想,大学生不是小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给大学生的授课固然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但应该展现每个老师的个性观点,我有时候会开玩笑说“大家上课听我讲的,考试看教材上讲的”,没有同学会因为我所讲的与教材上不一致而大脑混乱,相反的是他们会感觉我在很认真地备课,很认真地对待他们,下课结束时还经常报之以掌声。这本书中的好多内容便是一些类似的个人观点,当然这些观点的形成也离不开学生们带给我的启发,那就不妨作为教材的补充供中医专业大学生思考吧。好多问题我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仅仅是在表述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如果你能有你的答案,我想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另外,我在书中引用了一些古籍的经典论述,在脚注中详细注明了文献出处,许多影响较大的医籍我都配了插图,并在图注中简要介绍了该书的来龙去脉,中医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此为线索找原书来读读,对于非中医专业的爱好者来说不做强求,但中医科班儿的要学好中医就必须去读中医古籍,这是中医的命脉所在。任何一个中医大家,没有不通过研习中医古籍就能成功的。 我之前曾给身边的朋友和学生们一个承诺,要写一本大家都能看懂的中医书,谢谢你们一直的鼓励和不停的督促,让我得以完成这本小书。这本小书是我的第二本著作,虽然没有我之前的学术专著来得那么早,但却是我一直最想写的一本书,是我感觉能影响更多人的一本书。这本书酝酿了有将近七八年的时间,真正写作的时间却并不长,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我讲课时无数次讲过的,一提起笔就感觉停不下,写作时也经常不由想起许多人许多事,想起我学医十三年来给予过我帮助的师长们,想起我站在讲台上所面对的台下的一双双眼睛,想起授课完毕的那个雪夜学生送我去赶班车,感慨万千。合上这本书,我再问我自己什么是中医,能否给中医下一个定义,或许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我的答案如下:“中医学是围绕人类生命的延续与质量的提高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古人称其为‘生生之具’。她高度关注个体生命自身的完整性与独特性,以及与自然、社会的紧密关联性,把生命置于动态的流变中,全面考察其生长壮老已,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形成了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是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和集中体现者。”这也是我2013年撰写中国科协《中国中医药学科史》绪论时写下的一段话。您的呢?刘鹏2013年10月14日于泉城济南望雪山房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中医是什么1 一中医之称谓2(一)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2(二) 西医与中医5(三) 医之别称11 二中医从何而来21(一) 从“醫”字说起21(二) 中医学的起源22(三) 中医理论形成的两个重要方式27 第二章从阴阳说起35 一何谓阴阳36(一) 阴阳三要37(二) 阴阳之道40 二阴阳之常45(一) 阴阳与人身结构46(二) 阴阳与人身功能51(三) 阴阳与体质55 三阴阳之变60(一) 阴阳盛衰60(二) 阴阳真假62(三) 复归平衡64 第三章五行之是非67 一何谓五行68(一) 五行及其生克乘侮68(二) 五行之应用74 二五行之困境82(一) 当中医走到近代83(二) 五行缘何被困96 三五行之改造104(一) 秉传统,明其义104(二) 借哲学,言其用107(三) 援科学,释其质111(四) 废其形,存其用115 第四章中医学的身体观118 一身体与身体观119(一) 身体119(二) 身体观120 二身体的厘分123(一) 厘分身体的方法123(二) 五脏系统136(三) 经络系统165 三身体的动力173(一) 气174(二) 血176(三) 津液178 四身体的特点180(一) 天人相应,贵在和合:时空的身体180(二) 天道周行,如环无端:循环的身体182(三)
体用兼备,重在释用:功能的身体184(四) 内外相系,各部相连:联系的身体185 第五章中医学的疾病观188 一释病因189(一) 邪从外来189(二) 病由内生198 二释议病207(一) 写在议病之前207(二) 四诊探病211(三) 厘分八纲242(四) 释以气血津液246(五)
归属脏腑经络249(六) 他说相辅256 第六章中医学的养生观261 一养生原则262(一)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262(二)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70 二养生方法274(一) 房中损益274(二) 行气导引283(三) 食药纠偏290 第七章中医学的治疗观296 一治疗原则297(一) 激发身体,复归和谐297(二) 多维调节,方法灵活300(三) 因势利导,多法并用302(四)
遵循共性,凸显个性305 二药从何来307(一) 尝百草与以意求之307(二) 阐释中药的方法311(三) 医学与人文的双重塑造316 三用药之法318(一) 与病相合318(二) 与体相宜322(三) 依病煎服325(四) 守变有则329(五) 趋利避害331(六)
知常达变336 四方何以成341(一) 组方原则341(二) 组方之法343 五医药离合349(一) 药:载不动许多愁349(二) 医:剪不断理还乱355 第八章我思故我在358 一中医本不神秘359(一) 中医学不能故弄玄虚359(二) 中医学的优势与不足364(三) 实事求是,惟真是妙366 二尊重中医、反思中医368(一) 尊重中医369(二) 对传统中医教育热的冷思考370(三) 异中求全373 后记376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