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PREFACE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我国有心理问题的人在2亿~3亿,目前抑郁症患者就超过2
600万,但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药物治疗。另据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数据,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而这些人当中,只有9%在精神科就诊过。预计,到2020年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1/4。人们一方面有着迫切追求心理健康的愿望,另一方面对心理障碍认识严重不足。 鉴于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偏见和病耻感,人们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和识别心理问题,也不知如何应对心理问题,更不愿意求助于就诊和求助于医生,使得心理障碍患者的病情一再被耽误,生存质量下降,社会负担加重。
本书着眼于人群中常见心理问题和障碍的识别与防治对策,并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采用问答的形式,生动简洁,努力为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袁勇贵
徐治
2015.1.25 目录 第一章抑郁障碍1 抑郁症是当前常见的心理疾病。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抑郁症不意味着个人的软弱或应对能力不足,也不是酒足饭饱后的无病呻吟,抑郁症被认为是产生于化学物质失衡(如NE、5HT、DA)。此外,应激性环境和其他心理社会因素也可导致抑郁症发生。抑郁症影响包括躯体、心境、思维的整个身体,伴有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过低、对日常事物丧失兴趣、没有愉快感、自觉思考能力下降、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彻夜不眠或早醒、经常感到疲倦乏力、身体局部不适(如胸闷、心慌、头痛、背痛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性欲下降,经常哭泣,紧张、害怕,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等。抑郁症患者常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自杀率高达12%~14%,所以被称为“第一心理杀手”。 第二章广泛性焦虑障碍36 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为“饭碗”焦虑,衣食无忧的大老板为生意焦虑,邻居阿姨为儿子找媳妇焦虑,风光无限的女白领却同时为工作进程和家庭问题焦虑……随处可见的焦虑人群似乎印证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人都产生过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只有焦虑过度,焦虑无明确的诱因或只有微弱的诱因时,才能视为病理性的。焦虑障碍往往严重影响家庭关系、社交能力,慢性焦虑障碍可以导致功能残疾。 第三章惊恐障碍46 惊恐障碍是焦虑症的一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病人往往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紊乱症状,有些人出现濒死感或者失控感。病人常出现胸闷、心慌、呼吸急促或困难、头昏、头晕、头痛、肉跳、全身发抖、出汗、四肢和口角麻木等诸多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些症状会让病人觉得身体出了大问题,似乎将要死去,因而或奔走,或惊叫,或四处求救。到急诊室抢救,各种检查往往全部正常或仅仅窦性心动过速,让病人、家属和很多医生十分费解。有些家属还不理解病人为何十分难受却查不到任何疾病,甚至误以为是装病,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枉!因为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惊恐障碍。 第四章强迫症51 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性障碍。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或观念,往往是没有意义、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虽意识到这些,也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痛苦。 强迫行为就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仪式动作,患者明知不合理,但又不得不做。这种行为的出现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不安而采取的顺应行为,正如许多患者所述:“不那样做心里就不舒服,做了心里会暂时舒服些”。其中以强迫性检查和强迫性清洗最为常见。 90%的患者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行为。 第五章恐惧障碍57 患有恐怖症的人往往感到非常痛苦,严重时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更有甚者会出现轻生的念头与行为。然而大多数患者都不了解这是一种疾病——一种心理疾病。 恐怖症的就诊率偏低,只有约1/4的患者接受治疗。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种是患者往往通过回避恐怖的情境、物体或活动来避免恐惧;另外,患者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误以为是自己过分脆弱胆小,而羞于求医。专家指出只要接受适当的治疗,85%~95%患者的病情往往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六章创伤后应激障碍63 创伤后应激障碍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1) 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如:① 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这些事件;②
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2) 对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及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如:①
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② 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③ 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④
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⑤ 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⑥ 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3)
警觉性增高的症状,表现为:① 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② 激惹或易发怒;③ 难以集中注意。 第七章睡眠障碍66 人的一生,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如果您的睡眠良好,也许对失眠不以为然;然而,一旦加入了失眠者的行列,您便会在夜深人静之时体会到那苦不堪言的滋味。据统计,世界上每10人中就有1人失眠,每3人中有1人偶尔失眠过,50岁以上的人有80%睡眠不香或睡眠很少,甚至连儿童也失眠。 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大脑是最复杂的一个部分。将大脑比作人体的司令部的话,大脑皮层细胞则好比是司令员。大脑皮层细胞的活动十分复杂,虽然归结起来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但这两种状态的转换过程却极为复杂,因“兴奋”和“抑制”这两种作用在大脑皮层细胞里相互对抗、相互制约而又相互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它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人才能进行日常的活动和适应复杂的环境,才能使人维持觉醒或睡眠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或其活动规律受到干扰,应该抑制时不能抑制,而仍然维持兴奋状态,这就引起失眠。 第八章记忆障碍96 记忆障碍指有关记忆机能的失调或失控。表现为识记和回忆发生困难,输入的信息不能贮存或难以检索。一般分为识记障碍和回忆障碍两大类,也可细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回忆等机能的障碍。造成记忆障碍的疾病很多,我们重点介绍各种痴呆的防治。 常见的痴呆症就是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往往由于脑部血管多处发生小梗塞所引起的。老年性痴呆是引起老年人痴呆的最主要的疾病。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大脑内部出现了许多不能清除的沉淀物,而且大脑神经元数量大量减少,出现脑萎缩。由于神经元数量的锐减就会导致脑力衰退、情感和性格变化,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第九章进食障碍与肥胖症116 进食障碍主要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有显著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症状是怕胖而有意节食。有些患者骨瘦如柴,但仍认为自己很胖,存在明显的认识偏差。 神经性贪食症的核心症状是难于克制的暴食。发作时进食量大速快,甚至吃到“再也吃不下”为止!事后因害怕体重增加,而采取“抵消”措施,如:过度运动、诱发或自发呕吐、导泻等。 神经性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通常在紧张、心情不愉快、内心冲突等情况下发生。 临床上,体内贮积脂肪量≥理想体重的20%称为肥胖,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第十章酒依赖123 女性每天饮酒不超过1个酒精单位、男性每天饮酒2个酒精单位较为适宜。如果饮酒过度或长期酗酒就可能导致成瘾,滥用酒精会损伤内脏器官,还会直接损害大脑组织,对情绪、人格、记忆和学习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损伤。酒精会减慢神经递质的传递,进而影响大脑功能。 第十一章疼痛障碍127 有些人以为小小的疼痛根本没什么,以为它和疾病没什么联系的,其实不然,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临床上把具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疼痛性疾病”,简称“疼痛病”。 疼痛还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一般说来,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包括紧张性疼痛、暗示性疼痛、抑郁性疼痛、焦虑性疼痛、疑病性疼痛、更年期综合症性疼痛。上述这些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特别严重,但因躯体治疗效果不佳而折磨着病人。因此,当各科医生面临着临床上查无器质性证据的慢性疼痛时,要考虑到心理疼痛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做治疗,这才是根治这类疼痛的最佳途径。 第十二章精神分裂症13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有三大类症状: (1)
阳性症状,指的是一个人正常思维的扭曲,表现出“精神病性”行为。有这些症状的人无法区分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包括: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动作行为障碍。 (2)
阴性症状,指的是情感表达困难或异常,包括:用平淡的语调说话,没有面部表情,行为没有计划性和持久性等。一个有阴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看起来像抑郁症。 (3) 认知障碍,很难被观察到,但会导致患者难以工作或生活自理。包括:做决定困难,难以运用新知识,注意集中困难。 第十三章双相障碍135 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狂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双相障碍会导致剧烈的情感波动,使人在过分的高亢和易怒到悲伤与无望之间反复,同时,常常有一个平稳的间歇期位于两者之间。精力和行为的剧烈改变常伴随着心境上的改变。心理起伏的高潮期和低谷期分别叫作躁狂相和抑郁相。有些时候,躁狂和抑郁的症状会同时出现,称为双相混合态。 由于双相障碍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所以需要强调长期预防性的治疗。 第十四章儿童青少年相关心理问题139 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往往情绪易波动和不稳定,发生情感性障碍时症状不典型,但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逐渐受到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本章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儿童焦虑症、儿童恐惧症、儿童强迫症、青春期焦虑症、学校恐惧症、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等。 第十五章老年人相关心理问题161 老年人往往由于职业功能的丧失,社会参与减少、闲暇独处时间增多,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婚姻状态的改变、经济水平下降等因素,很容易出现空虚、孤独、自我评价下降等。加上老年人慢性躯体疾病较多,因而常常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一些药物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这些有可能构成老年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病因素。 本章重点关注:老年期抑郁症、老年期焦虑障碍、老年人睡眠障碍等。 第十六章女性相关心理问题172 如今社会仍是男性居于主导地位,与男性相比,女性遇到身体伤害和性骚扰的机会较多,这些常会使她们自信心降低、自责、在社会交往中孤立自己,进而导致抑郁、焦虑等疾病的发生。除了社会因素外,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不容忽视。女性有几个发病高峰:一个是青春期,一个是妊娠和生产期,还有一个就是更年期。所以单独重点讨论女性相关心理问题十分必要。 本章重点关注:产后抑郁障碍、更年期抑郁症、中老年女性疑病焦虑、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等。 第十七章躯体疾病相关心理问题184 在综合性医院门诊或病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病人:在就诊或医生查房时,往往会向医生诉说身体的某个方面不适,临床医生一般会根据病人的躯体症状来诊断病人患了何种疾病,却很少关注或忽视了病人的心理疾病。 临床上,很多躯体疾病症状往往与心理疾病症状混淆在一起,给诊断带来了困难:①
心理疾病以躯体症状来表现,如一些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颈部发紧、腰酸腿痛等躯体不适,症状繁多、部位不固定,但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而情绪悲观、兴趣减少、精力不足等表现可能被躯体症状掩盖。②
心理疾病可能是躯体疾病的一种直接后果。③ 心理疾病可能诱发或促发躯体疾病。④ 心理疾病可能加重了躯体疾病的痛苦。 容易并发心理障碍的躯体疾病有:①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②
神经内科疾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脑出血或脑梗塞)、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③ 妇产科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常兼有抑郁和焦虑症状。④
消化内科疾病:如胃动力障碍、神经性厌食、肠易激综合征等。⑤ 肿瘤:20%~45%的癌症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会发生重症抑郁。⑥
内分泌科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常有抑郁、焦虑表现。⑦ 风湿免疫科: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伴发抑郁等情绪。 附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193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