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保继刚
陈钢华在我已毕业的博士生中是最勤奋的学生之一,他的本科和硕士就学于旅游研究和教学都很不错的华侨大学,考博士面试的时候,发现他掌握文献的程度是考生中最好的,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梳理有序。他在博士期间和毕业之后保持着同样的勤奋。我总认为,做研究不是一场赛跑比赛,是一项长途跋涉的终身旅行,能读到博士的人谁比谁聪明不了多少,取得比较多成就的人都是非常勤奋的,无人例外!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短短2年,钢华在国际最好的旅游刊物发表的文章是同辈人中最多的!这从一个侧面再次验证勤奋是最好的老师。
想起一事,钢华博士毕业时曾申请另一“985”大学的工作,他的能力得到了旅游系领导的认可并报到学校审批,但学校有一项规定,申请者本科必须是“985”或“211”大学的毕业生,否则不予录用!就因这样一项“机械”的规定,钢华没有被这所大学录用。对钢华而言,可能是塞翁失马,而对于某校则将一部分好学者拒之门外了,实为可惜!我在中山大学的引进人才专家组任职多年,中大也很看重第一学位的毕业学校,但不是数学上说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主要看个人的研究表现,因此才有我们前几年引进的本科非“985”或“211”的青年学者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钢华的论文选择了一个不太容易做的问题,以三亚市海棠湾、亚龙湾为例,从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研究当下中国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的变迁。大家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1992年之后的20年,中国旅游度假区,特别是以三亚为代表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和档次之高,出乎任何人的意料,国内外任何理论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在钢华之前,我的另一名博士生刘俊,选择三亚亚龙湾和北海银滩作为典型案例研究了中国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有很好的发现。钢华则以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作为具体的切入点,借用并拓展“制度变迁的多重逻辑”分析框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理论解释,透视了海南省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制度变迁,从而推进了旅游学界和业界对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理解,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他主要的研究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对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框架——“制度变迁的多重逻辑”进行了拓展,具体讨论了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等主体在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的场域中的微观行动逻辑及其互动。
其次,通过政府能力、合法性资源是如何影响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的研究,以及对开发模式变迁路径依赖的生成机制的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的“黑箱”,增进了我们对海南乃至整个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解释,丰富和推进了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与理论解释。 第三,通过对海棠湾和亚龙湾这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理论解释,丰富和推进了国内旅游度假区的理论研究。
中国正在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旅游学术研究也要从旅游发表论文(数量)大国向旅游强国(质量)转变。我们不仅要对世界旅游学术界提供有知识贡献的研究成果,也要对其他学科有知识溢出。 博士论文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 我们一起努力!
2014年8月3日于广州
目录 第一章绪论/001 1.1理论背景/001 1.2亟待关注的经验现实/006 1.3研究问题/008 1.4理论框架/010 1.4.1“制度变迁的多重逻辑”: 一个分析框架/010 1.4.2开发模式变迁的多重逻辑: 理论框架的拓展/011 1.5章节安排/017 第二章文献回顾/020 2.1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开发模式/020 2.2社会学的制度变迁理论/022 2.2.1社会学的制度变迁研究: 一个概述/022 2.2.2市场转型论与地位权力论: 国家与市场关系的论争/026 2.2.3国家—市场共生演化: 一种整合的尝试及其改进/026 2.2.4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028 2.2.5小结与启示/029 2.3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029 2.3.1制度变迁的动力/030 2.3.2制度变迁的模式/路径/031 2.3.3制度变迁的影响评价: 以财政分权研究为例/032 2.3.4制度变迁的研究方法/034 2.3.5小结与启示/035 2.4制度/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发展模式及其变迁/035 2.4.1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与中国发展模式选择/035 2.4.2“国中之国”与多样化的地方发展模式/036 2.5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变迁/042 2.5.1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制度变迁研究/042 2.5.2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开发模式/政策变迁研究/043 2.5.3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及变迁研究/044 2.6本章小结/046 第三章研究过程与方法/048 3.1案例的选择/048 3.2调研过程/049 3.3研究方法/051 3.3.1方法论: 研究过程的逻辑与思路/051 3.3.2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052 3.4研究可进入性/054 3.5本章小结/055 第四章国家与市场的共生演化: 对三亚市发展的历时性阐述与解释/056 4.1三亚市旅游城市发展的阶段: 一个历时性阐述/056 4.1.1激情与探索期(1988~1991)/057 4.1.2疯狂与躁动期(1992~1994)/062 4.1.3低迷与反思期(1995~1999)/063 4.1.4恢复与升温期(2000~2005)/065 4.1.5反思与调整期(2006~)/067 4.2国家与市场的共生演化: 对三亚市发展历程的一个解释/074 4.2.1资源禀赋结构、国家战略与发展道路选择/075 4.2.2市场化、官员激励转轨与房地产业的“非常规”发展/078 4.3本章小结/083 第五章海棠湾国际休闲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085 5.1海棠湾国际休闲度假区简介/085 5.2海棠湾国际休闲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历程/088 5.2.1开发权争夺阶段(2004~2006)/088 5.2.2政府主导开发模式阶段(2007~)/094 5.3本章小结/104 第六章政府能力、合法性资源与开发模式变迁: 对海棠湾案例的解释/105 6.1政府能力与开发模式变迁/105 6.1.1问题的提出/105 6.1.2政府能力: 一个理论视角/106 6.1.3政府能力与开发模式变迁/110 6.1.4小结/120 6.2合法性资源与开发模式变迁/121 6.2.1问题的提出/121 6.2.2合法性资源: 一个理论框架/122 6.2.3合法性资源与政府主导开发模式/126 6.2.4小结/135 6.3开发模式变迁的逻辑/136 6.4本章小结/137 第七章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139 7.1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简介/139 7.2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历程/141 7.2.1政府主导模式阶段(1995之前)/141 7.2.2企业主导模式阶段(1995~2008)/145 7.2.3政府主导、企业配合模式阶段(2008~)/152 7.3本章小结/159 第八章制度费用与开发模式变迁的路径依赖: 对亚龙湾案例的解释/160 8.1亚龙湾开发模式变迁的路径依赖: 若干经验证据/160 8.2开发模式变迁路径依赖的生成/163 8.2.1路径依赖的两种模式:“不断被践踏的小径”VS.“道路分岔口”/163 8.2.2制度费用: 一个理论视角/166 8.2.3理论整合: 基本命题与经验证据/170 8.3开发模式变迁的逻辑/178 8.4本章小结/180 第九章官员激励与开发模式实施: 海棠湾与亚龙湾的比较/181 9.1开发模式实施进展的鲜明对比/181 9.2现有解释及其问题/182 9.2.1行政管理约束/183 9.2.2政治约束(权力关系)/185 9.3官员激励作为根本原因/187 9.4本章小结/191 第十章结论与讨论/193 10.1研究结论/193 10.1.1“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193 10.1.2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的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何以可能/194 10.2研究贡献/196 10.3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200 参考文献/201 附录: 部分访谈大纲/213 后记/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