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公元前500年),以高超的智慧、高洁的品格赢得了生前身后的名望,故如同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一样,晏婴也被世人尊称为“晏子”。晏子其人其事,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本书梳理晏子及其时代,借鉴其处世为人、公忠体国之言行,旨在挖掘、传递和传承中国贤者的智慧。这对于推动国学及其精神的弘扬、提高当代人的道德修养、普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等,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录 导言千古流芳的晏子1 (一) 晏婴生平及其影响1 (二) 《晏子春秋》5 (三) 各地的晏婴墓与祠庙8 (1) 山东省的晏婴墓8 (2) 山东省的“晏城”及“晏婴祠”“晏公庙”“晏婴宅”“晏婴冢”9 (3) 广东省的“晏侯庙”10 (四) 晏子的独特智慧千古流芳11 第一章晏子的为政之道:从政的智慧14 (一) 以礼治国15 (1) 以礼治国的理论阐述15 (2) 说服景公重视礼治,率先守礼16 (3) 不行礼治在君位继承上的直接恶果18 (4) 利用礼治处理内政外交19 (二) 以民为本21 (三) 为政以德26 (四) 以廉为本29 (五)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晏婴两次治阿的经验教训30 (六) 借鬼神于政事:鬼神为我用的智慧32 (1) 反对祈神、祈天33 (2) 不信占梦,但用占梦34 (3) 戳穿迷信骗局35 (4) 借鬼神以明人事36 (七) 二桃杀三士:一石三鸟的安邦之策36 第二章晏子的为臣之道:“社稷之臣”的“事君之道”40 (一) 君臣关系原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1 (二) “和而不同”理论的创新及首次运用于政治、君臣关系的实践42 (1) “和而不同”的理论阐述42 (2) “和而不同”的实践44 (三) “忠臣”的八大行为准则45 (1) 大臣有“社稷之臣”“忠臣”以及上中下三等分法45 (2) “忠臣”应该符合八大行为准则46 (四) “事君之道”:做忠臣、做“社稷之臣”48 (1) 做忠臣48 (2) 做“社稷之臣”49 (五) “国相哲学”——善背黑锅,善当副手50 (1) 善背黑锅,代君受过50 (2) 善当副手51 (3) “忠上而惠下”,善驭下属52 (六) 不愚忠——死国不死君53 (1) 不愚忠——晏婴不死君难的真正涵义53 (2) 大智大勇,以智显勇55 (七) 其他:支持正直的同僚以及废黜谗佞,奖赏有功56 第三章晏子的为人之道:人生哲学、为友之道、为夫之道59 (一) 人生哲学59 (1) 韬光养晦,藏拙做人60 (2) 足欲则亡,戒得辟祸60 (3) 时刻反省,贵在坚持63 (二) 为友之道65 (1) 基本立场:平等待人基础上的“善与人交”65 (2) 交友艺术:久而敬之66 (3) 近益友,远损友68 (三) 为夫之道:不嫌不弃,重情重义69 (1) 严拒年轻民女的主动引诱69 (2) 婉谢国君的嫁女建议70 (3) 回绝同事另娶娇妻的劝告71 第四章晏子的用人之道:人才宝典72 (一) 人才的标准73 (二) 独特的人才选拔与人才考察观:“游”“行”以及才有上中下三等75 (1) 途径之一:“游”75 (2) 途径之二:“行”75 (3) 途径之三:“廉”76 (4) 人才分为上、中、下三等77 (三) 对待人才的总策略:“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77 (四) 用人有肚量,唯才是用78 (五) 对待人才的一贯态度:敬重任用,用人不疑79 (六) 注意不同类型人才的搭配及团体作用的发挥80 (七) 不拘一格选人才82 (八) 无所作为,则无任用84 (九) 贬斥小人,惩治谗佞84 (十) 晏婴用人之道效果的考察86 第五章晏子的劝谏之道:对症下药89 (一) 开门见山,直言劝谏90 (二) 善戴高帽,异曲同工96 (三) 因势利导,借题发挥99 (四) 随机应变,借喻晓理101 (五) 审时度势,以退为进103 (六) 变换形式,引发注意104 (七) 正话反说,曲意讽谏106 (八) 坚守立场,辞职逼近107 第六章晏子的外交之道:和平外交的智慧110 (一) “外归其义”,和平外交111 (二) 迎待晋使:折冲樽俎,以礼退兵113 (三) 多次使鲁:和平外交的典范115 (四) 晏子使楚:不惧强国的外交经典115 (1) 第一次交锋:“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116 (2) 第二次交锋:出使狗国还是楚国?117 (3) 第三次交锋:成语“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的由来117 (五) 晏子使吴:智胜吴王119 (六) 谏止伐宋:借神明行和平120 (七) 晏婴外交之道给世人的启示122 第七章晏子的生活之道:养生之法与长寿智慧123 (一) 知识渊博,智慧理智123 (二) 心胸坦荡,助人为乐125 (三) 生性乐观,豁达向上126 (四) 生活简朴,随遇而安127 (五) 清心寡欲,自我节制131 (六) 优良家风,和谐氛围132 相关参考书目135 (一) 专著135 (二) 论文135 (三) 其他资料136 后记137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