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1 五台山汉藏佛寺彩画综述  /1   1.1 五台山彩画的分布范围与影响因素  /1     1.1.1 匠作区域与影响范围  /1     1.1.2 官民交流与雅俗相间  /3     1.1.3 文殊信仰与汉藏结合  /3     1.1.4 佛教思想与道儒融汇  /6   1.2 五台山彩画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点  /7     1.2.1 明末清初官式与风土彩画的显著差异  /8     1.2.2 清代前期官式与风土彩画的相互交流  /9     1.2.3 清代后期风土彩画的发展与成熟  /11     1.2.4 清末民初风土彩画的世俗化演进  /13   1.3 五台山代表性彩画与官式彩画的异同  /14     1.3.1 官式彩画与风土彩画的属性差异  /14     1.3.2 五台山与官式相对应的彩画类型  /15     1.3.3 五台山基于关注程度的彩画布局  /15 2 基于木结构体系的下五彩类檩枋梁彩画构图  /18   2.1 下五彩类构图组织的结构联系  /18     2.1.1 节点加固与宋至清彩画构图的演化  /18     2.1.2 风土建筑与下五彩类构图的过渡性  /19     2.1.3 元素交替与下五彩类构图的装饰性  /23   2.2 下五彩类构图元素的组合方式  /26     2.2.1 构图元素同构件节点相适应的典型组合  /26     2.2.2 材份制突破与下五彩类端部组合的分化  /28     2.2.3 盒子类演变与下五彩类中部组合的简化  /29   2.3 下五彩类模数单元的比例控制  /31     2.3.1 斗口制与旋子彩画构图比例的协调性  /32     2.3.2 模数作用与下五彩类构图比例的规律性  /33     2.3.3 元素调整与下五彩类构图比例的开放性  /35 3 旋子彩画体系内的下五彩类檩枋梁典型纹饰  /37   3.1 下五彩类找头基本纹饰  /37     3.1.1 角叶分类与旋子彩画找头的雏形  /37     3.1.2 如意头演进中团花盒子的规范作用  /39     3.1.3 如意头消退与下五彩类旋花的特征  /42   3.2 下五彩类找头辅助纹饰  /42     3.2.1 旋花外轮廓及重要细部的简化  /44     3.2.2 不同位置单路莲瓣的统一与变化  /44     3.2.3 单路莲瓣色彩对规范用色的促进  /46   3.3 下五彩类其他主要纹饰  /48     3.3.1 箍头发展及其与包袱边的联系  /48     3.3.2 基于模数单元影响的盒子纹饰  /50     3.3.3 方心几何纹饰与六边形单元的增加  /52     3.3.4 方心植物纹饰中的一波三折式骨架  /54     3.3.5 方心动物纹饰及其与包袱心的差异  /56 4 基于模数制影响的上五彩类檩枋彩画构图  /60   4.1 上五彩类方心式构图特征  /60     4.1.1 构图组织中元素与方心的相互交替  /60     4.1.2 基本元素组合中模数单元的系统控制  /60     4.1.3 特殊元素组合中模数单元的内在作用  /64   4.2 上五彩类海墁式构图特征  /65     4.2.1 构图组织中构图方式的交替  /65     4.2.2 七朱八白类构图的结构关联性  /67     4.2.3 元素组合中七朱八白做法的影响  /67     4.2.4 元素调整中双重属性的体现  /69   4.3 上五彩类包袱式构图特征  /70     4.3.1 构图组织中方式与类型的相互交替  /71     4.3.2 元素组合中包袱的分离与强调作用  /72     4.3.3 构图比例中模数单元的跨构件控制  /74 5 苏式彩画体系内的上五彩类檩枋典型纹饰  /76   5.1 上五彩类基本构图元素  /76     5.1.1 角叶分化与苏画卡子和岔口源流  /76     5.1.2 端部卡子和岔口的构成  /79     5.1.3 端部卡子和岔口的含义  /82     5.1.4 中部卡子的构成与含义的添加  /83     5.1.5 色彩组织与卡子和岔口的做法  /86   5.2 上五彩类辅助构图元素  /88     5.2.1 卡子之间的龙凤类动物纹饰  /88     5.2.2 卡子之间的狮子及其他纹饰  /90     5.2.3 上五彩类箍头与包袱边纹饰  /93     5.2.4 上五彩类盒子中的不同纹饰  /97   5.3 上五彩类方心与包袱心纹饰  /99     5.3.1 上五彩类方心的小说人物及粉本  /99     5.3.2 上五彩类方心的三教人物与山水  /101     5.3.3 上五彩类方心与包袱心动物纹饰  /105     5.3.4 上五彩类方心的植物及其他纹饰  /109 6 五台山佛寺辅助构件彩画的源流与特征  /112   6.1 矩形表面彩画  /112     6.1.1 天花与支条彩画  /112     6.1.2 槅扇、横披、山墙彩画  /116     6.1.3 外檐与内檐柱头彩画  /118     6.1.4 梁头及檩、枋头彩画  /123   6.2 带形表面彩画  /126     6.2.1 檐垫板与结构相应的彩画  /126     6.2.2 随檩枋及挑檐枋系列彩画  /128     6.2.3 枋底、梁底、小连檐彩画  /130   6.3 特殊表面彩画  /132     6.3.1 斗栱及垫栱板彩画  /132     6.3.2 檐椽与飞椽典型彩画  /136     6.3.3 角梁、衬头木、角蝉彩画  /137 7 五台山汉藏佛寺彩画的分期与鉴别  /139   7.1 典型彩画实物归纳  /140   7.2 汉传佛寺彩画分析  /141   7.3 藏传佛寺彩画分析  /152 参考文献  /159 图表来源  /166 后记  /1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