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国际上近几年发表的注意偏向研究文章逐年快速增长,说明该类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仅有少数两至三个脑电研究考察了不同依恋类型被试对不同情绪效价面孔反应的神经系统差异,从未有研究考察不同依恋类型被试注意偏向的神经基础,也未有相关研究探讨情感受挫者注意偏向的脑机制,更未有研究同时考察依恋类型、情感受挫对注意偏向影响的脑机制,即不同依恋类型情感受挫者注意偏向的脑机制差异。鉴于理论发展与实践深入的需要,研究趋向越来越表现出依恋理论、临床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紧密结合,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依恋理论,注意偏向形成机制及创伤理论,将这些理论及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和实际中就必然要同时考察其认知神经基础。我们的实验通过脑电生理指标进一步揭示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者注意偏向的脑机制差异,以期进一步验证依恋策略假设,深化依恋理论、注意偏向形成机制及创伤理论研究。本研究设计与架构如下:运用点探测、线索—靶子范式考察恋爱受挫、依恋类型对相关依恋刺激的注意偏向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这种注意偏向的脑机制。具体而言,我们在考察恋爱受挫对相关依恋刺激的注意偏向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者与未受挫者的注意偏向及其机制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脑电实验来深入探讨恋爱受挫、依恋类型对相关依恋刺激的注意偏向影响的脑机制。 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研究:实验一采用点探测范式初步考察恋爱受挫是否会影响被试的注意偏向;实验二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恋爱受挫者的注意偏向机制;实验三在前述实验的基础上探讨恋爱受挫与依恋类型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四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者与未受挫者的注意偏向机制;实验五深层次探讨恋爱受挫与依恋类型导致注意偏向的脑机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1) 在成人依恋关系中,恋爱受挫是否会影响个体对相关依恋刺激的注意偏向?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组与控制组被试在注意偏向上存在怎样的差异?(2) 如果恋爱受挫、依恋类型会影响个体对相关依恋刺激的注意偏向,那么这种注意偏向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组与控制组被试在注意偏向机制上存在怎样的差异?(3) 这种注意偏向的脑机制是什么?反映在ERPs中早、晚期相关成分及时间窗上的差异是怎样的?反映的注意资源调动情况又如何?本研究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 恋爱受挫与依恋类型共同影响被试的注意偏向。(2) 安全型依恋在应对恋爱受挫这样的情感创伤事件时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除了回避型依恋被试,焦虑型和恐惧回避型这样的非安全型依恋被试均易受创伤事件的影响。(3) 在意识加工层面,受挫组非安全型被试对依恋刺激反应最为强烈,神经生理活动明显增强;而在无意识加工层面,受挫组非安全型被试对依恋刺激表现出不自觉地回避倾向。(4) 行为实验发现,恋爱受挫组被试对依恋刺激的注意偏向实质是注意警觉,脑电实验则发现,在反映感知皮层加工阶段的ERPs早期成分上,依恋刺激图片的主效应显著,说明表征成人依恋的刺激可能具有生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进而验证Bowlby(1982)提出的成人依恋系统是以个体无意识的方式运行的假设。(5) 在控制加工阶段,非安全型依恋被试对安全依恋表征存在明显注意资源分配不足的情况;在知觉加工阶段,非安全型依恋被试对安全依恋表征存在知觉加工缺陷。结果证明非安全型依恋个体对安全依恋表征的注意偏差存在其神经基础,证明非安全次级依恋策略的存在,也进一步验证了依恋理论的次级依恋策略假设。本研究不仅使用社会认知实验方法考察情感创伤事件——恋爱受挫和依恋类型对依恋刺激的注意偏向的影响,而且进一步深入考察这种注意偏向的脑机制,在创伤与依恋各自研究的领域上均向前迈了一步,在注意偏向形成机制、心理创伤与依恋间关系的研究上亦向前迈进了一步。以往相关行为实验研究通过反应时结果来推论非安全依恋被试次级依恋策略的使用,但对出现的一些未能充分使用次级依恋策略的例外情况,研究者始终无法确定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认知加工过程,以致在次级依恋策略与注意加工的关系上仍存在争议,而我们的研究尝试借助ERPs来探讨这类策略的认知神经机制,帮助部分解释众多研究结论不尽一致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阐释依恋理论提出的依恋策略的内部运行机制。我们不仅尝试使用新的研究方法,而且在研究内容上亦有创新,以往对心理创伤的研究范畴集中于极端的自然灾害或重大创伤事件,如地震、火灾、海啸、强奸、暴打、遗弃、性虐待等,鲜有研究涉及人们经常会遇到的情感创伤事件,如恋爱受挫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其次,迄今为止,国际依恋研究鲜有研究考察依恋与情感创伤对注意功能影响的脑机制。再次,对依恋类型和情感创伤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同时进行考察,目前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尚属首次。在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设想方面,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脑电实验被试的要求较为严格,加上数量限制,因此我们将被试划分为安全型与非安全型两种依恋类型,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更具体的非安全依恋各类型,包括焦虑型、回避型和恐惧回避型,以期能更精确地考察不同依恋类型情感受挫者及未受挫者注意偏向的脑机制。其次,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感知皮层加工期,非安全型被试存在对安全依恋表征的知觉加工缺陷;在控制加工阶段,非安全型依恋被试存在对安全依恋表征的注意资源分配不足,表现为忽略对安全成人依恋表征的注意。这个结果也许能解释为什么非安全型依恋被试具有强烈依恋不安全感的原因,因为他们对依恋刺激在认知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都存在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他们非安全依恋策略的使用。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因为非安全型依恋被试的认知加工缺陷还是因为其非安全依恋策略的使用?清楚的一点是,非安全型依恋个体的这种安全依恋表征识别检测困难及注意资源分配不足加剧了其非安全型依恋策略的使用,造成恶性循环。对于非安全依恋策略与认知加工存在怎样的一种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郭薇2014年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