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空间序 前言 1 导论 /1 1.1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1 1.1.1 西方消费社会 /1 1.1.2 消费文化在中国的扩散 /1 1.1.3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化现象 /2 1.1.4 从消费文化的维度研究城市空间 /2 1.2 消费文化及相关理论综述 /4 1.2.1 国外研究综述 /4 1.2.2 国内研究综述 /9 1.2.3 基本观念的澄清 /11 1.3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城市空间研究动态 /13 1.3.1 建筑设计方面 /13 1.3.2 城市空间方面 /17 1.3.3 都市文化方面 /19 1.3.4 国内相关研究小结 /20 1.4 研究的立意、对象和目标 /20 1.4.1 研究的基本立意 /20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21 1.4.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1.4.4 研究目标 /22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23 1.5.1 研究方法 /23 1.5.2 研究框架 /23 2 消费与消费文化 /26 2.1 定义与相关概念 /26 2.1.1 消费与大众消费 /26 2.1.2 消费文化 /30 2.2 当代消费文化的逻辑 /33 2.2.1 消费的动机——为何消费? /33 2.2.2 消费的客体——消费什么? /35 2.2.3 消费的主体——谁在消费? /37 2.2.4 消费的环境——在哪消费? /38 2.2.5 消费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39 2.3 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发展态势 /41 2.3.1 宏观背景 /41 2.3.2 消费文化在中国的显现与扩张 /46 2.3.3 中国是否已进入消费社会? /51 2.3.4 中国式消费文化的特点 /53 2.4 消费文化、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 /55 2.4.1 城市与城市文化 /55 2.4.2 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 /55 3 消费与发达国家城市空间发展 /57 3.1 美国:消费空间引导城市发展 /59 3.1.1 购物中心与城市郊区化 /60 3.1.2 消费节庆场所与内城复兴 /62 3.2 欧洲:消费发展与城市认同走向融合 /64 3.2.1 美国式购物中心的入侵 /64 3.2.2 消费的控制与欧洲城市认同 /65 3.2.3 “隐藏的购物中心”与文化规划 /66 3.3 新加坡:依托购物旅游的购物之城 /69 3.3.1 “合作竞争”机制 /69 3.3.2 乌节路与购物之城 /70 3.4 阿联酋迪拜:奇观之城 /71 3.4.1 奇观消费与奇观城市 /71 3.4.2 奢侈消费与石油之后的城市发展战略 /73 3.5 日本:消费网络之城 /75 3.5.1 百货商店等同于城市 /75 3.5.2 便利店网络与城市的新陈代谢 /79 3.6 小结:消费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工具 /81 4 消费时代中国城市空间的发展图景 /82 4.1 消费活动的转变与渗透 /82 4.1.1 当代消费活动的特征 /82 4.1.2 消费活动的渗透与扩张 /86 4.2 消费空间类型上的拓展 /91 4.2.1 空间类型拓展的特征 /91 4.2.2 新型消费空间 /93 4.3 消费空间规模上的扩张 /122 4.3.1 原有商业核心区的扩充与优化 /122 4.3.2 商业消费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的转变 /126 4.3.3 邻里、社区、同城三级消费圈的逐步完善 /127 4.3.4 商业消费空间的内向聚集与外向扩散同时演进 /129 4.4 消费空间形式上的包装 /130 4.4.1 独特形象的塑造 /130 4.4.2 建筑表皮的装饰 /137 4.5 消费时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态势 /143 4.5.1 城市活动——呈现复合化和商业化的态势 /143 4.5.2 城市功能——正由生产中心向消费中心转型 /145 4.5.3 城市结构——消费空间推动城市调整与扩张 /148 4.5.4 城市建筑——呈现风格化与媒体化的态势 /150 4.5.5 小结:中国城市与消费正日益融合发展 /152 5 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城市空间的消费逻辑 /153 5.1 从空间中的消费到空间的消费 /153 5.1.1 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 /153 5.1.2 城市空间中的消费 /155 5.1.3 城市空间的消费 /155 5.2 从空间使用价值的消费到空间符号价值的消费 /158 5.2.1 空间使用价值的弱化 /159 5.2.2 空间符号价值的消费 /159 5.3 城市本身成为商品 /163 5.3.1 城市的商品化 /163 5.3.2 销售城市 /165 6 消费文化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影响因素解析 /168 6.1 当代城市空间价值诉求的转向 /168 6.1.1 消费时代价值诉求的转变 /168 6.1.2 城市空间的价值诉求 /171 6.2 当代城市空间审美取向的转变 /177 6.2.1 消费时代审美的世俗化和泛化 /177 6.2.2 城市空间的审美取向 /180 6.3 当代城市时空体验的变迁 /185 6.3.1 消费时代时空观体验的变迁 /186 6.3.2 城市空间的时空体验 /191 6.4 当代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 /197 6.4.1 消费时代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97 6.4.2 城市空间的社会性分化 /203 6.5 小结: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促进了空间符号的生产与消费 /207 7 消费时代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机制 /208 7.1 机制1——空间的差异消费 /208 7.1.1 差异、个性与消费 /208 7.1.2 空间的差异消费 /209 7.2 机制2——空间的视效消费 /210 7.2.1 视觉与图像 /210 7.2.2 空间的视效消费 /211 7.3 机制3——空间的体验消费 /213 7.3.1 体验与体验经济 /213 7.3.2 空间的体验消费 /214 7.4 机制4——空间的认同消费 /218 7.4.1 消费与群体区分 /218 7.4.2 空间的认同消费 /218 7.5 机制5——空间的时尚消费 /219 7.5.1 时尚与消费文化 /219 7.5.2 空间的时尚消费 /221 7.6 小结:空间符号生产与消费的机制 /222 8 消费时代城市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24 8.1 面对发展机遇的展望 /224 8.2 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性 /225 8.3 面临的挑战 /227 8.3.1 是需求还是欲望?——城市规划与建设目标和价值观的偏颇 /227 8.3.2 是地方还是全球?——城市地方与传统特色面临的丧失威胁 /228 8.3.3 是丰富还是混杂?——城市整体景象呈现碎片化和平面化 /230 8.3.4 是公共还是私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日趋商业化和私有化 /230 8.3.5 是真实还是虚拟?——拟像符号消费对城市真实性的冲击 /233 8.3.6 是创作还是炒作?——规划设计市场的业主化和品牌化 /234 8.3.7 是自主还是异化?——城市居民成为被动的空间消费者 /235 8.4 应对挑战的策略建议 /236 8.4.1 建立健康有序的中国特色消费文化 /237 8.4.2 确立合理的空间生产—消费的目标 /238 8.4.3 改变城市空间低效浪费的增长模式 /239 8.4.4 重视城市空间符号与文化发展策略 /239 8.4.5 构建开放、多层次的城市集体空间 /240 8.4.6 倡导公平公正、可持续的设计伦理 /241 8.4.7 强化公众参与,培育创造性消费者 /242 参考文献 /243 图表来源说明 /252 后记 /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