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第一编 理论研究  /1 1 城镇化基本理论综述  /2   1.1 城镇化概念和定义  /2     1.1.1 城镇化的定义  /2     1.1.2 城镇化的本质内涵  /2     1.1.3 中国城镇化的含义  /3   1.2 城镇化过程及其趋势  /4     1.2.1 两种城镇化过程  /4     1.2.2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与贫民窟城镇化  /5     1.2.3 全球化与城镇化过程  /6     1.2.4 世界城镇化新趋势  /7   1.3 城镇化地区与城市—区域空间形态  /9     1.3.1 城镇化地区定义和内涵  /9     1.3.2 工业化时期的城市空间模式  /11     1.3.3 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空间模式  /14     1.3.4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区域空间模式  /17     1.3.5 演化中的中国城镇化空间形态  /19   1.4 城镇化道路和动力机制  /21     1.4.1 城镇化的社会经济过程  /21     1.4.2 不完全的城镇化过程  /22     1.4.3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3 2 省域城镇化战略规划研究框架  /25   2.1 全球化时代的区域转型与角色重塑  /25     2.1.1 全球城市体系构建与城市发展关键要素的变化  /25     2.1.2 国家治理中城市—区域角色转型  /25     2.1.3 “区域”价值的重新认识  /26   2.2 省区的独特地位和“区域统筹”价值  /27     2.2.1 省区的独特地位  /27     2.2.2 省区独特的区域统筹调控能力  /28     2.2.3 省区城镇化战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8   2.3 省域城镇化战略规划的理论思考  /29     2.3.1 由注重经济开发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  /30     2.3.2 由注重解决区域内部问题转向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提升  /30     2.3.3 由物质建设型规划转向协调型、政策性规划  /31     2.3.4 从面面俱到型规划转向有限目标型、边界清晰型规划  /32   2.4 省域城镇化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  /33     2.4.1 组织方式  /33     2.4.2 技术流程  /33     2.4.3 研究方法  /34   2.5 省域城镇化战略研究核心内容  /34     2.5.1 发展定位与战略  /35     2.5.2 产业发展和布局  /35     2.5.3 空间战略与组织  /35     2.5.4 生态安全格局  /36     2.5.5 重大设施布局  /36     2.5.6 规划实施对策  /37 第二编 实证研究  /39 3 清华大学研究方案综述  /40   3.1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基础  /40     3.1.1 人口和城镇现状  /40     3.1.2 经济发展基础  /45     3.1.3 城镇化支撑条件  /46   3.2 城镇化过程与发展机制  /53     3.2.1 城镇化发展历程  /54     3.2.2 城镇化空间过程  /56     3.2.3 城镇化水平差异  /58     3.2.4 城镇化驱动因子  /60   3.3 城镇化基本问题  /61     3.3.1 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拉动不足  /61     3.3.2 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  /62     3.3.3 城市体系首位度偏大  /63     3.3.4 城镇空间格局不均衡  /63     3.3.5 小城镇发展不足  /63     3.3.6 城镇发展普遍面临生态压力  /64   3.4 城镇化发展战略  /64     3.4.1 做大做强城市圈和大城市  /64     3.4.2 扩大高教规模转化农村人口  /65     3.4.3 逐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65     3.4.4 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城镇化  /65     3.4.5 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城镇化  /66     3.4.6 推进农村城镇化生活方式  /66     3.4.7 加快推进山区城镇化进程  /66     3.4.8 应用多样化的城镇化途径  /66   3.5 城镇发展规划  /67     3.5.1 城镇化水平预测  /67     3.5.2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72     3.5.3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77   3.6 推进城镇化对策措施  /81     3.6.1 做强“武汉圈”,做优“鄂西圈”,做活“沿江带”  /81     3.6.2 加快推进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82     3.6.3 全方位制度创新推进农村城镇化  /82     3.6.4 创新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82     3.6.5 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稳步推进城镇化  /82     3.6.6 建立省市城镇化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83     3.6.7 解放思想抓紧推行城镇化示范试点  /83 4 同济大学研究方案综述  /84   4.1 研究设计  /85   4.2 基础研究  /87     4.2.1 发展条件的认识  /87     4.2.2 区域发展格局的重新审视  /89     4.2.3 现时期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课题  /90     4.2.4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构成与演变  /91     4.2.5 小城镇调研和发现  /92   4.3 城镇化发展阶段与发展目标  /95     4.3.1 城镇化发展阶段与趋势  /95     4.3.2 城镇化发展的多种情景模拟  /96     4.3.3 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载体  /97     4.3.4 对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的再评估  /98     4.3.5 城镇化发展目标  /100   4.4 城镇化与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102     4.4.1 省域发展战略的评估  /102     4.4.2 基于企业分支机构拓扑关系的地级以上城镇联系强度分析  /103     4.4.3 城镇空间战略:深化两圈一带,建设三圈两带  /106     4.4.4 县级以上城镇发展关系  /107     4.4.5 未来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109     4.4.6 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10 5 南京大学研究方案综述  /111   5.1 核心思路与技术路线  /111   5.2 全面视野:发展背景的宏观审视  /112     5.2.1 形势:大国崛起、发展转型与城镇化  /112     5.2.2 责任:多重发展对湖北的要求  /113   5.3 多维解读:地理格局的深入剖析  /116     5.3.1 历史地理:发展阶段的综合归纳  /116     5.3.2 经济地理:发展水平的纵横比较  /119     5.3.3 人文地理:制度文化的交织整合  /121   5.4 主动战略:实践框架的理性构建   /122     5.4.1 战略目标  /122     5.4.2 总体战略:差异有序的主动城镇化  /123     5.4.3 分战略一:区域战略——东、南向优先的错位竞合战略  /123     5.4.4 分战略二:空间战略——大城市优先的城市区域战略  /123     5.4.5 分战略三:产业战略——开放优先的比较优势战略  /124     5.4.6 分战略四:人口战略——就业优先的人力投资战略  /125   5.5 重点落实:支撑体系的特色规划  /125     5.5.1 愿景:“两圈一带”展宏图  /125     5.5.2 结构:省域城镇空间组织  /125     5.5.3 布局:综合统筹城乡发展  /129     5.5.4 重点:分区联合发展指引  /130     5.5.5 时序:分期发展有序突破  /131     5.5.6 支撑体系:理念、方式与体系规划  /132     5.5.7 政策措施:制度创新及行动策略  /135 第三编 经验研究  /139 6 韩国城镇化过程及其经验  /140   6.1 韩国城镇化过程  /140     6.1.1 城镇化史前阶段(1876—1947年)  /140     6.1.2 城镇化起步阶段(1948—1960年)  /140     6.1.3 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1961—1987年)  /141     6.1.4 城镇化平稳发展时期(1988年至今)  /141   6.2 韩国城镇化主要特征  /142     6.2.1 政府主导型城镇化  /142     6.2.2 首都圈的集中发展  /142     6.2.3 城镇化的个性特色  /142   6.3 韩国城镇化的机制  /143     6.3.1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力量  /143     6.3.2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144     6.3.3 政府与政治制度对城镇化模式的引导作用  /144   6.4 韩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145     6.4.1 人口集中的超短期性及超高密度性  /145     6.4.2 地价暴涨及剩余分配的不平衡性  /145     6.4.3 城市交通问题凸显  /145     6.4.4 应急型新城市的出现  /146   6.5 韩国城镇化经验和教训  /146     6.5.1 通过“新村运动”应对城乡差异问题  /146     6.5.2 通过集中发展大都市区应对区域不平衡挑战  /148     6.5.3 通过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  /148     6.5.4 通过弘扬地域文化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148     6.5.5 通过“首尔效应”的持续放大展现城镇化的效果和问题  /149     6.5.6 借鉴硅谷模式大田领跑亚洲高新技术产业  /150     6.5.7 建设航空港构建仁川世界级枢纽城市  /150     6.5.8 “后城镇化时代”的新问题  /151 7 日本城镇化过程及其经验  /152   7.1 日本城镇化过程  /152     7.1.1 战前的城镇化  /152     7.1.2 战后重建时期城镇化  /152     7.1.3 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与城镇化伴生期  /153     7.1.4 20世纪70年代:三大都市圈发展  /154   7.2 日本城镇化特征  /154     7.2.1 东西方独特文化的混合体  /154     7.2.2 政府引导型城镇化  /155     7.2.3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155     7.2.4 高度紧凑发展模式  /155     7.2.5 多极多圈层空间结构  /155   7.3 日本城镇化的新动向  /155     7.3.1 世界城市东京持续增长  /155     7.3.2 区域性城市停滞  /159     7.3.3 地方城市的衰退  /160     7.3.4 郊区化的终结  /160 8 中国发达地区城镇化经验  /164   8.1 中国发达地区城镇化经验  /164     8.1.1 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  /164     8.1.2 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  /168   8.2 发达省域城镇化发展经验  /171     8.2.1 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经验  /171     8.2.2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经验  /172     8.2.3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经验  /174     8.2.4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经验: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75 9 国外典型地区空间开发经验  /177   9.1 兰斯塔德大都市区的空间开发经验与借鉴  /177     9.1.1 兰斯塔德简介  /177     9.1.2 兰斯塔德都市区的空间开发经验与借鉴  /178   9.2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与借鉴  /179     9.2.1 密西西比河概况  /179     9.2.2 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发的经验及借鉴  /181   9.3 莱茵河流域的发展经验与借鉴  /182     9.3.1 莱茵河流域简介  /182     9.3.2 莱茵河流域的资源开发  /183     9.3.3 莱茵河流域的发展经验与借鉴  /183   9.4 法国的案例  /184      9.4.1 法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  /185     9.4.2 法国区域开发规划与核心策略  /186 第四编 专题研究  /187 10 中部地区城镇化现状研究  /188   10.1 省域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比较  /188     10.1.1 省域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总体比较  /188     10.1.2 省域城镇化质量分要素比较  /189     10.1.3 省域城镇化系统协调性比较  /192     10.1.4 省域城镇化空间聚集度比较  /194   10.2 省域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  /194     10.2.1 省域城镇化水平发展历程  /194     10.2.2 省域城镇空间体系发展演变  /194     10.2.3 省域城镇化发展动力分析  /199 11 城镇化发展情景模型研究  /202   11.1 研究模型概述  /202     11.1.1 城镇化发展情景模型的基本原理  /202     11.1.2 模型的参数调节  /202   11.2 农村劳动力供需平衡分析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  /203     11.2.1 现状农村劳动力需求分析  /203     11.2.2 未来农村劳动生产效率预判  /207     11.2.3 未来湖北农村劳动力需求测算  /210     11.2.4 农村劳动力供给测算及农业劳动力供需平衡分析  /213   11.3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湖北省城镇就业岗位供给预测  /215     11.3.1 投入产出核算概述与预测模型路径设计  /215     11.3.2 数据来源和处理  /216     11.3.3 投入产出核算  /219     11.3.4 劳动生产率提高趋势外推  /221     11.3.5 预测不同产业政策下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221   11.4 模拟多种不同的城镇化发展图景  /223     11.4.1 不同产业政策下的湖北省城镇就业岗位增加  /223     11.4.2 结合劳动力供给模型的多种城镇化发展路径模拟  /224 12 产业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  /228   12.1 省域产业发展现状  /228     12.1.1 三次产业总体发展分析  /228     12.1.2 第一产业内部分析  /229     12.1.3 第二产业内部分析  /229     12.1.4 第三产业内部分析  /234   12.2 市州产业发展分析  /236     12.2.1 总体情况  /236     12.2.2 第一产业  /237     12.2.3 第二产业  /237     12.2.4 第三产业  /239     12.2.5 各市州主导产业分析  /240   12.3 县域产业发展分析  /240     12.3.1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但集中度偏低  /240     12.3.2 产业具有趋同性与散点分布特征  /241   12.4 乡镇产业分析  /245     12.4.1 第二产业与中部城市差距明显,第三产业发展较好  /245     12.4.2 乡镇企业数量少、产值低、就业创造少  /246     12.4.3 乡镇企业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247     12.4.4 乡镇企业发展依赖核心企业  /249   12.5 湖北省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格局  /249     12.5.1 宏观发展背景解读  /249     12.5.2 湖北省产业发展战略  /251     12.5.3 湖北省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252 13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和文化研究  /254   13.1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和文化  /254     13.1.1 湖北省域城镇发展格局形成的制度原因探讨  /254     13.1.2 人口的管理和控制对城镇格局发展的影响  /254     13.1.3 城镇的联系与分隔对城镇格局发展的影响  /255     13.1.4 资本的投放与回收对城镇格局发展的影响  /257     13.1.5 湖北省历史地位下滑对湖北文化的负面效用  /257     13.1.6 湖北省文化的全面激发对提升湖北省地位的积极作用  /258   13.2 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支撑与政策供给  /258     13.2.1 城镇化及城镇发展的关键制度障碍  /259     13.2.2 实施城镇发展战略的关键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  /260 14 省域城镇关系与市场区划分研究  /263   14.1 省域城市间联系测度与流动空间结构  /263     14.1.1 基于理论模型的关系测度  /263     14.1.2 基于经验流数据的关系测度  /264     14.1.3 基于公司网络的城镇关系测度  /267     14.1.4 基于城市间流关系的功能性城市区域  /268   14.2 省域功能性城市区域(城市经济区)空间组织结构  /269     14.2.1 省域城市能级评估与中心城市选择  /269     14.2.2 省域功能性城市区域的类型及空间界定  /270 15 小城镇调查研究报告  /272   15.1 小城镇现状特征  /272     15.1.1 产业发展拉动城镇化非常明显  /273     15.1.2 一、二、三产业均可以拉动小城镇发展  /273     15.1.3 劳动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  /274     15.1.4 5000万元以下企业是小城镇的主体  /274     15.1.5 小城镇资金来源少,支出大呈负债运行  /275   15.2 进城农民访谈结果统计  /275     15.2.1 住房和从业状况反映36%实现了城镇化  /275     15.2.2 进城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住房和承包地  /277     15.2.3 进城农民的市民化状况普遍低下  /278   15.3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278     15.3.1 镇政府职能缺失  /279     15.3.2 镇财政体制不顺  /279     15.3.3 土地政策制约小城镇发展  /279   15.4 调查的基本结论  /279     15.4.1 经济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原动力  /279     15.4.2 镇行政职能缺失和现行财政体制阻碍小城镇发展  /279     15.4.3 土地政策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280     15.4.4 户籍改革制度推行受阻  /280     15.4.5 城镇社会保障是进城农民最关注的问题  /280   15.5 促进小城镇发展建议  /280     15.5.1 应大力推进小城镇产业发展  /280     15.5.2 采取强镇扩权赋予重点镇更多行政职权  /280     15.5.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给予重点镇非经营性用地使用权  /281     15.5.4 以土地换保障、以土地换住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81     15.5.5 建设城乡统一社会保障制度  /281   附件1 湖北省小城镇进城农民访谈表  /282    附件2 关于湖北省城镇化小城镇补充调研的提纲  /283 16 农村人口迁移与回流研究  /284   16.1 人口迁移意愿调查研究  /284     16.1.1 调查概况  /284     16.1.2 居住意向分析  /287     16.1.3 小结  /289   16.2 农民工回流趋势判断  /289   16.3 人口迁移与回流选择下的城镇人口增量及分布  /290   16.4 考虑迁居成功概率的城镇人口增量分布  /291   16.5 基于人口迁移与回流研究对未来城镇化空间承载的判断  /293 参考文献  /294 图表来源  /306 后记  /3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