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总序 /1 前言 /10 1 我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与意义 /1 1.1 时代变迁呼唤主体功能区规划 /1 1.1.1 国际区域规划理念的转变 /1 1.1.2 大都市发展和规划理念的转变 /2 1.1.3 生态文明理念对区域规划影响加深 /2 1.1.4 国内区域发展矛盾凸显 /2 1.1.5 构建新的区域规划体系刻不容缓 /3 1.1.6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提出 /3 1.2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意义重大 /4 1.2.1 主体功能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亟须完善 /4 1.2.2 生态文明建设对区域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4 1.2.3 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地位的加强 /5 1.2.4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应该成为新时期我国空间规划的试金石 /5 2 区域及区域规划 /7 2.1 区域的概念及属性转变 /7 2.1.1 区域概念 /7 2.1.2 区域属性 /7 2.2 区域规划与空间规划 /8 2.2.1 区域规划 /8 2.2.2 空间规划 /8 2.3 主体功能区规划 /10 2.3.1 主体功能区的定义和内涵 /10 2.3.2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义和内涵特征 /11 2.3.3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13 2.3.4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规划面临的问题 /14 2.4 大都市的界定及特征 /16 2.4.1 大都市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16 2.4.2 我国大都市发展的一些问题 /17 3 国外区域规划实践与经验借鉴 /20 3.1 西方区域规划演变 /20 3.1.1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及研究演变 /20 3.1.2 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理论流派 /26 3.1.3 当代西方空间规划的新理念 /33 3.1.4 西方区域规划实践与研究转变 /35 3.2 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的欧盟共同区域政策 /39 3.2.1 背景及目标 /39 3.2.2 空间发展的方针 /39 3.2.3 主要的区域政策 /39 3.2.4 欧盟区域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借鉴 /41 3.3 体系完善的德国空间规划 /43 3.3.1 德国空间规划的概念及分类 /43 3.3.2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构成 /43 3.3.3 德国空间规划的特点及启示 /45 3.4 集聚效益显著的日本国土规划 /46 3.4.1 日本的六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46 3.4.2 日本国土规划的特点及启示 /50 3.5 大区规划同国土规划结合的法国区域规划 /51 3.5.1 法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52 3.5.2 法国区域规划的特点及启示 /53 3.6 国外区域规划发展对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启示 /54 3.6.1 区域(空间)规划的立法 /55 3.6.2 区域规划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目标导向 /55 3.6.3 区域规划的委员会制度 /56 3.6.4 缩小区域差距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56 4 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基础 /58 4.1 中国区域规划的研究基础 /58 4.1.1 国外区域规划的特点和经验 /58 4.1.2 区域规划概念及目标的研究 /59 4.1.3 区域规划的内容及编制方法的研究 /59 4.1.4 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 /60 4.1.5 研究小结 /63 4.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64 4.2.1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65 4.2.2 空间结构理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66 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66 4.3.1 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概念 /66 4.3.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68 4.3.3 可持续发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72 4.4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73 4.4.1 成本学说 /73 4.4.2 要素禀赋学说 /74 4.4.3 新贸易理论 /75 4.4.4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76 4.4.5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76 4.5 区域管治理论 /77 4.5.1 管治的内涵及定义 /77 4.5.2 区域管治的研究进展 /78 4.5.3 区域管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79 5 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81 5.1 计划经济时期的区域规划波动阶段(1949—1978年) /81 5.1.1 两大经济地带(内地、沿海)时期 /82 5.1.2 三大经济地带(“一线、二线、三线”)时期 /82 5.2 改革开放后的国土开发规划尝试阶段(1979—1995年) /83 5.2.1 以均衡发展为主的大经济区规划和国土规划蓬勃发展时期 /83 5.2.2 以非均衡发展为主的城镇体系规划时期 /84 5.3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形成与都市区规划时期(1999—2004年) /85 5.3.1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形成时期 /85 5.3.2 都市区规划时期 /88 5.4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启动阶段(2005年至今) /88 5.5 区域规划视角和内容的转变 /90 5.5.1 区域规划关注对象的转变 /90 5.5.2 区域规划尺度标准的转变 /91 5.5.3 区域规划视角的转变 /91 5.5.4 区域治理方式的转变 /92 5.6 我国区域规划尚待解决的问题 /92 5.6.1 立法滞后 /92 5.6.2 过于偏重发展规划 /92 5.6.3 各空间规划定位不清 / 93 5.6.4 区域规划弹性不足 /93 6 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 /94 6.1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义及特征 /94 6.1.1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义 /94 6.1.2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 /94 6.2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顶层设计思想 /96 6.3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他各类空间规划的关系 /97 6.3.1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97 6.3.2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98 6.3.3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与空间规划系统的关系 /99 6.4 新型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 /101 6.4.1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行政管理体系 /102 6.4.2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流程 /103 6.4.3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的政策调控和管治 /103 7 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108 7.1 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 /108 7.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10 7.2.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10 7.2.2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12 7.2.3 SCOPE和UNEP合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12 7.2.4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课题组提出的指标体系 /112 7.3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14 7.3.1 指导思想 /114 7.3.2 构建原则 /114 7.3.3 指标体系框架设计思路 /114 7.4 指标体系构建 /116 7.4.1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116 7.4.2 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指标体系 /118 7.4.3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 /118 8 上海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与流程 /120 8.1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 120 8.1.1 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不均衡 /121 8.1.2 城市开发强度高,建设用地需求大 /121 8.1.3 国土开发粗放,发展方式亟待转型 /121 8.1.4 生态环境基础较好,未来发展压力大 /121 8.2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流程 /122 8.2.1 上海主体功能区规划步骤 /122 8.2.2 数据来源 /123 8.2.3 指标体系构建 /124 8.2.4 计算方法 /125 9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要素分析与综合评价 /127 9.1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单要素分析 /127 9.1.1 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 /127 9.1.2 可利用水资源评价 /129 9.1.3 环境容量评价 /130 9.1.4 生态脆弱性评价 /134 9.1.5 生态重要性评价 /136 9.1.6 人口集聚度评价 /139 9.1.7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141 9.1.8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157 9.2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综合评价与划分 /159 9.2.1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综合评价 /159 9.2.2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161 10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定位与治理策略 /164 10.1 上海大都市功能优化区发展方向与治理策略 /164 10.1.1 功能定位 /164 10.1.2 发展方向 /165 10.1.3 主要措施 /165 10.2 上海大都市功能拓展区发展方向和治理策略 /165 10.2.1 功能定位 /166 10.2.2 发展方向 /166 10.2.3 主要措施/167 10.3 上海大都市功能协调区发展方向和治理策略 /167 10.3.1 功能定位 /168 10.3.2 发展方向 /168 10.3.3 主要措施 /168 10.4 上海大都市生态发展区发展方向和治理策略 /169 10.4.1 功能定位 /170 10.4.2 发展方向 /170 10.4.3 主要措施 /170 10.5 上海大都市生态服务区功能定位与地域类型 /171 10.5.1 功能定位 /172 10.5.2 发展方向 /172 10.5.3 主要措施 /172 参考文献 /173 图片来源 /187 表格来源 /188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