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自序  /1 1 绪论  /1   1.1 背景  /1     1.1. 1现代化、意识形态和城乡关系  /1     1.1.2 全球化和信息化  /5   1.2 问题  /7     1.2.1 如何看待城乡关系  /7     1.2.2 如何选择主要变量  /10     1.2.3 选择什么理论  /12   1.3 方法论  /14     1.3.1 方法论的概念  /14     1.3.2 本书的方法论:历史和逻辑相结合  /17     1.3.3 本书研究思路与框架  /18 2 城乡关系:概念、方法和理论  /20   2.1 概念  /20     2.1.1 三个要点  /20     2.1.2 界定  /21   2.2 方法  /23     2.2.1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23     2.2.2 本书的理论研究方法  /24   2.3 理论  /25     2.3.1 1940年代以前  /25     2.3.2 1940—1980年代  /37     2.3.3 1980年代以后  /40   2.4 小结  /44 3 斯密框架  /46   3.1 第三篇在《国富论》中的地位  /46     3.1.1 第三篇是“令人遗憾的失败”吗  /46     3.1.2 承上启下的第三篇  /47     3.1.3 阐释因果的第三篇  /48   3.2 斯密框架  /48     3.2.1 自然顺序  /49     3.2.2 演变过程  /52     3.2.3 斯密框架  /57   3.3 斯密对中国发展问题的分析  /57     3.3.1 疑问  /57     3.3.2 建议  /59     3.3.3 预期  /59   3.4 斯密框架的补充与延伸  /60     3.4.1 自然顺序是一种理想状态  /60     3.4.2 临海—贸易和政策—文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61     3.4.3 临海—贸易和政策—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  /61   3.5 小结  /62 4 中国城乡关系的缘起  /63   4.1 城乡关系的发源  /63     4.1.1 从农业革命到城市革命  /64     4.1.2 中国城乡关系的发源  /67   4.2 城乡关系发源的一般性  /72     4.2.1 透视城市起源的假说  /72     4.2.2 由乡村到城市的演化逻辑  /74   4.3 中国城乡关系发源的独特性  /75     4.3.1 乡村与城市:文化与文明/75     4.3.2 中外城乡关系的文化地理差异  /76     4.3.3 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  /81     4.3.4 文化的区域分异与整合  /82     4.3.5 城乡关系变革的价值取向  /83   4.4 小结  /84 5 中国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  /86   5.1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阶段  /86     5.1.1 阶段划分的主流范式与本书的取舍  /86     5.1.2 划分依据  /87     5.1.3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88   5.2 三代城乡对立的形成与确立  /89     5.2.1 夏商时期城乡对立的逐步形成  /89     5.2.2 周代城乡对立的确立  /93   5.3 春秋战国时期城乡融合的形成  /98     5.3.1 城乡关系变化的背景  /98     5.3.2 城乡融合的驱动力  /100     5.3.3 城乡融合的形成与确立  /102   5.4 秦汉以来城乡融合的发展与变化  /110     5.4.1 “编户齐民”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110     5.4.2 制度演变的文化效应  /120     5.4.3 一面临海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复  /121     5.4.4 一面临海主导对外贸易政策的反复  /126     5.4.5 政策—文化与临海—贸易共同影响下的城乡关系  /128   5.5 小结  /129 6 中国近现代的城乡关系  /131   6.1 近代城乡对立的形成  /131     6.1.1 近代城乡关系变化的动力与原因  /131     6.1.2 近代城乡对立的形成  /137   6.2 现代城乡对立的确立与变化  /142     6.2.1 二元结构体制的建立与固化  /142     6.2.2 二元结构体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146     6.2.3 改革开放后二元结构体制的松解  /148     6.2.4 二元结构体制的文化效应  /150   6.3 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城市化  /153     6.3.1 逐渐扩大的城乡差距  /153     6.3.2 快速演进的城市化  /155     6.3.3 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共变特征和趋势  /156     6.3.4 一面临海与贸易发展对城乡关系的影响  /159   6.4 小结  /162 7 结论  /164     7.1 斯密框架是理解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发展的钥匙  /164     7.2 形成新的城乡融合制度与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165     7.3 历史研究的启示  /166 参考文献  /168 图片来源  /184 表格来源  /185 后记  /187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