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0 导论  /1   0.1 区域、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1     0.1.1 区域的概念  /1     0.1.2 区域的基本特征  /1     0.1.3 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     0.1.4 区域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     0.1.5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3   0.2 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9     0.2.1 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10     0.2.2 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10     0.2.3 对水环境与水生态的影响  /13     0.2.4 世博会与城市发展  /18   0.3 中国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20     0.3.1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特征  /20     0.3.2 我国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研究进展  /21     0.3.3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因素分析  /22     0.3.4 探索环保新路,深化污染防治  /23   0.4 中国区域发展生态学研究的若干内容  /24     0.4.1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内的研究  /24     0.4.2 经济生态学原则在工农业建设中的应用  /25     0.4.3 中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综合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6     0.4.4 流域生态学  /26     0.4.5 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学术讨论会  /27     0.4.6 第三届世界生态高峰会简介  /28     0.4.7 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29     0.4.8 可持续性转型——第五届产业生态学国际大会综述  /30 第一篇 区域发展生态学理论 1 区域发展生态学的经济学概要  /35   1.1 资源稀缺与微观经济运行概述  /35     1.1.1 资源概念  /35     1.1.2 资源的稀缺性及其经济含义  /35     1.1.3 资源稀缺条件下的微观经济运行  /37   1.2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  /38     1.2.1 需求  /38     1.2.2 供给  /40     1.2.3 均衡价格的决定  /42   1.3 经济效率与帕累托最优  /43     1.3.1 帕累托最优准则的含义  /43     1.3.2 经济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条件  /44   1.4 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绩效评价  /45     1.4.1 完全竞争市场基本特征  /45     1.4.2 消费者剩余  /46     1.4.3 生产者剩余  /47     1.4.4 完全竞争市场绩效的帕累托评价  /47     1.4.5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功能  /48 2区域发展生态学基础  /50   2.1 生态学既是自然科学,又要重视其社会、文化与哲学含义  /50     2.1.1 经典生态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50     2.1.2 生态学的社会含义  /50     2.1.3 生态学的文化含义  /51     2.1.4 生态学的伦理或哲学含义  /51   2.2 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  /52     2.2.1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52     2.2.2 变异  /52     2.2.3 基因漂流  /53   2.3 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53     2.3.1 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  /53     2.3.2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53     2.3.3 物种和生态适应规律  /54   2.4 人口和生物种群  /54     2.4.1 种群动态与生物控制  /55     2.4.2 生态对策  /57     2.4.3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57   2.5 生物群落  /59     2.5.1 群落的物种组成  /60     2.5.2 群落的结构  /60     2.5.3 生态位  /62     2.5.4 生物群落的演替  /65     2.5.5 地球上的生物群落的类型  /67   2.6 生态系统  /72     2.6.1 什么是生态系统  /73     2.6.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73     2.6.3 生态系统的功能  /74     2.6.4 生态系统的平衡  /80 3 区域发展的地理学基础  /85   3.1 地理环境  /85     3.1.1 地理环境组成  /85     3.1.2 地球表层系统  /86     3.1.3 地理环境的综合研究  /88   3.2 地域分异  /89     3.2.1 自然地带分异  /89     3.2.2 地方性、隐域性及微域分异  /92     3.2.3 全球环境变化对自然地域的影响  /93   3.3 地理区划  /94     3.3.1 中国地理区划的发展  /94     3.3.2 地理区划体系与类型  /95   3.4 区域发展  /100     3.4.1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  /100     3.4.2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105   3.5 资源安全的保障  /108     3.5.1 中国资源瓶颈问题分析  /108     3.5.2 实施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110 4 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理念  /112   4.1 生态文化  /112     4.1.1 “文化”界说  /112     4.1.2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12     4.1.3 生态文化的深层建构  /112   4.2 生态文明  /116     4.2.1 生态文明的含义  /116     4.2.2 生态文明的标志及构成  /117     4.2.3 中国当前生态文明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119     4.2.4 中国如何建立生态文明  /119     4.2.5 建设生态文明实例  /120   4.3 环境社会学的理念和环境意识  /122     4.3.1 环境社会学的理念  /122     4.3.2 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  /122   4.4 环境立法、执法和政策中的问题思考  /124     4.4.1 我国水资源刑法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124     4.4.2 美国环境执法中的协商机制和自由裁量  /125     4.4.3 对“限塑令”政策效应的思考  /126 5 区域空间的生态界定  /128   5.1 区域概念的基本空间界定  /128     5.1.1 区域  /128     5.1.2 城市  129     5.1.3 乡村  /131     5.1.4 城乡交错区(带)  /132     5.1.5 城市(镇)群地区  /133   5.2 区域空间生态结构体系  /134     5.2.1 区域空间结构  /134     5.2.2 区域空间生态结构  /135     5.2.3 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139     5.2.4 区域生态空间完整性  /142     5.2.5 区域人口空间结构  /144     5.2.6 区域生态异质性与生态控制  /150   5.3 城市化与区域生态系统关系  /153     5.3.1 区域中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153     5.3.2 城市发展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占用  /154     5.3.3 区域中城市发展规模的生态确定  /160 第二篇 区域发展生态学方法 6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和生态补偿  /167   6.1 生态系统服务  /167     6.1.1 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内涵  /167     6.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168     6.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评价研究进展  /171     6.1.4 研究实例  /175     6.1.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评价研究展望  /181   6.2 生态资产评估  /183     6.2.1 自然资本与自然资产  /183     6.2.2 生态资产的概念  /183     6.2.3 生态资产概念的界定  /184     6.2.4 生态资产的构成  /185     6.2.5 生态资产特点及研究趋向  /186   6.3 生态补偿  /187     6.3.1 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  /187     6.3.2 生态补偿现状评价  /189     6.3.3 生态补偿的管理:来自欧盟的经验  /190     6.3.4 森林生态和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问题  /192 7 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  /199   7.1 生态承载力  /199     7.1.1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  /199     7.1.2 承载力研究方法  /205     7.1.3 黄河流域青海片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介绍  /207     7.1.4 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载力评价的研究  /209   7.2 生态足迹  /211     7.2.1 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模型  /212     7.2.2 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  /213     7.2.3 生态足迹的国内研究进展和实例  /218     7.2.4 研究展望  /225 8 生命周期评价  /226   8.1 概论  /226     8.1.1 定义与技术框架  /226     8.1.2 生命周期评价发展历程  /228     8.1.3 应用概况  /230   8.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  /231     8.2.1 目的和范围确定  /231     8.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35     8.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41     8.2.4 生命周期解释  /250     8.2.5 报告  /255   8.3 常见环境问题及特征化因子举例  /256     8.3.1 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  /256     8.3.2 温室效应  /258     8.3.3 酸化  /261     8.3.4 富营养化  262     8.3.5 生态毒性  /262     8.3.6 臭氧层耗竭  /263     8.3.7 光化学烟雾  /264     8.3.8 人体毒性  /264     8.3.9 异味  /266     8.3.10 放辐射影响  /268 9 战略环境评价  /270   9.1 概念及分类  /270   9.2 战略环境评价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70     9.2.1 可持续发展概念  /270     9.2.2 SEA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71   9.3 SEA的起源和发展应用  /271     9.3.1 国外发展动态  /271     9.3.2 国内发展动态  /273   9.4 SEA技术框架  /274     9.4.1 评价程序  /274     9.4.2 战略环境评价的标准  /275     9.4.3 评价因素和评价因子  /275     9.4.4 评价重点  /276     9.4.5 SEA评价原则  /276     9.4.6 战略环境评价应考虑的内容  /278     9.4.7 技术方法  /278   9.5 战略环境评价主要类型之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82     9.5.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简介  /282     9.5.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286     9.5.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  /291   9.6 战略环境评价主要类型之二: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298     9.6.1 政策失误的环境危害特点  /298     9.6.2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特点  /299     9.6.3 政策作用于环境的基本途径  /299     9.6.4 基于政策规律的战略环境评价  /304     9.6.5 政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及设计  /306 10 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经济区划方法  /310   10.1 从自然区划到生态区划  /310     10.1.1 近代自然区划的发展  /310     10.1.2 我国近代自然区划  /311     10.1.3 生态区划  /312     10.1.4 生态区划凸现生态系统视角  /314   10.2 生态功能区划  /316     10.2.1 生态功能区划与其他区划的联系  /316     10.2.2 生态功能区划的性质和原则  /317     10.2.3 生态功能区分区方法  /319     10.2.4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20     10.2.5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局限性  /321   10.3 生态经济区划  /323     10.3.1 生态经济区划的性质和原则  /324     10.3.2 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区划  /324     10.3.3 主体功能区划  /327 11 区域综合生态规划与方法  /329   11.1 生态规划的概念  /329   11.2 区域生态规划的原则  /330     11.2.1 整体优化  /330     11.2.2 协调共生  /330     11.2.3 区域分异  /331     11.2.4 趋适开拓  /331     11.2.5 生态平衡  /331     11.2.6 高效和谐  /331     11.2.7 可持续发展  /331   11.3 区域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与主要内容  /332     11.3.1 区域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  /332     11.3.2 区域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332 12 区域生态安全  /342   12.1 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现状和研究方法  /342     12.1.1 基本概念  /342     12.1.2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342     12.1.3 生态安全的研究方法  /343     12.1.4 维护生态安全的对策和政策  /344   12.2 中国土地的生态安全  /347     12.2.1 理念  /347     12.2.2 研究概况  /348     12.2.3 中国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  /348   12.3 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  /351     12.3.1 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内涵  /351     12.3.2 流域水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351     12.3.3 流域水资源安全的保障措施  /352   12.4 农村饮用水安全  /352     12.4.1 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理念  /353     12.4.2 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353     12.4.3 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354   12.5 城市生态安全  /354     12.5.1 城市生态安全的理念及其发展  /354     12.5.2 城市生态安全的环境要素影响及对策  /356     12.5.3 城市生态安全空间分异——以大连市为例  /358   12.6 中国南方冰雪灾害与城市救灾对策  /361     12.6.1 灾害的概况  /361     12.6.2 灾害原因  /361     12.6.3 灾害的特征  /361     12.6.4 启示和对策  /362   12.7 我国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绩效管理  /363     12.7.1 我国煤炭事故发生现状及原因  /363     12.7.2 煤炭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364     12.7.3 改善绩效管理,促进生产安全  /364   12.8 区域生态安全的评价与机制  /365     12.8.1 区域生态安全的定量评价  /365     12.8.2 区域生态安全演变机制  /368 第三篇 中国区域发展生态态势与对策 13 区域生态管理与能力建设  /373   13.1 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  /373     13.1.1 区域生态一体化的含义  /373     13.1.2 区域生态一体化的必然性  /373     13.1.3 区域生态一体化的具体内容  /375   13.2 区域生态能力建设  /380     13.2.1 “硬能力建设”  /380     13.2.2 “软能力建设”  /383 14 全球经济生态发展趋势  /388   14.1 全球气候变化  /388     14.1.1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388     14.1.2 关于气候变化的共识与不确定性  /389     14.1.3 国际气候谈判的简要历史回顾  /390     14.1.4 巴厘岛会议对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影响  /391     14.1.5 200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情况分析  /392     14.1.6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93     14.1.7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395   14.2 2008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回顾  /398   14.3 全球生物能源发展现状及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399   14.4 国际肉类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401 15 中国资源、环境的国情和区域框架  /403   15.1 中国的生态环境概况和主要特点  /403     15.1.1 概况  /403     15.1.2 自然资源环境的特征分析  /403   15.2 中国当前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05     15.2.1 生态系统退化加剧  /405     15.2.2 资源压力严峻  /406     15.2.3 环境污染严重  /406     15.2.4 生态灾害加剧  /407   15.3 中国资源环境的区域分析  /408     15.3.1 华北区  /408     15.3.2 华东区  /409     15.3.3 东北区  /410     15.3.4 华中区  /411     15.3.5 华南区  /412     15.3.6 西北区  /413     15.3.7 西南区  /414   15.4 中国资源与环境状况的区域实例  /414     15.4.1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415     15.4.2 三江平原湿地农业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415     15.4.3 兰州市农村畜禽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416     15.4.4 西宁市水污染减排行动方案的初步研究  /418     15.4.5 新疆艾比湖流域核心区的生态环境治理  /419     15.4.6 珠江三角洲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420     15.4.7 广州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与臭氧生成的关系  /421     15.4.8 广西近海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  /423     15.4.9 近20年闽江福州段水域悬浮物的时空变化  /424 16 中国人口分布及流动的区域特征和发展对策  /426   16.1 50年来的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426     16.1.1 无生育控制,人口自发发展(1949—1959)  /426     16.1.2 计划生育思想萌发,但无实施的社会环境(1960—1971)  /426     16.1.3 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逐步紧缩(1972—1983)  /426     16.1.4 调整和完善生育制度(1984—1990)  /427     16.1.5 现行生育政策(1991年以来)  /427   16.2 中国人口是太多还是太老——人口数量与结构之争  /428     16.2.1 中国人口规模仍然是第一位的问题  /428     16.2.2 人口数量与结构问题应当并举  /431   16.3 中国人口分布与发展  /433     16.3.1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的综合评价  /433     16.3.2 西北地区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及其突出矛盾  /437   16.4 中国流动人口问题  /439     16.4.1 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进展  /439     16.4.2 甘肃新一代流动劳力的特征与流动趋势的调查  /441     16.4.3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统筹城乡发展  /445     16.4.4 上海市郊区流动人口聚集问题  /447     16.4.5 深圳市人口承载力的分析及对策  /449 17 中国区域四大板块经济生态态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453   17.1 西部大开发和大保护  /453     17.1.1 西部地区的地域特征  /453     17.1.2 西部大开发需要新突破  /455     17.1.3 西部干旱区水问题对策  /459     17.1.4 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的生态经济分析  /461     17.1.5 兰州市环境污染效应与生态城市对策  /462     17.1.6 内蒙古武川县的适度人口规模  /463     17.1.7 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技术需求  /464   17.2 中部地区的塌陷与崛起  /464     17.2.1 中部的比较优势  /465     17.2.2 中部塌陷及其原因  /466     17.2.3 中部崛起的经济生态策略  /467     17.2.4 中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  /474     17.2.5 武汉城市圈功能提升研究  /475   17.3 东部率先发展  /476     17.3.1 东部地区的区域格局  /476     17.3.2 东部经济起飞的条件  /479     17.3.3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综合优势  /480     17.3.4 “十五”时期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回顾  /481     17.3.5 东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82     17.3.6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优化对策  /483     17.3.7 江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和对策  /484     17.3.8 北京独生子女家庭的生育意愿  /487   17.4 东北振兴  /488     17.4.1 东北地区概况  /488     17.4.2 东北地区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489     17.4.3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  /490     17.4.4 “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90     17.4.5 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目标、原则和对策  /492     17.4.6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定位:阜新经验剖析  /493     17.4.7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要点  /494     17.4.8 辽宁阜新以城市全面发展体现经济转型  /495   17.5 中国四大板块经济生态发展态势的比较分析 /495     17.5.1 中国四大板块区域的科学发展状况和对策  /495     17.5.2 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评价  /498     17.5.3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  /499   17.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501     17.6.1 非均衡式协调发展  /501     17.6.2 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502     17.6.3 实现东、西部有效合作的重要举措  /503 18 中国大江大河流域经济生态态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504   18.1 黄河和黄河流域  /504     18.1.1 概况  /504     18.1.2 黄河近年来治理开发与管理的重大进展  /506     18.1.3 《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507     18.1.4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  /507     18.1.5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新进展  /510     18.1.6 简介李林樱著《啊,黄河——万里生态灾难大调查》几个案例  /511     18.1.7 对宋宗水著《重建黄河生态环境》的评介  /512     18.1.8 黄土高原沟道坝系建设问题  /513     18.1.9 黄河治理的持续发展对策  /514   18.2 长江和长江流域概况  /516     18.2.1 概况  /516     18.2.2 长江流域产业与经济发展  /518     18.2.3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522     18.2.4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526   18.3 珠江和珠江流域  /530     18.3.1 自然地理概况  /530     18.3.2 社会经济概况  /533     18.3.3 珠江上游小流域不同立地类型持水性能  /534     18.3.4 51年来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变化  /535     18.3.5 珠江流域“西电东送”能源的空间配置  /536     18.3.6 建立珠江流域工业排放局域配额制  /537     18.3.7 打造西江产业生态经济区  /538   18.4 淮河与淮河流域  /540     18.4.1 淮河概况  /540     18.4.2 淮河流域生态灾害特征  /542     18.4.3 从治水到治污——淮河污染治理  /544     18.4.4 从治水到治灾——人水和谐协调发展  /548 19 中国三大都市圈经济生态态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552   19.1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  /552     19.1.1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552     19.1.2 珠三角的环境问题  /554     19.1.3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环境观察  /557     19.1.4 珠三角环境保护总体战略  /558     19.1.5 珠三角人口增长与流动趋势分析  /559     19.1.6 珠三角产业布局的现状、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561   19.2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564     19.2.1 人杰地灵的黄金三角洲  /565     19.2.2 长三角的空间格局  /567     19.2.3 长三角人口城市化趋势  /568     19.2.4 长三角的生态环境  /570     19.2.5 长三角的综合交通体系  /572     19.2.6 长三角区域协调的重大问题  /574     19.2.7 长三角区域协调持续发展对策  /576   19.3 环渤海经济圈  /577     19.3.1 环渤海经济圈的基本概况  /577     19.3.2 环渤海经济圈的比较优势  /578     19.3.3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势头  /579     19.3.4 环渤海地区作为经济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79     19.3.5 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580     19.3.6 环渤海经济区的综合交通系统  /582     19.3.7 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582   19.4 中国三大都市圈的比较分析  /583     19.4.1 三大都市圈发展的定量比较  /584     19.4.2 三大都市圈的竞争力比较  /584     19.4.3 三大都市圈的经济特色  /585     19.4.4 三大都市圈的制约因素  /586     19.4.5 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机遇  /586     19.4.6 几点启示  /587 20 中国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态势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588   20.1 太湖  /588     20.1.1 水质与富营养化的演变状况  /588     20.1.2 太湖流域污染负荷分析  /589     20.1.3 太湖流域污染物入湖量分析  /591     20.1.4 太湖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展趋势  /592     20.1.5 太湖污染综合治理  /593   20.2 滇池与巢湖  /598     20.2.1 滇池生态环境现状与综合整治  /598     20.2.2 巢湖生态环境现状与综合整治  /600   20.3 洞庭湖  /601     20.3.1 洞庭湖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601     20.3.2 生态保护对策  /603   20.4 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技术  /604     20.4.1 基本理念  /604     20.4.2 生态修复技术  /604     20.4.3 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植被修复技术  /605     20.4.4 富营养化湖泊的微生物修复方法  /605     20.4.5 富营养化湖泊的生物立体修复方法  /605     20.4.6 富营养化湖泊的生物操纵修复方法  /606 21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态势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607   21.1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607     21.1.1 海水环境质量状况  /607     21.1.2 海洋污染物状况  /609     21.1.3 海洋沉积物质量  /610     21.1.4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611    
                    21.1.5 海洋赤潮灾害  /611     21.1.6 陆源污染概况  /612     21.1.7 海洋倾废状况  /613   21.2 中国海洋生态现状  /613     21.2.1 海洋生物多样性  /614     21.2.2 海洋生物群落结构  /614     21.2.3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616   21.3 中国海岸带生态现状  /617     21.3.1 中国海岸带生态环境特点  /617     21.3.2 主要河口海岸带生态环境  /620   21.4 中国海洋经济的生态学分析  /622     21.4.1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622     21.4.2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624     21.4.3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  /625   21.5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625     21.5.1 加强海洋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625     21.5.2 加强海洋环境的调查与监测  /626     21.5.3 加强陆源污染的控制  /627     21.5.4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  /627     21.5.5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628     21.5.6 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管理  /628  22 中国大型岛屿生态建设——崇明生态岛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630   22.1 崇明岛生态建设背景  /630   22.2 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指标体系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631     22.2.1 崇明岛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演变规律研究及模式预测  /631     22.2.2 国内外一些经济特区和岛屿经济模式的案例分析  /631     22.2.3 小结  /633   22.3 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生态足迹分析)  /633     22.3.1 人均生态承载力  /638     22.3.2 生态赤字/生态盈余  /638     22.3.3 万元GDP生态足迹  /639     22.3.4 生态足迹多样性和基于生态足迹的发展能力  /640     22.3.5 结论及建议  /641   22.4 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评价(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642     22.4.1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下降:一个世界性困境  /642     22.4.2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国内外研究  /642     22.4.3 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  /644   22.5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值分析)  /649     22.5.1 能值分析的理论产生、现状及发展趋势  /649     22.5.2 能值指标体系  /650     22.5.3 一些能值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51     22.5.4 崇明岛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652   22.6 国内外对比研究以及对崇明的启示  /659 23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建设  /661   23.1 区域城市化的生态学问题  /661     23.1.1 城市化带来的区域性大气污染  /661     23.1.2 区域城市扩展  /662     23.1.3 区域废弃物的快速增长  /662     23.1.4 区域地下水资源失衡  /662     23.1.5 区域能源结构与消耗不合理  /662     23.1.6 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663   23.2 区域城市化问题的生态学根源  /663   23.3 区域城市化生态建设原理与方法  /664   23.4 区域城市化生态建设实例剖析  /665     23.4.1 大丰生态市建设规划与管理  /665     23.4.2 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与管理  /667     23.4.3 海南生态省规划与建设  /682 24 中国区域生态经济宏观调控的挑战与对策  /688   24.1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理念  /688     24.1.1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经济学和经济生态学共同研究的对象  /688     24.1.2 生态经济的概念  /688     24.1.3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和概念模型  /688   24.2 节能与减排  /689     24.2.1 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  /689     24.2.2 对策和建议  /690   24.3 能源与环境  /691     24.3.1 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  /691     24.3.2 对中国能源与环境的政策、战略的建议  /692   24.4 低碳经济  /694     24.4.1 什么是低碳经济  /694     24.4.2 低碳能源:世界能源革命新战略  /694     24.4.3 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  /697     24.4.4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战略  /698     24.4.5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  /700   24.5 生态经济学理念简介  /703     24.5.1 生态恢复经济学  /703     24.5.2 区域生态经济学  /704     24.5.3 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706 第四篇 中国区域发展生态关系的前景与展望 25 区域发展生态关系的前景与展望  /711   25.1 地球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711     25.1.1 地球面临的挑战(气、水、土、生)  /711     25.1.2 地球面临的机遇  /716   25.2 中国的未来:效率与公平  /717     25.2.1 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  /717     25.2.2 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  /721   25.3 区域发展生态学的未来:整合与适应  /727     25.3.1 “整合”的理念和应用  /727     25.3.2 “适应”的理念与应用  /736 后记和补缺  /740 参考文献  /7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