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介绍 姜耕玉编著的《新诗与汉语智慧》对20世纪尤其 是八九十年代以来新诗的态势与得失,做了深入思考
与分析。新诗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现代隐喻结构 的形成,诗意语言对灵魂和生命家园的抵达。而对语
言形式的一再疏忽,酿成新诗的世纪缺憾与弊端。《 新诗与汉语智慧》中对新诗意识进行反思,提出汉语
诗性智慧,并从现代诗性体验中,从今古汉诗的贯通 与转换中,从新诗作品及创作实践中,展开具体深入 的考察与理论探索。 作者简介
姜耕玉,生于江南东坝镇,长于苏北盐城。现为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艺术辩证法》、
《红楼艺境探奇》等七部,诗集《雪亮的风》等二本,大型编著《20世纪汉语诗选》等。《艺术辩证法》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被评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交流重点书目。新诗作品《渔舟唱晚》被选入北师大版中学语文课本。 目录 20世纪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变001 “西部”诗意019 80年代诗歌艺术的嬗变:语言形式的强度034 沉寂中的诗神046 新诗“革命性”对自身的遮蔽056 新诗的汉语诗性传统失落考察063 关于对非诗化倾向的批评及论争077 “看”的视角:诗与思077 关于批评的“语境”、“立场”及文本真实082 “西安”诗变090 诗“回到能指”:汉语诗意及精神生态的消失096 寻找:新诗体文本与母语的批评方式103 台湾现代派诗的母语情结114 新诗的文本意识与形式重建122 口语化叙述与汉语音节133 “松开鞋带”与“新诗标准”140 精神之巢与修辞148 新诗的语言意识与汉语诗性智慧153 汉语诗性智慧相续相生之基因169 资源与转换:现代汉语诗意结构形式的可能178 现代诗的隐喻结构196 模糊体验:诗的意象性语言212 奇妙的联觉意象223 抽象的美丽幻象238 品或异义:诗意的不确定性246 汉语诗歌之源及经验262 诗的生命意识272 诗人:从“感受者的人”到“创造者的心灵”的实现282 诗人档案:从战士身份突入诗人的个体化抒情288 诗,为自己吟唱又为人们吟唱304 诗形变化:俗而非俗的美学原则309 附录诗歌作品18首317 后记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