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本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区域研发联盟构建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究”(07JJD790133)研究成果。 本书出版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创新型都市圈发展的路径设计与规划导控研究”(编号:
12AZD100)、东南大学2012年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领域定向项目“创新型都市圈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机制研究”(编号:
SKYD30120016)的资助。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但要获得持续经济增长动力和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目前其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走自主创新之路是长三角的必然选择。张宗庆编著的《长三角区域研发联盟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围绕如何通过构建区域研发联盟推动区域层面的合作创新进而实现自主创新展开论述。
目录 第1章论区域研发联盟(1) 1.1区域研发联盟的必要性(1) 1.1.1区域研发联盟的概念(1) 1.1.2在区域层面上构建研发联盟的动因(3) 1.2理解区域研发联盟(4) 1.3区域研发联盟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6) 1.3.1自主创新的类型(6) 1.3.2区域研发联盟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7) 1.4本章小结(8) 第2章区域研发联盟与自主创新(9) 2.1自主创新是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9) 2.2长三角区域合作创新(10) 2.2.1合作创新——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方式(10) 2.2.2长三角区域合作创新的动力(10) 2.2.3长三角区域合作创新的困局(11) 2.3构建区域研发联盟推动长三角经济转型(14) 2.3.1区域研发联盟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14) 2.3.2区域研发联盟对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14) 2.3.3以区域研发联盟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升级(15) 2.3.4构建区域研发联盟有利于长三角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6) 2.4本章小结(17) 第3章区域研发联盟的模式选择(18) 3.1目前长三角区域开展合作创新的主要模式(18) 3.2区域研发联盟溢出对长三角各地区主体的影响(19) 3.2.1模型(20) 3.2.2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21) 3.2.3面板模型检验(23) 3.3地方政府间研发合作竞争的博弈(24) 3.4长三角区域研发联盟的模式选择建议(26) 3.4.1由区域统治型为主模式转向区域网络型模式(26) 3.4.2实现区域间的战略协同(29) 3.5本章小结(31) 第4章区域研发联盟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32) 4.1引言(32) 4.2理论模型(34) 4.2.1基本方程(34) 4.2.2引入自主创新系数(35) 4.2.3引入区域研发联盟(35) 4.2.4平衡增长路径(36) 4.3数值模拟(38) 4.4实证检验(41) 4.4.1指标设置与数据来源(41) 4.4.2区域研发联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42) 4.4.3VAR模型: 知识存量、区域研发联盟与区域经济增长(44) 4.5本章小结(47) 第5章区域研发联盟与产业关联(48) 5.1引言(48) 5.2产业关联分析的相关指标(49) 5.2.1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49) 5.2.2影响度和感应度(49) 5.3研究结果及分析(50) 5.3.1高技术产业在江苏各产业中所处地位的比较分析(50) 5.3.2高技术产业在浙江各产业中所处地位的比较分析(51) 5.4江苏浙江两省高技术产业产业关联的比较分析(52) 5.4.1江浙高技术产业的相同点(52) 5.4.2高技术产业对于江苏、浙江产业发展作用的区别(53) 5.4.3技术推动型发展模式和技术拉动型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53) 5.5本章小结(54) 第6章区域研发联盟与产业集聚(55) 6.1问题的提出(55) 6.2研究综述(56) 6.2.1产业集聚: 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56) 6.2.2知识溢出: MAR溢出和Jacobs溢出(57) 6.2.3两个假说: 技术池和吸收能力(58) 6.3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特征描述(59) 6.3.1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的计算方法(59) 6.3.2对产业集聚特征的描述性分析(60) 6.4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61) 6.5实证结果(64) 6.6本章小结(66) 第7章区域研发联盟中的企业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67) 7.1引言(67) 7.2理论综述与分析框架(68) 7.2.1联盟知识转移的纬度(68) 7.2.2联盟知识转移的嵌入度(70) 7.2.3分析框架(72) 7.3实证检验(72) 7.3.1数据、模型与变量(72) 7.3.2估计与分析(74) 7.4本章小结(77) 第8章区域研发联盟中的工业企业创新价值链(78) 8.1引言(78) 8.2文献回顾(79) 8.2.1企业创新源泉(79) 8.2.2企业创新绩效(81) 8.2.3企业创新价值链(82) 8.3研究设计(84) 8.3.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84) 8.3.2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86) 8.3.3实证方法(89) 8.4实证结果(89) 8.4.1创新源泉(89) 8.4.2创新绩效(93) 8.4.3创新投入互补性与创新绩效(96) 8.5本章小结(97) 第9章区域研发联盟中的政府引导(99) 9.1引言(99) 9.2理论分析(100) 9.2.1分析思路(100) 9.2.2理论模型(101) 9.2.3分析结果(102) 9.3案例: 我国台湾的两个区域研发联盟(103) 9.3.1南台湾纺织研发联盟(103) 9.3.2纳米碳球研发策略联盟(104) 9.4本章小结(105) 第10章区域研发联盟的主体研究(108) 10.1区域研发联盟主体的划分(108) 10.2区域研发联盟的研发主体(108) 10.2.1各研发主体的角色定位(108) 10.2.2长三角地区各研发主体的现状(111) 10.3区域研发联盟的制度设计主体(130) 10.3.1地方政府在联盟中的角色定位(130) 10.3.2地方政府在区域研发联盟构建中的现状(130) 10.4本章小结(132) 第11章区域研发联盟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134) 11.1研发主体的利益关系分析(134) 11.1.1共同利益(134) 11.1.2利益冲突(136) 11.1.3利益冲突的具体体现(137) 11.1.4研发主体利益冲突的结果(140) 11.2制度设计主体的利益关系(141) 11.2.1共同利益(141) 11.2.2利益冲突(142) 11.3区域研发联盟利益协调机制的目标、原则和组织(144) 11.3.1理论基础(144) 11.3.2目标(146) 11.3.3原则(148) 11.3.4组织(149) 11.4区域研发联盟的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150) 11.4.1信息显示机制(150) 11.4.2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机制(153) 11.4.3研发主体的激励相容机制(155) 11.5本章小结(157) 第12章从区域研发联盟到国家创新战略: 技术无限供给条件下企业创新行为(158) 12.1问题的提出(158) 12.2文献回顾(161) 12.3技术无限供给条件下的创新行为特征: 来自中国企业的描述性统计(166) 12.3.1数据来源(166) 12.3.2创新活动指标设定及其变化特征(166) 12.4技术无限供给条件下的创新: 一个理论模型(168) 12.4.1假设前提(168) 12.4.2模型分析(171) 12.4.3后发国家中企业创新的规模异质性假说的提出(176) 12.5来自中国企业创新行为的计量检验(178) 12.5.1计量模型的设定(178) 12.5.2指标设定(179) 12.5.3计量结果(180) 12.6本章小结(185) 参考文献(187) 后记(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