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总序 前言 1 引言  /1   1.1 研究意义  /3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4     1.2.1 研究方法  /4     1.2.2 研究思路  /5   1.3 本书框架  /6   1.4 本书特色  /8 2 当代公共空间的演变趋势  /9   2.1 公共空间的立体化演变过程  /12     2.1.1 城市公共空间/13     2.1.2 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内涵与属性  /13     2.1.3 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的发展概述  /15     2.1.4 公共空间立体化的演变脉络  /17   2.2 影响立体化公共空间发展的相关理论  /29     2.2.1 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  /29     2.2.2 城市空间集约化  /31     2.2.3 立体化步行系统  /32   2.3 促使轨道站与立体化公共空间结合的相关理论  /35     2.3.1 交通模式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关联  /35     2.3.2 紧凑城市与TOD理论  /38     2.3.3 城市再生政策  /40     2.3.4 城市触媒理论  /42     2.3.5 联合开发  /43     2.3.6 协同发展/46   本章小结  /48 3 轨道交通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51   3.1 轨道交通建设影响城市的关键  /53     3.1.1 轨道交通概述  /54     3.1.2 轨道交通系统中的轨道站  /56     3.1.3 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影响范围  /60   3.2 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及土地的影响  /62     3.2.1 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土地发展概念的影响  /62     3.2.2 轨道交通建设对地区活力与土地价值的影响  /66     3.2.3 轨道站合理影响区中的城市土地利用  /68   3.3 围绕轨道站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69     3.3.1 以轨道站为核心的立体化公共空间定义与建立意义  /70     3.3.2 体系主要构成要素  /71     3.3.3 轨道站与立体化公共空间形成体系的顺序  /75     3.3.4 联系轨道站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的规划设计  /77   本章小结  /82 4 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85   4.1 体系空间结构模型  /87   4.2 体系中各要素建立原则  /89     4.2.1 轨道站选址原则  /90     4.2.2 公共空间节点布局  /94     4.2.3 组织步行系统  /97     4.2.4 对外接驳的其他城市交通系统  /100     4.2.5 城市活动的安排  /101   4.3 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104     4.3.1 开发主体模式  /104     4.3.2 开发流程模式  /107   4.4 体系建立后对城市区域的影响  /113     4.4.1 案例1:台北车站周边区域  /113     4.4.2 案例2:名古屋市荣地区  /118   本章小结  /123 5 体系与城市空间形成联系、要素整合及影响  /125   5.1 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之间关联性的形成  /127     5.1.1 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的联系性变化  /128     5.1.2 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联系后的调整原则  /130     5.1.3 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联系后的调整步骤  /132   5.2 体系整合城市要素的分析  /134     5.2.1 体系中地面与下沉广场的渗透结合  /134     5.2.2 体系中高层空间与高架步行者平台的渗透结合  /137     5.2.3 体系与建筑的渗透结合  /139     5.2.4 体系在区域范围的渗透结合  /142   5.3 体系与城市要素渗透结合后对城市的影响  /148     5.3.1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48     5.3.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49   本章小结  /151 6 结论与建议  /153   6.1 结论  /155   6.2 建议  /156 参考文献  /158 附录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中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166   附录1.1 研究背景  /166   附录1.2 1号线结合轨道站形成体系的发展策略  /174   附录1.3 1号线中以轨道站为核心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分析  /178 图表来源说明  /190 后记  /1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