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本书在前人史料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史料史实与现实事物相比较;对中国明清以前的音乐种类与作品、乐人、乐器、乐律与乐学作了详尽的梳理和归纳,并依据笔者多年研究心得阐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音乐思想。本书每一章后面还附有江苏古代音乐史的史料,以供研究参考之用。本书史料翔实,论证严谨,体例新颖,可供从事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
前言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灿烂辉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繁衍昌盛。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程——中国音乐史,肩负着传承这种文化内涵的责任。课程不仅要求做到让音乐学人对我国音乐文化有深入了解,能够一代一代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也为广大音乐喜爱者提供必要的传统音乐人文文化。自20世纪初以来,为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编写、出版的教材将近百种。每一位先贤学人都为此呕心沥血,贡献了宝贵的智慧。每一位教材的编写者都有着勤勉的工作,期望自己编订的中国音乐史教材能够臻于完美。他们在所处的学术和社会环境中调整着自己编订教材的标准,添加或删减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材的内容。自2012年我带着高凌、张笑昃、刘春意、洪金榕四位青年硕士和韩坤博士编写这部教材,至今已三年有余。我们编订的这部中国音乐史教材,吸收借鉴了前人的优秀经验。同时,在反思一些前人编写利弊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编写思想的改进和史实内容的调整。具体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于音乐文献史料、文物进行了新的甄选。在前人史料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注入了编者对于史料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调整了皇家官方可信史料的使用力度,并增加了野史笔记音乐史料的分量。同时,在文物甄选方面,我们采集了各大博物馆的资料。例如,在编写江苏音乐史部分,我们对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徐州博物馆等馆藏音乐文物,进行了实地拍摄与考证。第二,对于编写体例、形式进行了崭新的布局。以新知识分类,史料史实与现实事物相比较,以及利用史实故事穿插等新形式,对教材结构进行了重新布局。并且,在教材教学内容编写上突出了教与学的互动功能。第三,精编了习题集。为了突出讲授中的知识要点,为了便于学生通过重点记忆清晰掌握整体史实线条,也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材的每章末尾,都给出了精心编写的习题。如果能够把习题作为课堂内容加以重新讲解,将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正如《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每章的《附:江苏古代音乐史》名称所指出的那样,这部教材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古代音乐通史,二是江苏古代音乐史。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通修课程中,增加简明扼要的江苏古代音乐史内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让我们在认识中国音乐灿烂的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对江苏这方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音乐故事、涌现出来的音乐人物,以及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和音乐思想有所了解,能够增加我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理性知识。由于江苏音乐史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身就可以写成系列的专著,而在教学中,江苏音乐史不可能作为普通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通修课程。因此,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必修的通修课程中突出区域性的地方特色,只能在通修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区域性的文化知识。这部教材正符合了这样的指导思想。课时所限,我们只能在36个课时中把两方面内容都进行较为深入的讲解,尽量给出历史史料,捋清史实的脉络。依据历史时间及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在文献史料的支持下,我们对江苏古代音乐史做了一个明确的时代划分和梳理。江苏古代音乐史大致划分为七个时间段:1远古传说原始时代的东夷之地;2太伯句吴与吴越春秋文化的扩大;3 秦、汉统一时代江南文化的雏形;4魏晋、南北朝纷乱融合时代江南文化的兴盛;5隋、唐大统一时代吴越江南文化的定型;6宋、元与中原文化广泛接触时代吴越江南文化的成熟;7明、清时代江南文化的沁人心脾。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对象,中国音乐史学是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手段与方法,编订中国音乐史教材必须运用中国音乐史学的手段和方法。本教材在讲述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轨迹的同时,也涉及认识这些史实的基本手段与方法,融入了中国音乐史学的基本知识。十几年来,本教材内容一直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课程中讲授。尤其自2008年以来,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专业必修课程的“中国音乐史”,试用了该教材的整体内容,效果极好,并成为南京师范大学重点建设教材。同时,也得到了同行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这次公开付梓,期待学术界给予更深入的关怀和批评。教材编写的内容,基本按照每周两课时(总共18周讲完)来安排。考虑到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江苏古代音乐史了解掌握的要点不尽相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与喜好不一样,我们在每一章节中尽量给出较为丰富、准确的史料,提供可以选择、展开音乐故事讲解的线索。因此,课时的安排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 徐元勇
目录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27 第三章秦、汉时期74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113 第五章隋、唐时期146 第六章宋、元时期178 第七章明、清时期218 附录参考书目274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