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代前言:新型城镇化救中国?  /1 1 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1   1.1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简要回顾  /1     1.1.1 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  /1     1.1.2 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阶段  /1     1.1.3 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  /2     1.1.4 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阶段  /3     1.1.5 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  /3     1.1.6 1992—201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3     1.1.7 2011年至今,新型城镇化阶段  /4   1.2 传统城镇化模式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5     1.2.1 城镇化质量不高,根基不稳  /5     1.2.2 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是主要障碍  /5     1.2.3 资源环境瓶颈越来越严重  /6   1.3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酝酿和提出  /6     1.3.1 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7     1.3.2 十六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四化”  /7     1.3.3 十七大确立“五化”,利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城镇化  /7     1.3.4 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指导“十二五”规划  /8 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10   2.1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战略  /10     2.1.1 英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主要经验  /10     2.1.2 德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主要经验  /13     2.1.3 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主要经验  /16   2.2 拉美国家的城镇化战略  /19     2.2.1 巴西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主要经验  /19     2.2.2 拉美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主要经验  /21   2.3 东亚国家的城镇化战略  /23     2.3.1 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主要经验  /23     2.3.2 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主要经验  /26   2.4 国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28     2.4.1 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28     2.4.2 典型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经验  /28     2.4.3 典型国家城市化的主要教训  /31   2.5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及主要特征  /34     2.5.1 国内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探索  /34     2.5.2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  /36     2.5.3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36   2.6 我国当前实施新型城镇化的特殊意义  /37     2.6.1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8     2.6.2 中国城镇化步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38     2.6.3 公平共享、集约高效是保证城镇化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40 3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41   3.1 田园城市和城市化理论  /41     3.1.1 田园城市理论  /41     3.1.2 城市化理论  /43   3.2 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47     3.2.1 生态城市理论  /47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49     3.2.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50   3.3 新型工业化和产业集群理论  /51     3.3.1 循环经济理论  /51     3.3.2 新型工业化理论  /54     3.3.3 产业集群理论  /55     3.3.4 产城融合互动理论  /56     3.3.5 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理论  /58   3.4 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理论  /62     3.4.1 科学发展观  /62     3.4.2 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63 4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类型  /66   4.1 基于人地关系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66     4.1.1 全面建设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  /66     4.1.2 推广建设城乡循环经济  /69   4.2 基于产城关系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73     4.2.1 “三化互动”内涵和意义  /73     4.2.2 “三化”协调发展的原则  /74     4.2.3 “三化”统筹协调发展的途径  /75   4.3 基于城乡关系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77     4.3.1 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77     4.3.2 城乡统筹中的体制与机制创新  /78     4.3.3 政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  /79   4.4基于城市等级规模关系的城镇化战  /80     4.4.1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体系战略的变化  /80     4.4.2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城市群战略  /82 5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和评价  /83   5.1 推进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挑战  /83     5.1.1 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83     5.1.2 提高城镇化率与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下降的矛盾  /83     5.1.3 大城市过度拥挤与小城镇、小城市吸引力不足的矛盾  /84   5.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85     5.2.1 主要目标  /85     5.2.2 主要任务  /85     5.2.3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90   5.3 产城互动推动新型城镇化  /90     5.3.1 园区是产城一体发展的理想载体  /91     5.3.2 园区与城市互动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规律  /92     5.3.3 园区与城市空间关系及其变化  /94     5.3.4 促进园区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96   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质量评价  /97     5.4.1 评价指标及数据处理方式  /97     5.4.2 单项指标的变化  /99     5.4.3 综合评价结果  /101   5.5 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价  /102     5.5.1 评价对象  /102     5.5.2 评价方法  /106     5.5.3 评价结果  /107     5.5.4 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态势与传统城镇化水平之间关系的讨论  /109 6 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110   6.1 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10     6.1.1 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情况  /110     6.1.2 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  /112     6.1.3 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16   6.2 浙江省宁波市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121     6.2.1 宁波市基本情况  /121     6.2.2 宁波市城镇化现状  /121   6.3 宁波市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与策略  /124     6.3.1 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24     6.3.2 主要对策措施  /125 7 东北振兴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133   7.1 东北振兴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33     7.1.1 东北地区及政策背景  /133     7.1.2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态势  /134     7.1.3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模式选择  /135     7.1.4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策  /135   7.2 沈阳经济区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136     7.2.1 沈阳经济区基本情况  /136     7.2.2 沈阳经济区城镇化现状及问题  /137   7.3 沈阳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与策略  /139     7.3.1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  /139     7.3.2 新型城镇化推进方式  /139     7.3.3 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  /140 8 中部崛起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142   8.1 中部地区城镇化的特征与挑战  /142     8.1.1 中部崛起地区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142     8.1.2 中部崛起地区城镇化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143   8.2 中部崛起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46     8.2.1 中部崛起战略概述  /146     8.2.2 中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和措施  /146   8.3 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  /149     8.3.1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49     8.3.2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150     8.3.3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151     8.3.4 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152     8.3.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153     8.3.6 加快公共产品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54     8.3.7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55     8.3.8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措施  /155   8.4 武汉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157     8.4.1 武汉市城镇化现状特点  /157     8.4.2 武汉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所取得的初步成绩  /157     8.4.3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59     8.4.4 武汉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策略  /160 9 西部大开发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162   9.1 西部大开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62     9.1.1 西部大开发及其战略背景  /162     9.1.2 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163     9.1.3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模式选择  /166     9.1.4 西部大开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 168   9.2 甘肃省酒泉市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169     9.2.1 酒泉市概况  /169     9.2.2 酒泉市城镇化现状  /170   9.3 酒泉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与策略  /173     9.3.1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  /173     9.3.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174     9.3.3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75 10 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177   10.1 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77     10.1.1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  /177     10.1.2 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新型城镇化  /179     10.1.3 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模式选择  /181     10.1.4 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81   10.2 河南省灵宝市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183     10.2.1 灵宝市的基本情况  /183     10.2.2 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83   10.3 灵宝市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与策略  /185     10.3.1 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  /185     10.3.2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途径  /185     10.3.3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策略  /186 11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188   11.1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88     11.1.1 民族地区及其特点  /188     11.1.2 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现状  /189     11.1.3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90   11.2 新疆地区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191     11.2.1 新疆地区概况  /191     11.2.2 新疆地区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192   11.3 新疆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与策略  /194     11.3.1 新疆地区城镇化的主要目标  /194     11.3.2 新疆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195     11.3.3 新疆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95 12 边疆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197   12.1 边疆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197     12.1.1 我国的边疆边境地区  /197     12.1.2 边疆边境地区城镇化现状及问题  /197     12.1.3 边疆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策略  /199   12.2 吉林省延边地区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200     12.2.1 吉林省延边地区概况  /200     12.2.2 吉林省延边地区城镇化现状及问题  /200   12.3 延边地区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与策略  /204     12.3.1 延边地区城镇化的主要目标  /204     12.3.2 延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204     12.3.3 延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策略  /205 13 “大城小乡”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208   13.1 “大城小乡”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208     13.1.1 马拉车原理  /208     13.1.2 策略要点  /208   13.2 北京市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209     13.2.1 北京市城镇化进程的简要回顾  /209     13.2.2 北京市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210     13.2.3 北京城乡统筹发展态势分析  /211   13.3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与策略  /216     13.3.1 以“三个北京”为着力点推进北京新型城镇化进程  /216     13.3.2 在世界范围内统筹配置资源,建设世界城市  /218     13.3.3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225 14 “小城大乡”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227   14.1 “小城大乡”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227     14.1.1 “小城大乡”地区及其城镇化特点  /227     14.1.2 “小城大乡”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策略  /227   14.2 安徽省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228     14.2.1 安徽省概况  /228     14.2.2 安徽省城镇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229   14.3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与策略  /232     14.3.1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目标  /232     14.3.2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路径  /232     14.3.3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策略  /234 图片来源  /237 表格来源  /238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