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1 经济发展与城市  /1   1.1 世界城市发展回顾  /1   1.2 科技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2   1.3 经济能量的集聚与扩散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3     1.3.1 经济能量集聚促使大城市的诞生  /3     1.3.2 经济能量的扩散引起新城市崛起  /3   1.4 城市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4   1.5 中国大城市发展现状  /5     1.5.1 大城市数量增加  /5     1.5.2 城市群加速形成,日趋成熟  /6   1.6 2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展望  /7 2 城市发展战略  /16   2.1 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6   2.2 第一产业  /17     2.2.1 以色列、荷兰农业的启示  /18     2.2.2 德国实施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  /19     2.2.3 上海市小土地“长”出大农业的实践  /20     2.2.4 美国运用电子技术管理牧场的经验  /20     2.2.5 韩国实施尖端农业园的计划  /21     2.2.6 “公司加农民”模式,农、工、商一体化跨国经营体制  /21   2.3 第二产业  /21     2.3.1 创新是转型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保障  /22     2.3.2 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特点  /24     2.3.3 生物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25     2.3.4 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发展适合城市特点的经济  /26     2.3.5 突出品牌效应,争创名牌,占领市场  /27     2.3.6 因地制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  /29     2.3.7 合理开发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35     2.3.8 适度发展建筑业,保证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36   2.4 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  /37     2.4.1 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  /38     2.4.2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与基础性产业  /39     2.4.3 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发展条件  /41     2.4.4 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  /41     2.4.5 服务业外包与经济全球化  /42     2.4.6 世界一些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43     2.4.7 商业服务业  /45     2.4.8 中央商务区(CBD)  /56     2.4.9 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  /64     2.4.10 物流—仓储业  /65     2.4.11 旅游业  /66     2.4.12 房地产业  /72     2.4.13 交通运输业  /78     2.4.14 信息业  /86     2.4.15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88   2.5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任务  /91 3 城市性质  /94   3.1 城市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  /94     3.1.1 行政中心  /94     3.1.2 金融中心  /94     3.1.3 制造业中心  /95     3.1.4 国际交通枢纽  /95     3.1.5 国内交通枢纽  /97     3.1.6 信息中心  /97     3.1.7 重要国际组织集中设置的城市  /98     3.1.8 科技、教育中心  /98     3.1.9 文化、艺术中心  /99     3.1.10 旅游城市  /99   3.2 不同类型的城市性质  /99     3.2.1 北京市  /99     3.2.2 上海市  /101     3.2.3 深圳市  /104     3.2.4 天津市  /105     3.2.5 西安市  /106     3.2.6 其他城市  /108 4 城市规模  /110   4.1 科学预测城市规模,建设节约型城市  /110     4.1.1 当前我国在城市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111     4.1.2 如何合理预测城市规模  /112   4.2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比较  /115   4.3 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的关系  /117   4.4 产业结构与劳动结构关系的细分  /123   4.5 各类就业岗位所需建设用地数量的估算  /134     4.5.1 工业用地  /134     4.5.2 建筑业用地  /136     4.5.3 第三产业用地  /137     4.5.4 居住用地  /138     4.5.5 公园绿地  /138     4.5.6 道路、铁路等用地测算  /138   4.6 城市规模测算举例  /139     4.6.1 城市规模测算举例一  /139     4.6.2 城市规模测算举例二  /140 5 城镇体系布局  /147   5.1 城市的分级以及城镇发展的展望  /147   5.2 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150     5.2.1 地区间经济发展普遍不平衡  /150     5.2.2 城镇体系的结构尚需进一步完善,二元结构体制亟待改革  /152     5.2.3 如何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认识城镇体系结构变化的内因  /154   5.3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57     5.3.1 城市发展的战略方针  /157     5.3.2 各级城镇的定性、定量分析  /158     5.3.3 城镇体系布局的主要思路  /158   5.4 大城市面临的问题  /166     5.4.1 密集的中心区严重恶化城市环境  /166     5.4.2 城市用地无节制地蔓延,大量蚕食周围的绿色空间,造成城市生态失衡  /167     5.4.3 污染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167     5.4.4 城市交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168     5.4.5豪宅与贫民窟并存,居住紧张,住宅质量低下,居住环境恶劣,几乎是所有大城市遇到的难题
 /168   5.5 解决大城市问题的对策  /169     5.5.1 规划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69     5.5.2 大城市规划实践  /170    5.6 对城市用地功能布局若干热点问题的探讨  /182     5.6.1 关于行政中心的位置问题  /182     5.6.2 关于文化中心位置的选择  /182     5.6.3 商务中心与商业中心位置选择及商业服务业的布局  /182     5.6.4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园区  /183     5.6.5 居住社区建设问题  /185 6 城市设计与历史城市的保护  /190   6.1 城市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190     6.1.1 综合的观点  /190     6.1.2 新陈代谢的观点  /197     6.1.3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9     6.1.4 因地制宜的观点  /200     6.1.5 长期的观点  /201   6.2 城市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01     6.2.1 历史城市与城市新功能的关系  /201     6.2.2 保护传统风貌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  /201     6.2.3 保护历史城市与改善人民居住条件的关系  /202     6.2.4 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202     6.2.5 实际经济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关系  /202   6.3 历史城市保护已成为当前城市设计的一个紧迫问题  /203     6.3.1 旧城的空地潜力已经挖尽,再要改造势必伤筋动骨  /203     6.3.2 旧城内新建房屋超过旧房,数量的变化已引起旧城风貌质的变化  /203     6.3.3 高层建筑的发展给历史风貌造成严重威胁  /203     6.3.4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历史城市保护与改造提出了新的问题  /203   6.4 城市设计和历史城市保护的主要内容  /204     6.4.1 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对城市设计和历史城市保护的探索  /204     6.4.2 城市设计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204     6.4.3 城市设计的十项主要内容  /205   6.5 对实施历史城市保护的几点感悟  /215 7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  /218   7.1 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218     7.1.1 全球环境面临五大挑战  /218     7.1.2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  /218     7.1.3 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  /219     7.1.4 低碳经济革命  /219     7.1.5 城市环境面临十大矛盾  /220   7.2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的任务  /220     7.2.1 生态学、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经济学  /221     7.2.2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的任务  /221     7.2.3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目标的制定  /222   7.3 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布局的要求  /224   7.4 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25     7.4.1 我国当前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25     7.4.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与改革措施  /228     7.4.3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  /228     7.4.4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231   7.5 大气环境的保护和能源对策  /232     7.5.1 大气环境问题的由来和环境科学的发展  /232     7.5.2 中国的大气环境问题  /232     7.5.3 中国的能源状况  /233     7.5.4 改善大气环境、合理开发能源的对策  /235   7.6 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其他环境保护问题  /236     7.6.1 城市垃圾的处理对策  /236     7.6.2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对策  /237     7.6.3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  /238     7.6.4 城市光污染  /238   7.7 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环境绿化,建设秀美山川  /239     7.7.1 绿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保障  /239     7.7.2 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240     7.7.3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绿化提出的要求  /241     7.7.4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  /242     7.7.5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242   7.8 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市安全  /243     7.8.1 世界正面临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  /244     7.8.2 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城市灾害  /244     7.8.3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内容  /246     7.8.4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246   7.9 编制限制建设区规划,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保护生态环境,指引城市空间合理布局  /247     7.9.1 限建区的定义  /248     7.9.2 限建要素的选择、分类与基础数据的采集  /248     7.9.3 限建区规划的工作过程、技术路线和规划成果  /253 8 城市交通与通信  /255   8.1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综合交通规划  /255     8.1.1 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状况  /255     8.1.2 交通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257     8.1.3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260   8.2 城市信息化的发展  /271     8.2.1 邮电通信业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72     8.2.2 21世纪世界通信业务发展趋势解析  /272     8.2.3 城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273 9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276   9.1 政府职能的改革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根本保证  /276   9.2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城市结构,增强城市活力  /277   9.3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推动城市土地功能合理调整,为城市建设集聚资金  /278   9.4 始终把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放到首位  /279   9.5 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拓宽投资渠道  /280   9.6 加强规划与建设的指导,完善城市建设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281   9.7 加强科学研究,实施科学管理,充分挖掘基础设施潜力,改善城市环境  /282   9.8 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现代城市  /283 主要参考文献  /2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