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总序 前言 1 引言 /1 1.1 研究意义 /3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4 1.2.1 研究方法 /4 1.2.2 研究思路 /5 1.3 本书框架 /6 1.4 本书特色 /8 2 当代公共空间的演变趋势 /9 2.1 公共空间的立体化演变过程 /12 2.1.1 城市公共空间/13 2.1.2 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内涵与属性 /13 2.1.3 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的发展概述 /15 2.1.4 公共空间立体化的演变脉络 /17 2.2 影响立体化公共空间发展的相关理论 /29 2.2.1 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 /29 2.2.2 城市空间集约化 /31 2.2.3 立体化步行系统 /32 2.3 促使轨道站与立体化公共空间结合的相关理论 /35 2.3.1 交通模式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关联 /35 2.3.2 紧凑城市与TOD理论 /38 2.3.3 城市再生政策 /40 2.3.4 城市触媒理论 /42 2.3.5 联合开发 /43 2.3.6 协同发展/46 本章小结 /48 3 轨道交通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51 3.1 轨道交通建设影响城市的关键 /53 3.1.1 轨道交通概述 /54 3.1.2 轨道交通系统中的轨道站 /56 3.1.3 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影响范围 /60 3.2 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及土地的影响 /62 3.2.1 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土地发展概念的影响 /62 3.2.2 轨道交通建设对地区活力与土地价值的影响 /66 3.2.3 轨道站合理影响区中的城市土地利用 /68 3.3 围绕轨道站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69 3.3.1 以轨道站为核心的立体化公共空间定义与建立意义 /70 3.3.2 体系主要构成要素 /71 3.3.3 轨道站与立体化公共空间形成体系的顺序 /75 3.3.4 联系轨道站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的规划设计 /77 本章小结 /82 4 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85 4.1 体系空间结构模型 /87 4.2 体系中各要素建立原则 /89 4.2.1 轨道站选址原则 /90 4.2.2 公共空间节点布局 /94 4.2.3 组织步行系统 /97 4.2.4 对外接驳的其他城市交通系统 /100 4.2.5 城市活动的安排 /101 4.3 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104 4.3.1 开发主体模式 /104 4.3.2 开发流程模式 /107 4.4 体系建立后对城市区域的影响 /113 4.4.1 案例1:台北车站周边区域 /113 4.4.2 案例2:名古屋市荣地区 /118 本章小结 /123 5 体系与城市空间形成联系、要素整合及影响 /125 5.1 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之间关联性的形成 /127 5.1.1 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的联系性变化 /128 5.1.2 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联系后的调整原则 /130 5.1.3 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联系后的调整步骤 /132 5.2 体系整合城市要素的分析 /134 5.2.1 体系中地面与下沉广场的渗透结合 /134 5.2.2 体系中高层空间与高架步行者平台的渗透结合 /137 5.2.3 体系与建筑的渗透结合 /139 5.2.4 体系在区域范围的渗透结合 /142 5.3 体系与城市要素渗透结合后对城市的影响 /148 5.3.1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48 5.3.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49 本章小结 /151 6 结论与建议 /153 6.1 结论 /155 6.2 建议 /156 参考文献 /158 附录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中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166 附录1.1 研究背景 /166 附录1.2 1号线结合轨道站形成体系的发展策略 /174 附录1.3 1号线中以轨道站为核心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分析 /178 图表来源说明 /190 后记 /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