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言 航空收益管理(Airline Revenue Management)技术,是航空公司应对市场挑战,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争夺、巩固市场,保障快速、平稳发展的必要技术手段和技术支撑。随着航空运输业不断发展、壮大,航空网络运输优势凸显并被广泛采用,航空公司对航空网络收益管理技术的现实需求也日益迫切。在深入分析了航空收益管理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后,尚缺乏通用的系统性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将航空网络收益管理定为主要研究方向,试图完善和丰富机票定价模型理论,以及渗透其他学科理论来扩充超售管理理论,为更具复杂性的航空网络收益管理技术在理论上提供通用性的指导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包括:考虑旅客订票需求随机性特点从而为建立单航段航空收益管理中的定价模型打下理论基础,阐述了单航段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的基本过程以及在具体案例中的实施情况,推广到多航段航空机票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直至具有更高复杂性的航空网络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问题的一般性研究。 研究单航段航空收益管理阶段中,充分分析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和航空旅客订票行为的基础上,摒弃以往只考虑超售量未考虑旅客需求,提出了利用将航空机票预售期内旅客订票行为看作泊松过程,且通过分析机票销售额、旅客订票率、订票泊松强度等统计信息为前提,预测出未来航空机票剩余预售期内旅客订票量,利用高等概率论等基本数学理论,通过合理推导,建立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考虑旅客随机性影响的航空机票动态超售模型。并根据所建立的动态超售模型相应特点给出了具体求解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对建立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 为丰富和发展单航段航空收益管理理论,引入博弈基础理论,讨论了航空公司与旅客间关于机票预售价格的需求博弈关系,通过分析旅客出行成本,研究了关于票价博弈中旅客的选择行为;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中价格影响市场需求,提出了把机票价格影响旅客选择行为作为调节订票旅客数量,采用考虑随机性的动态超售模型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综合考虑旅客出行成本及旅客NoShow随机性等影响因素下的航空机票动态定价、超售与舱位同步控制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计算,验证与分析了所建立的模型,有效地反映了模型的优越性。 多航段航空收益管理研究阶段,着重分析了当航班连续多次起降时,各起飞航站旅客NoShow及DB对航空公司航班实际收益的影响,提出将航班收益分解为机票销售收益和机票销售损失(旅客NoShow及DB损失)两部分,进而将机票销售损失离散为各个航节损失和的形式,建立了航节机票销售损失的通用表达式;在单航段航空机票动态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模型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航空机票多航段动态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的一般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 航空网络收益研究阶段,在单航段及多航段机票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推广,进行更具一般性的模型研究,提出将具有现实意义的复杂航空网络拆分为单航段与多航段组合的形式,利用航班的重叠航段上旅客流量一定的特点,建立了航空网络中各航班机票销量间的联系,通过此联系将建立的单航段和多航段模型有机结合,同步实现航空网络的机票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的目标。针对两种简单的组合形式进行了推导和讨论,证明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并建立对应定价管理模型,并且该模型可以适用到网络模型中,实现了航空网络定价、超售与舱位分配的同步控制。 00 00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7 1.2.1超售控制研究现状7 1.2.2舱位控制研究现状10 1.2.3定价模型研究现状18 1.2.4博弈论在航空收益管理中的应用22 1.3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25 1.3.1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5 1.3.2本文技术路线及解决方案26 第2章航空收益管理中的超售与定价的联合控制理论31 2.1航空公司实施定价的经济学原理33 2.1.1需求及其影响因素、需求函数33 2.1.2航空运输收益管理中的需求预测36 2.2超售管理39 2.2.1超售水平的确定40 2.2.2超售水平中的相关参数40 2.3座位优化43 2.4航空机票超售与定价联合控制理论初探45 第3章基于随机特性的航空机票动态超售模型53 3.1引言55 3.2动态超售模型的建立56 3.3动态超售模型的求解63 3.4算例分析及数值仿真65 3.4.1算例分析65 3.4.2数值仿真67 3.5本章小结72 第4章基于博弈理论的航空机票动态定价模型73 4.1引言75 4.2航空公司与旅客关于机票价格的博弈分析76 4.3旅客出行成本79 4.4机票定价的动态模型82 4.5算例分析90 4.6本章小结96 第5章考虑NoShow的多航段航空机票定价模型97 5.1引言99 5.2多航段机票定价模型101 5.3模型简化106 5.4数值分析112 5.5本章小结117 第6章航空网络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策略119 6.1引言121 6.2控制模型建立122 6.2.1直达与中转组合的网络122 6.2.2中转与中转组合的网络129 6.3算例分析137 6.3.1直达与中转组合的网络137 6.3.2中转与中转组合的网络145 6.4本章小结153 第7章 总结与展望155 7.1总结157 7.2主要创新工作159 7.3展望160 附录161 参考文献166 后记178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