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者谈·代序
2007年底的一天,云都敲开我的办公室,递上他的论文《认识论视野里的教育主体间性:反思与质疑》。面对这个有些唐突却才气莹漾的年轻人,我动了琢玉之念。半年后,他成了我门下的第二位博士生。一晃六年,昨天,他打电话来为本书,也就是他待出版的博士论文求序,我刚好准备打电话告诉他,我们合作的论文《两种课堂时间:教育行为与知识发生的时间性反思》(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已获《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
说来世间事皆有缘法:以一文而缘起种因,以一文而圆证功行。并且上述两篇论文,正透露了云都六年治学的一贯旨趣:在哲学人类学与教育学的边缘处思考。这种边缘性,不仅谶定了他的独特,也暗示了他的寂寞。叶落花开,年复一年,文津楼里研究生的身影大多急切而匆忙,这倒也符合这个年代的基调;但是云都有他的“持见”,也有他的定力。在考上博士之后,他“因缘时会,鸿运亨通”,走入仕途,“官”至副处,一派大好前程。但他并未因此荒弛学术,相反,其博士论文用力颇深,且成果品质沉实,其中多有篇章被国内权威期刊、CSSCI期刊登载者。开题、预答辩而至答辩,他的论文也一路被推为当时之最佳。
记得答辩那天,评委之一、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民族学国家重点学科掌门人何明教授曾向云都所在的研究院院长面陈,说这个年轻人应该设法留下。院长答曰:无奈他已身入“公门”。云都却当场说道:来路即是归路,大学我所欲也。当此时也,多少师友以为他是一句戏言,直到数月前,却突然听说他真的挂冠而去,到大学当起了教书先生。
这些日子,不时地听人论及云都,言表之间都是一副“此话怎讲”的讶异之色、“哀其不幸”的扼腕之态(尤其扼腕之人亦是大学教师);唯有对云都治学之笃诚、求学之热切深有体认的寥寥数人如我等,才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恰在几天前,听另一位教授谈起,他门下的一个很有潜力的博士,拼着撕毁劳动合同、承担法律责任的惨重后果,坚决放弃了大学教席,到某市政府谋了个副处级的高衔。两厢差池,后味良深。书斋寂寞,汝能持否?
学术是寂寞的,所以偶遇同道,如见他乡故旧,实实是陶然欢欣。除去师生之谊,我与云都正有一种“吾道不孤”的相遇感和相得感。正因为此,尽管读过很多导师给博士写的序言,最末一般都要写些“再登一楼”、“前途无量”之类的话,我却只想对云都说:遇见你,很高兴。是序。
董云川
癸巳年深秋,于英华园 目录 绪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问题:一个思想史的角度1 一、 问题的缘起1 二、 问题意识及其理论紧张1 (一) “道德何以可教?”——三个基本问题和两种同一性1 (二) 休谟与“道德可教”的理论困境:经典经验主义的怀疑论2 (三) 休谟道德学批判的后果:“真”与“善”的两失8 (四) 当代学派对古典经验主义道德学的回应10 三、 立论前提初涉及相关文献略要14 (一)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理论承续性问题14 (二) 国内关于“同一性”与“异质性”(“非同一性”)问题的争议16 (三)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道德哲学相关议题评述17 (四) 马克思生成论传统与现代哲学的关系20 (五) 本书所谓“道德的真理性”问题21 (六) 可知性和共识性:道德的形式分析22 (七) “生成论”与“历史观”23 (八) 近代与现代23 四、 选题意义分析、重要概念界说与论文框架安排24 (一) 选题分析24 (二) 重要概念界说与论文框架安排25 五、 研究方法28 (一) 微观层次:文献分析法28 (二) 中观层次:思想史对话的方法29 (三) 宏观层次:“科学的历史理性批判”方法29 六、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30 (一) 研究的难点30 (二) 可能的创新点31 第一章道德哲学的近代来路:同一性问题32 一、 休谟道德哲学的构建意义32 二、 康德:道德真理的重建、主体的分裂与道德神学35 (一) 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到“理性的经验运用与实践运用”35 (二) 道德形而上学:主体的分裂与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38 (三) 虚置的公共性:康德道德共同体的空设41 三、 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弥合康德问题的三次尝试45 (一) 道德哲学的本体论与弥合主客体的方案:从费希特到黑格尔45 (二) 黑格尔:从道德上升为伦理50 (三) 叔本华:非理性的和不可知的同一性55 第二章马克思生成论对近代思想建制的突破:现实历史中的人56 一、 马克思对近代哲学抽象性的反思:黑格尔与费尔巴哈56 (一) 黑格尔与近代哲学的关系56 (二) 对近代哲学的一次失败的检讨: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与抽象的问题59 二、 马克思的生成论62 (一) 通过主体的自由自觉活动而展开62 (二) 生成的自然界63 (三) 生成的主体“人”68 (四) 马克思生成论的社会性73 (五) 马克思生成论的批判性75 三、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77 第三章生成论的道德学转向: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81 一、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81 (一) 对马克思的近代化理解81 (二)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转向文化批判84 (三) 阿多诺的矛盾:本体论的星丛观与道德哲学的底线论86 (四) 补论一:对“哈贝马斯放弃批判论”的批判94 (五) 补论二:哈贝马斯作为历史反思的理论出发点:从卢卡奇到阿多诺96 二、 哈贝马斯:生成论的道德学转向96 (一) 法兰克福两代大师的思想共业:“对启蒙进行自我反思”96 (二) 生成论的道德学转向:哈贝马斯主体间性道德学对主客体同一性的淡化98 (三) 一点评价107 第四章哈贝马斯生成论道德学的体系110 一、 生成论道德学的基本原则与生活世界的问题110 (一) 寓于异质性之中的普遍性:阿多诺传统与康德传统的对接110 (二) 非稳固的真理性:历史的程序主义,或非实质主义111 (三) 暂时性真理观的批判维度:同一性作为社会专制的挽回113 (四) 以主体间性为前提的生成性:生成论的道德学转向的主体间性范式问题114 二、 实践理性的运用:哈贝马斯生成论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116 (一) 重建理论的实践性质116 (二) 实践理性的三种运用:实用的、伦理的和道德的118 (三) 对哈贝马斯道德学的生成性的回顾和反思126 三、 自我同一性与哈氏道德哲学的心理学结构模式128 (一) 引论:自我同一性与独立的自我结构129 (二) 哈贝马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科尔伯格道德意识阶段理论的借鉴和修正131 (三) 道德认知发展结构模式所面临的威胁141 四、 一点评价及生成论的理论展望142 (一) 道德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42 (二) 哈贝马斯生成论道德学对主客体同一性问题的放弃144 第五章哈贝马斯道德自律学说的政治实现146 一、 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合法性”,还是“主体”?147 二、 程序主义是道德自律理想的政治表达151 三、 道德自律学说的政治实现:法律与真理155 四、 结论159 第六章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动机:生成论道德哲学的晚近发展160 一、 作为道德真理之重建的古典道德认知主义:从休谟到康德160 二、 异质性问题对道德认知主义的挑战及其回应:早期哈贝马斯163 三、 寓于民族—宗教生活史中的道德直觉作为道德的动机:晚近哈贝马斯165 四、 道德认知主义向经验历史的敞开:道德认知对道德动机的理性整合169 结语道德何以可教:生成论道德学的现实启发174 参考文献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