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总序 /1 前言 /3 上篇认知第三自然 /1 1 基于设计认知的第三自然景观学 /3 1.1 设计与认知 /3 1.1.1 认知科学的历史背景 /3 1.1.2 将认知科学引入到设计科学中的必要性 /3 1.1.3 设计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关联性 /4 1.1.4 设计认知的构成 /5 1.1.5 设计认知心理学 /6 1.1.6 关于设计模式识别 /7 1.1.7 设计中的知识运作 /9 1.1.8 认知理论进入设计科学 /10 1.2 将认知科学引入到设计科学中的三个基本方法论 /11 1.2.1 MOP设计形态学认知 /12 1.2.2 设计先例认知 /14 1.2.3 设计原型认知 /16 1.3 设计与人工智能 /17 1.3.1 从认知科学向人工智能的跨越 /17 1.3.2 人工智能基本方法对设计科学的启发 /18 1.4 对景观学的不同认知历程 /21 1.4.1 对专用术语的认知与解读 /21 1.4.2 景观在中西语境中的不同认知发展历程 /21 1.5 景观学重返一级学科后带给景观设计的机遇 /27 1.5.1 景观学科在中国的曲折发展 /27 1.5.2 建筑学中城市设计的含义及其缺陷 /28 1.5.3 城市规划学中城市设计的含义及其缺陷 /29 1.5.4 景观学具有的先天整合优势 /30 1.5.5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学科包容性 /31 1.6 相关学派对景观化城市设计的认知和启发 /32 1.6.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支撑与不足 /32 1.6.2 “景观都市主义”的支撑与不足 /33 1.6.3 “新城市主义”的支撑与不足 /35 1.6.4 “后现代主义”的支撑与不足 /35 1.7 基于“第三自然认知”的景观化城市设计 /37 1.8 “第三自然方法”:一个融合三个自然的系统认知方法论 /40 1.9 系统认知方法论下的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囊括人类的全部需求 /42 1.10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认知基点和设计原则 /45 2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优势 /47 2.1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驱动 /47 2.1.1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文化保护作用 /47 2.1.2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文化推进作用 /49 2.2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驱动案例研究 /51 2.2.1 亚特兰大的启发:复兴第三自然 /52 2.2.2 巴塞罗那的启发:延续原有第三自然 /52 2.2.3 巴西利亚的启发:空地上塑造第三自然 /53 2.2.4 芝加哥的启发:塑造超级第三自然 /54 2.2.5 底特律的启发:后工业化的第三自然 /55 2.2.6 洛杉矶的启发:超现实主义的第三自然 /55 2.2.7 费城的启发:城市美化运动下的第三自然 /56 2.2.8 亚洲大都市的梦魇:快速城市化下的第三自然 /57 2.3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适应性 /58 2.3.1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适应性”与“自适应性” /59 2.3.2 基于历史文化演进的第三自然“新城代谢”要素 /60 2.4 风水:世界最早的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尝试 /62 2.5 类型学:西方现代设计思想中传承第三自然的历史管道 /66 2.6 全球化:处于巨大变革中的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 /68 3 用景观化城市设计研究开启认知第三自然的大门 /72 3.1 “景观设计中的研究”与“景观研究中的设计” /72 3.2 基于历史文化调研的“设计先例研究”与“类型学研究” /74 3.3 走向第三自然的景观化城市设计研究 /75 上篇参考文献 /76 上篇图表来源 /80 中篇研究第三自然 /81 4 形态: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类型学 /83 4.1 景观化城市设计类型学与设计认知 /84 4.2 从罗西的城市化建筑到第三自然的景观化城市 /87 4.2.1 城市是一座大建筑 /87 4.2.2 城市化建筑与景观化城市 /87 4.3 景观化城市形式、结构与功能的类型 /88 4.4 关于景观化城市功能的分类学 /90 4.5 景观化城市功能中形式和结构预假设 /91 4.6 景观化城市类型特征的尺度敏感性 /92 4.7 景观化城市意象之类型 /93 5 操作性: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操作性 /95 5.1 景观化城市的客体与文脉 /95 5.2 景观化城市的文脉之依存性 /97 5.3 景观化城市比较的土壤 /99 5.4 景观化城市的实践操作性 /99 5.5 景观化城市中的传说、形式、结构、功能、程序 /100 5.6 目标和手段为导向的景观化城市设计方法 /102 6 表现性: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综合表征 /104 6.1 景观化城市设计的驱动方法 /104 6.2 景观化城市设计基本研究分类 /107 6.2.1 景观化城市描述性研究 /107 6.2.2 景观化城市探索性研究 /107 6.2.3 景观化城市实证研究 /108 6.2.4 景观设计工具框架 /108 6.3 景观化城市设计驱动的配置 /109 6.4 景观化城市设计不同设计活动 /111 6.5 由设计驱动的景观化研究:子集群1A /111 6.5.1 Ⅰ型——以景观化城市个性化设计为基础的景观学研究 /111 6.5.2 Ⅱ型——以景观项目为基础的研究 /112 6.6 由设计工作室驱动的景观化研究:子集群1B /113 6.6.1 Ⅲ型——以景观设计工作室为基础的研究 /113 6.6.2 Ⅳ型——景观实验类工作室的研究 /113 6.7 景观化城市设计作品推动研究 /114 6.8 景观化城市设计结果推动研究:群子2A /115 6.8.1 Ⅴ型——景观独立设计研究 /115 6.8.2 Ⅵ型——基于比较性景观设计的研究 /115 6.9 景观化城市设计调查驱动研究:亚族2B /116 6.9.1 Ⅶ型——基于景观设计文件的研究 /116 6.9.2 Ⅷ型——基于景观设计师阐释的研究 /117 6.10 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多元视角 /118 7 中国古典园林中设计先例与设计原型的MOP文化分析 /119 7.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设计先例 /119 7.2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MOP分析 /123 7.2.1 留园中的MOP /123 7.2.2 拙政园中的MOP /126 7.2.3 寄畅园中的MOP /131 7.2.4 网师园中的MOP /136 7.2.5 狮子林中的MOP /140 7.2.6 怡园中的MOP /141 7.2.7 豫园中的MOP /142 7.2.8 退思园中的MOP /146 7.3 中国古代内园林中的MOP认知模式小结 /148 中篇参考文献 /149 中篇图表来源 /151 下篇设计第三自然 /153 8 景观化城市设计案例TCL认知分析 /155 8.1 透视第三自然形态学操作的TCL分析方法 /155 8.1.1 TCL方法的类型学分析 /155 8.1.2 TCL方法的构成分析 /156 8.1.3 TCL方法的景观配置分析 /157 8.2 TCL认知方法分析世界经典景观化城市设计案例 /157 8.2.1 澳大利亚墨尔本港 /157 8.2.2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 /160 8.2.3 美国休斯敦发现公园 /163 8.2.4 中国拙政园 /166 8.2.5 美国芝加哥艺术之田 /168 8.2.6 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170 8.2.7 日本横滨新港 /171 8.2.8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区城市设计 /173 8.2.9 荷兰格罗宁根中心区城市设计 /174 8.3 TCL方法透视下的世界经典案例启示 /176 9 全球化背景下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地域实践 /177 9.1 第29届IFLA竞赛一等奖方案:基于第三自然的景观化城乡融合 /178 9.1.1 项目背景 /178 9.1.2 对于第一自然、第二自然与第三自然以及江南水乡地域性特点的设计思考 /179 9.1.3 将城市引入乡村、乡村引入城市的第三自然 /182 9.1.4 目标与展望 /183 9.2 第49届IFLA竞赛三等奖方案:基于第三自然的景观化城市更新 /186 9.2.1 项目背景 /186 9.2.2 中国“城中村”:第二自然的“伤疤” /187 9.2.3 基于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第三自然的基址调研与分析 /188 9.2.4 第一自然、第二自然和第三自然融合的创新景观化设计策略 /188 9.2.5 目标与展望 /191 9.3 景观乡村主义:基于第三自然的田园城市 /192 9.3.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域范围内无序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第三自然的冲突 /192 9.3.2 基于第三自然的中国田园都市主义 /194 9.3.3 田园都市主义的黄陂实验 /196 9.3.4 实施策略 /202 9.3.5 中国城市边缘的第三自然展望 /203 9.4 童话般的第三自然:丹麦健康城 /204 9.4.1 项目背景 /205 9.4.2 场地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205 9.4.3 第二自然的社会岛和医疗岛 /205 9.4.4 第三自然的老城延续与手工城市设想 /209 9.4.5 第一自然的治愈农场与自然疗法 /210 9.4.6 前景与展望 /213 9.5 通向未来的第三自然:美国城市设计竞赛一等奖方案,拉法耶创新工厂 /213 9.5.1 项目背景与策略 /214 9.5.2 新环境中的主要威胁:“知识创新”与“网络割据” /214 9.5.3 针对基地问题及周边现状的主要设计构思 /217 9.5.4 具体设计对策与类型学方案 /219 9.5.5 总结与展望 /223 下篇参考文献 /224 下篇图片来源 /225 后记 /228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