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总序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服务业将逐渐引领中国就业格局发生改变     1.1.2 都市区正在成为一种城市发展趋势      1.1.3 个体的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城市就业空间的概念和内涵      1.3.2 产业空间与就业空间辨析      1.3.3 研究范围和时间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2 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理论的构建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介绍      2.1.1 就业多中心理论      2.1.2 空间错位理论      2.1.3 职住平衡理论     2.1.4 都市区空间结构理论      2.1.5 社会空间分异理论     2.1.6 空间扩散与集聚理论     2.1.7 竞价租金曲线理论   2.2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过程     2.2.1 就业空间演化模式:从均衡到更高层次均衡      2.2.2 演化驱动力解析:从单系统主导到多系统耦合      2.2.3 双系统耦合中的就业空间演化:郊区成为利益诉求实现的较优选择    2.3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特征      2.3.1 分区就业要素的演化特征:增长点从中心城向郊区扩散      2.3.2 就业中心体系的演化特征:分布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2.3.3 职住状况的变化特征:从职住平衡走向职住分离  3 案例城市的就业特性分析    3.1 所在区域的就业概况    3.2 各城市就业水平评价      3.2.1 指标体系的构架      3.2.2 研究数据      3.2.3 计算公式      3.2.4 运算结果分析    3.3 首位就业区特征分析     3.3.1 空间区位概况      3.3.2 就业规模及类型比较分析      3.3.3 就业结构比较分析   3.4 小结     3.4.1 典型示范性      3.4.2 时代对应性  4 南京都市区研究门槛条件验证    4.1 研究的三个门槛条件      4.1.1 都市区发展阶段特征      4.1.2 劳动力市场发育特征      4.1.3 通勤情况特征    4.2 实证区域——南京都市区      4.2.1 南京都市区概况      4.2.2 南京——门槛条件的印证      4.2.3 南京都市区化的重要事件    4.3 南京都市区地域结构抽象模式      4.3.1 城郊的划分      4.3.2 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归纳    4.4 小结 5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分区格局演化    5.1 就业岗位分布演化      5.1.1 就业岗位总量在空间上的演化     5.1.2 分类型就业岗位在空间上的演化      5.1.3 分产业就业岗位在空间上的演化    5.2 就业用地分布演化      5.2.1 工业用地分布演化分析      5.2.2 商业金融用地分布演化      5.2.3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分布演化    5.3 就业空间组织演化      5.3.1 职住偏离指数的计算      5.3.2 近年来的通勤演化    5.4 小结  6 南京都市区就业多中心的验证    6.1 就业多中心的概念及识别方法      6.1.1 就业中心的概念      6.1.2 就业多中心的识别方法      6.1.3 本章的方法和数据来源    6.2 南京都市区就业中心的识别及验证     6.2.1 就业主中心的识别和验证      6.2.2 候选次中心的选取和验证   6.3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特征      6.3.1 就业空间整体格局:单中心主导      6.3.2 就业梯度特征:四个方向上不均衡下降      6.3.3 空间分布特征:交通引导和地形限制突出      6.3.4 中心构成特征:多元引导   6.4 南京就业中心演化简析    6.5 小结  7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的职住平衡    7.1 职住平衡的内涵及测度      7.1.1 职住平衡的研究类型及特征      7.1.2 职住平衡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7.1.3 职住平衡的度量方法    7.2 宏观验证——南京都市区职住平衡测度      7.2.1 都市区就业空间职住偏离指数的计算     7.2.2 都市区整体职住空间结构    7.3 微观验证——典型就业空间职住平衡测度      7.3.1 典型就业空间的选取      7.3.2 街道概况和问卷发放情况      7.3.3 典型就业空间职住平衡特征分析      7.3.4 环境因素对职住平衡的影响     7.3.5 个体属性对职住平衡的影响    7.4 小结  8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机制    8.1 演化机制体系构架    8.2 行政机制的导引      8.2.1 地方分权体制的影响      8.2.2 城市规划的空间引导      8.2.3 产业政策的调整落实      8.2.4 交通设施体系的完善    8.3 市场机制的推动      8.3.1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8.3.2 土地市场的运作      8.3.3 住房市场的运作    8.4 社会机制的变化      8.4.1 单位大院组织机制的解体      8.4.2 家庭职住组织模式的变化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理论研究的结论      9.1.2 实证研究的结论      9.1.3 中西方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特征存在差异    9.2 都市区就业空间发展引导建议      9.2.1 发挥规划机制,理性构架就业“多中心”的空间结构      9.2.2 顺应市场机制,推行职住通廊引导的空间组织模式     9.2.3 关心社会机制,积极培育职住平衡的社区体系      9.2.4 强调调控机制,形成长效规范的政府监控体系    9.3 主要创新点及未来展望      9.3.1主要创新点      9.3.2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