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前言 0 绪言 0.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辉煌及近现代遭遇的曲折 0.1.1 中国古代文明与城市规划 0.1.2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侵入 0.1.3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技术发展的特殊性 0.2 欧美近现代规划技术的发展评述 0.2.1 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 0.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0.2.3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及流派 0.2.4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0.3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使命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公元1840年) 1 夏、商、周时代 1.1 历史渊源 1.2 夏代的治水技术与城市的初期雏形 1.3 商代的占卜迷信、正式的城市雏形和混乱的城市规划 1.4 西周——奠定礼制城市规划理念时代 1.4.1 奴隶制鼎盛期 1.4.2 西周的国都 1.4.3 《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1.4.4 《周礼》对城市规划的主要影响 1.4.5 召公、周公的实践 1.4.6 《周礼·考工记》与周代城市规划 1.5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多样化 1.5.1 周代天子一统天下的终止 1.5.2 东周时代城市建设的多样化 1.5.3 《管子》的影响 1.6 夏、商、周时代城市特征演变过程分析 1.6.1 连续性与变异性 1.6.2 九座都城遗址特征比较 2 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2.1 秦代城市发展及规划 2.2 汉代城市规划特点 2.3 三国、两晋、南北朝规划技术的发展 2.3.1 三国时代的城市规划 2.3.2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宗教与城市规划 2.3.3 洛阳、建康两都城的规划建设 3 隋、唐、两宋时代(及辽、西夏、金) 3.1 隋代南北大运河的打通及其城市的大发展 3.2 唐代的大统一和城市统一的规划建设制度 3.3 两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改革 3.4 辽、西夏、金北方城市的规划建设技术 3.5 隋、唐、宋时代城市规划的特点、特征和气质 3.5.1 隋、唐时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成就 3.5.2 宋代城市规划成就 3.5.3 辽、金时代的建都活动 4 元、明、清时代 4.1 元代多民族文化互补并存及城市规划的创新 4.2 明代登峰造极的城市规划礼制制度 4.3 清代只维持了明代城市建设的状况 4.3.1 清代与西方文化的对峙 4.3.2 清代规划技术成就 4.4 元、明、清时代城镇体系结构 4.4.1 古代疆域城镇大调整、大演变之原因试析 4.4.2 元、明、清时代城镇体系结构组成 4.5 古代城镇布局演变 5 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5.1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5.1.1 先秦规划思想多样化时代 5.1.2 两汉之后规划思想一统局面的形成 5.1.3 古代“相土法”渊源探索 5.2 《周易》、《周礼》、《管子》城市规划主导思想 5.2.1 《周易》——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基石 5.2.2 《周礼》——古代礼制规划的范本 5.2.3 《管子》——顺应天时地利的规划思想 5.3 古代科学技术与城市规划 5.3.1 农业、水利 5.3.2 天文、历法 5.3.3 测量学、数学 5.3.4 军事科学、医药学 5.4 哲学与规划思想的关系 5.4.1 城乡面貌的鉴赏标准 5.4.2 重要公共性建筑的理性表现 5.4.3 古代居住观念剖析 5.4.4 宗教和民俗的影响 5.4.5 模拟和微缩 5.4.6 筑城理论中的美学观念 5.5 宗教——城市文化特性的媒介 5.5.1 我国古代宗教发展简述 5.5.2 佛教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5.5.3 道教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5.6 文艺思想与城市规划 5.6.1 古代文学艺术与城市规划共通的特征 5.6.2 古代文学艺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5.6.3 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学艺术传统 5.7 古代居住形态与居住文化 5.7.1 古代居住建筑发展特征 5.7.2 古代居住建筑文化及其延续 5.8 风水堪舆学与城市规划——风水学的影响 5.8.1 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 5.8.2 西周——原始风水学萌芽 5.8.3 东周、春秋——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 5.8.4
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 5.8.5 三国、两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 5.8.6 隋、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 5.8.7 明、清——风水学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 5.8.8 风水学与山水城市观的形成 5.9 整体环境规划——一种古老的规划方法 5.9.1 万里长城与文化 5.9.2 寺庙的存在与建筑群的整体环境美 5.9.3 城市建筑环境与诗歌文化 6 山水文化城市规划取得的成就 6.1 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6.1.1 山文化 6.1.2 水文化 6.1.3 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中的人文性 6.2 山文化城市规划 6.2.1 山岳文化 6.2.2 山镇文化 6.2.3 山文化与城市规划 6.2.4 山与城市的关系 6.3 水文化城市规划 6.3.1 水文化的传播 6.3.2 水文化的分布及类型 6.3.3 水文化城市的成因及影响 6.3.4 水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6.4 山水文化城市形态特征 6.4.1 山水文化在城市中的表现特性 6.4.2 山水城市由山水文化所培育 6.5 寺、观山水文化集聚城镇的规划 6.5.1 寺、观集聚城镇的布局特点 6.5.2 寺、观集聚区特殊的规划建设思想 6.5.3 寺、观集聚区文化与山岳文化的联系 6.5.4 石窟寺文化与山岳文化、寺庙文化的关系 6.6 山水文化城市布局特点 6.6.1 洛阳与长安(咸阳、西安) 6.6.2 金陵(建康、南京) 6.6.3 东京(汴州、开封) 6.6.4 临安(杭州) 6.6.5 大都(北京) 6.6.6 苏州(阖闾、平江) 6.6.7 扬州 6.6.8 嘉州(乐山) 6.6.9 润州(镇江、丹阳) 6.6.10 越州(会稽、山阴、绍兴) 6.6.11 温州(永嘉) 6.6.12 福州 6.6.13 济南 6.6.14 桂州(桂林) 6.6.15 常熟(常昭) 6.6.16 灌县(都江堰) 6.6.17 山海关 6.6.18 甪直 7 园居规划设计的演化及其成因 7.1 私家园居 7.2 发展演变历史 7.3 唐、宋时期园居规划特点 7.4 设计特性 7.5 成因与功绩 7.6 皇家园居 7.7 皇家园居设计特征 7.7.1 北京明、清皇城御苑——西苑三海 7.7.2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 8 城市设计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8.1 设计方法发展评介 8.1.1 院落串联布局法 8.1.2 分区搭接统一法 8.1.3 融合自然法 8.1.4 对比、对仗法 8.1.5 综合归类选择法 8.1.6 高台、高阁、高楼突现法 8.1.7 城市设计评定标准之探讨 8.2 城市设计层次特点 8.2.1 层次的多样性、特殊性、变化性 8.2.2 层次组成 8.2.3 典型层次 8.2.4 层次的运用 8.2.5 设计层次的“数”、“象”与“意” 8.2.6 苏州网师园复合式层次 8.2.7 北京清漪园中惠山园层次的改变 8.3 城市设计形态特点 8.3.1 形态表现方式 8.3.2 立意对塑造形态的重要性 8.3.3 形态与图符数理关系 8.3.4 形态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 8.3.5 杭州西湖小瀛洲(三潭印月)前后设计形态对比 8.3.6 承德避暑山庄与嘉兴烟雨楼改建 8.3.7 北京清漪园(颐和园)形态 9 古代城市规划技术特征 9.1 古代城市规划技术发展概况 9.1.1 古代城市规划特征 9.1.2 古代风水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9.1.3 古代城市规划发展演变轴 9.2 理性组合(人与自然)规划之主要特征 9.2.1 理性组合城市规划 9.2.2 古代城市规划文化属性 9.3 古代集约城市模式的表现形态 9.3.1 古代集约式城市 9.3.2 集约城市发展历程 9.3.3 集约城市设计 9.3.4 中国与欧洲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差异 9.4 对世界城市规划文化思想的影响 9.4.1 柔性设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9.4.2 理性设计系统之拓展 9.4.3 对比、对仗思辨设计技术与应用 9.4.4 设计科技文化遗产传播 中篇 近代史(1840—1949年) 10 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发展 10.1 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0.2 近代铁路建设与城市布局 10.3 受铁路和港口修建的影响而繁荣的城市布 10.4 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技术发展的评介 10.4.1 自主式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 10.4.2 输入性(或称侵入性)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 10.5 近代规划设计人才培养及教育事业发展 10.6 近代优秀城市设计实例 10.6.1 近代(1840—1949年)里程碑城市设计 10.6.2 近代各地出现的优秀城市设计 10.7 近代城市规划技术发展过程 11 近代中国典型城市的规划建设 11.1 厦门 11.1.1 鼓浪屿岛的规划建设 11.1.2 旧区最早全面开发和实施有效管理 11.1.3 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规划建设 11.2 广州 11.3 上海 11.4 北京 11.5 武汉 11.6 南京 11.7 太原 11.8 南通 11.9 青岛 11.10 沈阳 11.11 大连 11.12 长春 11.13 哈尔滨 11.14 福州 下篇 现代史(1949—2012年) 1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12.1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12.2 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进展 12.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规划进展 12.4 20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12.5 1990—2004年城市规划情况 12.5.1 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订在全国逐步开展 12.5.2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12.5.3 苏州工业园区(原称中新工业园区)规划情况 12.6 2004—2012年城市规划的发展 12.6.1 城市规划实施 12.6.2 城市规划编制情况 12.6.3 城市规划立法及技术规范制定 12.6.4 城市规划管理进展及遇到的挑战 13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 13.1 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 13.1.1 兰州 13.1.2 洛阳 13.1.3 西安 13.1.4 包头 13.1.5 沈阳 13.1.6 太原 13.1.7 长春 13.1.8 哈尔滨 13.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要城市规划 13.2.1 唐山 13.2.2 攀枝花 13.2.3 石河子 13.3 20世纪80年代重要城市规划 13.3.1 北京 13.3.2 深圳 13.3.3 天津 13.3.4 大连 13.3.5 南京 13.3.6 苏州 13.3.7 杭州 13.3.8 合肥 13.3.9 银川 13.3.10 厦门 13.4 1990—2004年城市规划 13.4.1 上海 13.4.2 重庆 13.4.3 青岛 13.4.4 广州 13.5 2004—2012年的城市规划建设 13.5.1 苏州及昆山 13.5.2 宜昌及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城镇 14 中国城市规划60年发展回顾 14.1 城市规划工作主要经验之探讨 14.1.1 市场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4.1.2 房地产市场与城市规划 14.1.3 规划、建设、管理的三者关系 14.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4.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演变 14.3 城镇体系规划的逐步开展 14.4 居住区及住宅小区规划经验 14.5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4.6 旧区更新与改建 14.7 历史文化名城及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回顾与进展 14.8 优秀城市设计工程简介 14.8.1 改革开放前(1949—1980年)里程碑城市设计 14.8.2 改革开放初期(1980—2000年)里程碑城市设计 14.8.3 改革开放近期(2000—2012年)优秀工程设计 14.9 规划管理重要地位的确立 14.10 中国城市规划走向世界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后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