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丛书序  /01 本书序  /01 前言  /04 1 绪论  /1   1.1 选题依据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问题的提出  /2     1.1.3 研究意义  /4   1.2 内容架构  /6     1.2.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6     1.2.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8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9 2 相关研究综述及港口空间效应理论基础  /11   2.1 相关主题研究进展  /11     2.1.1 港口区位论及其引发的港口功能区研究  /11     2.1.2 港口体系及空间布局  /12     2.1.3 港口空间成长规律及港—城空间相互作用  /13     2.1.4 港口兴衰与腹地近现代化的历史地理解析  /15     2.1.5 港口演变影响腹地发展的理论探讨  /15   2.2 理论范式辨析及海港空间效应内涵  /16     2.2.1 研究述评及其理论范式反思  /16     2.2.2 海港空间效应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  /18   2.3 海港空间效应主要理论基础  /19     2.3.1 港口发展演化相关理论  /19     2.3.2 区域空间成长与联系的相关理论  /28     2.3.3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32 3 国外海港空间效应的案例分析  /35   3.1 基于案例分析的港口空间效应理论模式  /35     3.1.1 西方与亚洲港口城市演化阶段比较  /35     3.1.2 基于非洲案例的腹地运网演化模式  /37   3.2 典型海港对城市及腹地空间效应的案例分析  /39     3.2.1 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的航运中心与世界性港城  /39     3.2.2 鹿特丹:世界型枢纽城市与欧洲门户  /42 4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  /48   4.1 海港的空间特征  /48     4.1.1 港口的设施空间  /48     4.1.2 海港的地域类型  /49     4.1.3 海港的功能空间  /52     4.1.4 中国海港空间体系  /53   4.2 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系统  /58     4.2.1 影响因子  /58     4.2.2 动力结构与组成要素  /60     4.2.3 计算模型  /62   4.3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定量测度  /64     4.3.1 理论假定  /64     4.3.2 计算与空间分析  /68     4.3.3 海港空间效应与港—腹经济地域系统的耦合特征  /76   4.4 沿海三大经济圈海港空间效应分异特征  /79     4.4.1 环渤海地区海港空间效应分布特征  /79     4.4.2 长三角地区海港空间效应分布特征  /82     4.4.3 珠三角地区海港空间效应分布特征  /86 5 区域微观基础:海港对城市的地域空间效应分析  /90   5.1 实证一:大连港对城市的地域空间效应  /90     5.1.1 大连港口势能的集聚过程  /90     5.1.2 临港产业空间成长与城市形态演变  /91     5.1.3 主城区“港城式”土地利用模式  /93     5.1.4 “港航式”轴—辐交通物流网络发育  /97   5.2 实证二:青岛港对城市的地域空间效应  /101     5.2.1 青岛港城发展的历史过程  /101     5.2.2 港口群分工布局与交通网络格局  /105     5.2.3 临港产业区发展格局  /105     5.2.4 青岛港城市空间效应的基本特征  /107   5.3 实证三: 天津港对城市的地域空间效应  /108     5.3.1 天津港城发展基本过程  /108     5.3.2 天津港空间效应下的城市发展特征  /111   5.4 实证四:宁波港城空间系统演化过程  /114     5.4.1 宁波港城空间发展的阶段  /114     5.4.2 宁波优势产业与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  /117   5.5 实证五:厦门港城空间系统演化过程  /119     5.5.1 近代厦门港城市形成发展过程  /119     5.5.2 现代港口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  /122   5.6 海港空间效应下的中国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  /125     5.6.1 理论背景  /125     5.6.2 研究目的  /127     5.6.3 现代海港城市港—城空间系统演化过程  /128     5.6.4 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  /133 6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演化过程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138   6.1 腹地对海港成长的脉冲响应分析  /138     6.1.1 平稳性检验  /138     6.1.2 协整关系检验  /139     6.1.3 脉冲响应分析  /140    6.2 近代以来我国海港空间效应的总体变化  /141   6.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演化过程  /144     6.3.1 海港影响下的区域交通运输格局变化  /144     6.3.2 海港影响下的区域对外贸易格局变化  /151     6.3.3 海港影响下的区域产业格局变化  /155   6.4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作用机理分析  /162     6.4.1 海港对区域交通运输的地域空间影响  /162     6.4.2 海港对区域对外贸易的地域空间影响  /164     6.4.3 海港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地域空间影响  /165     6.4.4 海港空间效应作用机理的本质特点  /172 7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优化与调控策略  /175   7.1 通过港口产业集群提升海港集聚势能和辐射效应  /175   7.2 强化海港空间规划与管制,形成合理港口体系,促进一体化整合  /176   7.3 推动海陆产业分工与互动,强化港口与腹地的双向联系  /177   7.4 重视港口周边滨水区规划,促进功能提升和综合利用  /178   7.5 畅通港—腹集疏运网络通道,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  /179   7.6 以市场化为导向,使企业成为港口与腹地互动发展的主体  /181   7.7 推动区港联动,加快信息化建设,拓展新型港口空间  /181 8 结论与展望  /183   8.1 主要结论  /183   8.2 特色与创新点  /185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85 参考文献  /187 图片来源  /197 表格来源  /199 后记  /2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