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本书从科学方法论的视角研究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是当代认知心理治疗的重要理论。它提出,非理性信念是造成情绪和行为后果的直接原因,外部客观事件是间接原因。心理治疗应当强调以人的理性的一面去协调其非理性的一面。本书分析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创立的思想历程以及理论蕴含的哲学意义,对其基本治疗信条赋予了新的诠释;反思了理论的核心模型ABC模型的辩证发展过程,指出该模型的内部结构具有逻辑一致性;澄清了“非理性信念”在理论框架内的含义,将它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信念系统在静态上的不一致以及拒绝动态上的修正;考察了理论的科学性建基问题,从逻辑经验主义、独断的证伪主义以及方法论证伪主义的角度否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建基,并按照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科学标准为理论的科学性进行了新辩护;将理论纳入到哲学践行的背景下,与哲学践行的主流理论进行了比较,揭示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与哲学践行的主流理论有着共同的目标与前提,是治疗人类心智问题的殊途同归的路径。 前言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研究——基于科学方法论的视角前言阿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理论是当代西方认知心理治疗的重要理论。它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非理性信念如何作为根本因素引发不健康的情绪以及功能障碍性的行为。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不同,艾里斯认为,人类的心理问题是认知、情绪及行为三者之间复杂互动、相互影响的结果。认知是核心,它通过一系列的信念来表达,可以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两种。在外部激发性事件的刺激下,理性信念引发积极的情绪、行为模式,而非理性信念则引发消极的情绪、行为模式。将人类的非理性信念转变为理性信念可以改善、甚至解决不健康的情绪和功能障碍性的行为。同时,强化人类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可以促进非理性信念向理性信念转变。在学界,科学哲学将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化学等视为科学的典范。由于波普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过经典批判,使得心理治疗理论的科学性一直受到质疑。作为心理治疗理论之一的REBT理论当然也不能例外。艾里斯从理论建立之初起就一直宣称该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同,是一种具有科学特征的心理治疗理论,并且其科学性可以获得证明。然而,无论艾里斯早期在逻辑经验主义框架内还是后期在证伪主义框架内的科学性建基尝试,都不能使其科学性诉求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可。此外,随着REBT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发展,它的核心模型ABC模型的内部结构以及核心概念“非理性信念”的语义内涵的逻辑性和明晰性问题备受质疑。REBT理论究竟是否是一个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它是否能够走进科学哲学家的视野,并如艾里斯所言获得科学性的证明,以及它能否突破发展瓶颈、积极回应学界的各方质疑,这些问题都富有研究的价值并亟待解决。目前,学界对该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对其临床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以及对其理论内涵与哲学基础的研究。这两部分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心理学家、哲学家、人文实践工作者都为该理论的上述两部分的研究和实践付出了巨大努力。本书希望能够对上述工作进行继承和发展。本书试图论证的观点是“REBT理论是一个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首先,从理论内部看,REBT理论框架的各部分内涵清晰且逻辑一致,符合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其次,从理论整体看,REBT理论的研究纲领具有启发力以及理论和经验上的进步性,符合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科学理论的积极评价;最后,从理论发展看,REBT理论与哲学践行的主流理论具有相同的前提与目标,可以从人文治疗的视域革新其方法论,以继续保持它的科学理论地位。具体地,我首先论述了艾里斯作为REBT理论的创立者,其思想先后经历了精神分析学说、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及认知的心理-哲学进路四个阶段;核心模型ABC模型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了REBT理论的基本框架;REBT理论的基本治疗信条是“他们不是他们的行为”。该信条的含义具有模糊性。我指出,只有将它理解为“对人类本质的评价不是对人类行为的评价”,才可以避免误读,回应反驳。该部分为下文的论证工作提供了背景知识以及基本对象,是论证的基础。接着,我论述了ABC模型的基本结构由“激发性事件”“信念”“后果”三个基本概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组成;随着模型的发展,这些基本概念得到了重新界定。“目标”“辩论”和“效果”作为新的基本概念被引入,原模型中的单向度运作假说也被多向度循环假说代替;“非理性信念”源于理性信念,但却是理性信念的极端化;它可以分为普遍的以及特殊的两个层次;它的基本特征可以被归纳为“信念在静态上不一致,以及拒绝动态上的修正”;循环定义、自我对话、自我打击、无意识或潜意识、教条、言语误导以及错误概括等性质都是非理性信念基于基本特征之上的多种派生性质。ABC模型的结构逻辑一致,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的定义内涵清晰。它们能够共同针对激发性事件、信念以及结果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人类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评价和预测。因此,REBT理论符合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该部分从REBT理论的内部要素出发,依据结构的逻辑性和定义的有效性标准,研究REBT理论是否符合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是对本书论证的第一次推进。继而,我论述了REBT理论家重视临床经验对理论的检验作用,将理论的科学性先后建基于逻辑经验主义以及证伪主义之上。然而,通过分析REBT理论的科学性建基过程,我指出,从逻辑经验主义出发,该理论的科学性建基尝试是失败的;从证伪主义出发,若能纠正REBT理论家对证伪主义的误读,重构论证,则该理论符合证伪主义的科学评价标准。可是,由于证伪主义在发展中遭遇了理论困境,在论证REBT理论的科学性时,需要将评价标准向前推进;从而得出,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出发,REBT理论的科学性可以获得新辩护:它的研究纲领具有启发力以及理论和经验上的进步,符合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科学理论的积极评价。因此,它是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该部分从REBT理论的整体性出发,依据不同的科学哲学理论对科学的判定标准,研究了REBT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是对本书论证的第二次推进。最后,我将REBT理论纳入哲学践行的背景下,论述了哲学践行以哲学思辨与逻辑分析作为方法论基础,目的在于加强社会与个人的自主性;它在当代的主要理论有“基于逻辑的治疗”、哲学咨询、苏格拉底式对话法、“学院式哲学践行”、思想分析理论以及从目的论出发的哲学对话等;REBT理论与哲学践行的主流理论有着共同的前提和目标,因而在治疗人类心智问题上是殊途同归的路径。若抛开REBT理论的心理学层面,单从哲学与逻辑层面看,它属于当代哲学践行的一部分。因此,REBT理论家可以站在人文治疗的视域下,通过与哲学践行进行方法论上的融通,获得理论变革的动力,以继续保持理论的科学地位,从而开辟出一条关怀人类精神与现世生活的新的人文治疗途径。该部分立足于REBT理论的发展,把对REBT理论的科学性研究从科学哲学层面上升到人文治疗层面,是对本书论证的第三次推进。这既是从科学方法论的视角研究REBT理论的归宿点,也是探索应用哲学与逻辑解决人类心智问题的新起点。本书的主要部分来源于我的博士论文,在论文通过答辩后的一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潘天群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桂起权教授以及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马雷教授等长辈学者都为论文的修改、充实与完善给出了建设性意见,综合这些修改意见并结合我的新近研究,本书成形。本书的问世,首先要归功于我的导师潘天群教授。可以说,没有潘天群教授的悉心培养、鼓励和支持就没有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同时,我还要感谢桂起权教授、张建军教授、王克喜教授、刘爱莲教授、马雷教授、杜国平教授以及顿新国教授对我在学术上给予指导。感谢王贵友教授,作为我的硕士导师,他引领我走进了学术的殿堂。感谢师兄周章买、王志远、余多星、闫春辉,师妹刘晓丽、赵贤、丁晓军,师弟程和祥、杨征源等与我在学术上进行讨论,为我文章的写作提供了许多灵感。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所给予我的无限支持与包容。
龚艳
2014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REBT理论的基本内容1 第一节REBT理论的创立:“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2 第二节REBT理论的结构框架18 第三节REBT理论的基本治疗信条24 第二章对核心模型ABC模型的阐释与反思32 第一节REBT理论早期的ABC模型33 第二节ABC模型的发展:修正与扩充36第三节对ABC模型的反思43 第三章对核心概念“非理性信念”的分析与评价52 第一节REBT理论视域中的非理性信念53 第二节非理性信念的形成机制61 第三节在REBT理论框架内对非理性信念的评价68 第四章REBT理论的科学性建基问题与解答78 第一节对REBT理论的科学性建基79 第二节对REBT理论科学性的质疑以及REBT的回应88 第三节从证伪主义的观点看REBT理论的科学性论证95 第四节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出发的新辩护100 第五章REBT理论与哲学咨询的方法论融通108 第一节当代哲学践行的现状109 第二节哲学践行的核心价值与理论基础探讨117 第三节哲学践行与REBT理论的比较122 结语131 参考文献134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