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总序 /1 0 导论 /1 0.1 选题的背景 /1 0.1.1 全球视野:推行区域治理是通行的选择 /1 0.1.2 中国视域:推行区域治理是理性的选择 /2 0.1.3 区域视角:推行区域治理是现实的选择 /3 0.2 研究的意义 /4 0.2.1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4 0.2.2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实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战略举措 /4 0.2.3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5 0.2.4 构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 /5 0.3 研究范围、思路方法与内容 /6 0.3.1 研究范围 /6 0.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7 0.3.3 研究内容 /9 1 区域治理的理论演进及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研究 /10 1.1 区域治理相关概念 /10 1.1.1 区域概念的界定 /10 1.1.2 治理的内涵 /13 1.1.3 治理的特征 /14 1.1.4 区域治理的界定 /15 1.2 区域治理的理论流派 /17 1.2.1 区域主义:集权式的单中心治理 /17 1.2.2 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化的多中心治理 /19 1.2.3 新区域主义:合作式的网络化治理 /23 1.3 区域治理的国外研究 /26 1.3.1 都市区治理 /26 1.3.2 地方治理 /28 1.4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中国研究 /32 1.4.1 行政区划调整的观点 /32 1.4.2 规划协调的观点 /35 1.4.3 政府间合作的观点 /38 1.4.4 区域治理的观点 /40 2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现状与制约因素 /43 2.1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进程 /43 2.1.1 区域治理的演变轨迹 /43 2.1.2 京津冀区域治理演变的特征 /51 2.2 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 /57 2.2.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竞争力不强 /57 2.2.2 京津冀区域差异的测度 /58 2.2.3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测度 /68 2.2.4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剧 /73 2.2.5 交通基础设施:优势明显,结构有待调整 /75 2.3 京津冀区域治理推进的困厄 /78 2.3.1 观念制约,区域治理的发展举步维艰 /78 2.3.2 区域规划缺位:无序发展的局面难以缓解 /81 2.3.3 现行体制的制约:加剧地方竞争 /82 2.3.4 区域治理协调机制尚未形成:阻滞了区域治理的推进 /84 2.3.5 非政府力量发育不足:延缓了区域治理进程 /85 3 行政区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治理 /87 3.1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与统一 /87 3.1.1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含义 /87 3.1.2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竞争与依赖 /89 3.2 行政区经济—经济区经济—功能区经济:理论推演 /94 3.2.1 传统时期的行政区经济:一元混合经济 /94 3.2.2 经济区(都市圈)经济:二元混合经济 /95 3.2.3 经济区经济:三元(多元)混合经济 /96 3.3 行政区行政到区域行政的演变:现实的发展 /97 3.3.1 行政区行政的内涵 /97 3.3.2 行政区行政的特征 /99 3.3.3 行政区行政的局限 /100 3.3.4 区域行政的诞生 /104 3.4 区域行政到区域治理的嬗变:理性的选择 /106 3.4.1 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现实进程的描述 /106 3.4.2 区域治理的诞生 /107 4 区域治理的典型案例及经验借鉴 /111 4.1 区域治理的典型案例 /111 4.1.1 华盛顿特区:统一组织的大都市区治理——区域委员会 /111 4.1.2 旧金山湾区:横向联合的松散型区域治理——政府联合会 /115 4.1.3 纽约大都市区:单一功能的松散型区域治理——专门委员会 /118 4.1.4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政府管理、企业式运营的治理——流域管理局 /121 4.1.5 波特兰大都市区:集中型的政府治理——都市区政府 /123 4.2 区域治理案例的启示 /125 4.2.1 不存在“没有政府的治理”的区域治理模式 /125 4.2.2 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区域治理模式 /126 4.2.3 区域治理是权力资源的再配置 /127 4.2.4 区域治理是多种力量的平衡 /129 4.2.5 区域治理是一个持续调整的互动过程 /130 5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目标、原则与思路 /131 5.1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131 5.1.1 经济协调 /131 5.1.2 社会协调 /132 5.1.3 环境协调 /132 5.2 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的设计原则 /133 5.2.1 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原则 /133 5.2.2 广泛参与原则 /133 5.2.3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134 5.2.4 可操作性原则 /134 5.3 京津冀区域治理推进的框架思路 /134 5.3.1 区域治理的动力和基础 /135 5.3.2 建立区域治理协调机制 /135 5.3.3 创建区域治理的支撑体系 /136 5.4 京津冀区域治理模式的构建 /137 5.4.1 以区域制度创新为保障 /137 5.4.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 /138 5.4.3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突破口 /139 5.4.4 以一体化市场建设为基础 /139 5.4.5 以产业合作为核心 /140 5.4.6 构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产业为基础、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 /141 6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协调体系 /148 6.1 区域治理的结构体系 /148 6.1.1 区域政府治理体系 /148 6.1.2 区域市场治理体系 /152 6.1.3 区域社会体系 /154 6.2 区域治理的主体——区域利益相关者 /157 6.2.1 政府:区域治理的主导者 /157 6.2.2 企业:区域治理的主体 /159 6.2.3 社会公众:区域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评价方 /161 6.3 区域治理的客体:区域公共事务 /162 6.3.1 区域经济发展 /163 6.3.2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64 6.3.3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165 6.3.4 区域公共服务 /166 6.4 区域治理的载体:运行体系 /167 6.4.1 各利益主体的动力机制 /167 6.4.2 各利益主体的参与方式 /169 6.4.3 京津冀区域治理的运行机制 /172 7 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的构建 /181 7.1 京津冀区域治理组织平台的构建 /181 7.1.1 搭建地方政府间合作平台 /181 7.1.2 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平台 /183 7.2 京津冀区域治理推进的时序 /185 7.2.1 短期目标: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参与的治理体系 /185 7.2.2 中期目标: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主导的治理体系 /186 7.2.3 远期目标:地方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 /187 7.3 京津冀区域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 /187 7.3.1 市场机制 /187 7.3.2 行政机制 /188 7.3.3 空间机制 /190 7.3.4 共享机制 /190 7.3.5 合作机制 /192 7.3.6 补偿机制 /193 7.3.7 扶持机制 /195 7.3.8 参与机制 /197 8 完善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建议 /199 8.1 树立新型观念,促进思想转变 /199 8.1.1 转变思想,“打造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 /199 8.1.2 树立新型区域观念,破除行政区观念的束缚 /200 8.1.3 树立治理理念,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形成 /200 8.1.4 破除地方利益固化藩篱,推动从“空吸”到“扩散”转变 /201 8.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 /203 8.2.1 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203 8.2.2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03 8.2.3 建立新型政绩考核机制 /204 8.3 完善区域法律与政策,为区域治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205 8.3.1 建立健全区域治理的法律体系 /205 8.3.2 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体系 /206 8.3.3 确立区域治理组织的权威性 /207 8.4 正确认识区域规划的作用,发挥区域规划的统筹协调功能 /208 8.5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创新区域社会治理体系 /214 参考文献 /216 图表来源 /309 后记 /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