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序言 /1 0 绪论 /1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2 0.1.1 国外研究动态 /2 0.1.2 国内研究动态 /4 0.1.3 研究发展趋势 /6 0.2 本书结构 /6 1 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研究——以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为例 /9 1.1 零能耗太阳能建筑的概念与定义 /9 1.1.1 低能耗建筑和微能耗建筑 /9 1.1.2 零能耗建筑 /11 1.1.3 零能耗太阳能建筑 /13 1.1.4 研究对象界定 /14 1.2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14 1.2.1 竞赛缘起 /14 1.2.2 竞赛评审项目 /16 1.2.3 竞赛设计理念 /16 1.2.4 竞赛要求 /17 1.3 零能耗太阳能住宅被动式设计 /18 1.3.1 形体布局 /19 1.3.2 空间组织 /21 1.3.3 剖面设计 /23 1.3.4 太阳能表皮 /23 1.3.5 热储存技术 /27 1.3.6 其他生态建筑技术 /27 1.4 主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 /28 1.4.1 竞赛中的太阳能光热技术 /28 1.4.2 竞赛中的太阳能光电技术 /30 1.4.3 太阳能热、电联用技术 /33 1.4.4 太阳能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35 1.4.5 光电储存和并网技术 /37 1.4.6 智能房屋控制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 /37 1.5 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工业化与市场性 /40 1.5.1 模数化设计:灵活性与可移动性 /40 1.5.2 可扩展性:适应不同规模住宅 /41 1.5.3 经济可行性 /42 1.6 结论与讨论 /44 1.6.1 结论 /44 1.6.2 研究问题 /45 2 “太阳花”的设计、建造与性能实测 /48 2.1 SDE 2010 /48 2.1.1 SDE 2010项目及规则 /50 2.1.2 “太阳花”设计的工作内容与团队组成 /51 2.1.3 “太阳花”建造过程与公众参观 /52 2.1.4 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 /56 2.2 建筑设计 /58 2.2.1 庭院空间的现代转译 /58 2.2.2 空间组织 /59 2.2.3 功能适应性 /61 2.2.4 中国传统建筑形态的新诠释 /61 2.3 工程设计 /62 2.3.1 建造体系 /62 2.3.2 照明设计 /64 2.3.3 水系统设计 /65 2.4 被动式太阳能设计 /66 2.4.1 合理的体型系数和良好的保温性能 /66 2.4.2 直接受益采暖、自然采光通风策略 /67 2.4.3 分区采暖/制冷策略 /69 2.5 太阳能光热系统设计 /70 2.5.1 光热系统组成 /70 2.5.2 光热系统设计 /72 2.6 太阳能光电系统设计 /73 2.6.1 光电系统设计 /73 2.6.2 太阳能热、电联用技术系统设计 /74 2.6.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75 2.7 智能建筑控制系统 /75 2.7.1 光伏发电控制系统 /76 2.7.2 暖通空调控制系统 /77 2.7.3 热水控制系统 /78 2.8 模拟与实测结果分析 /78 2.8.1 马德里能耗分析 /78 2.8.2 气候分析 /81 2.8.3 计算机性能模拟结果 /84 2.8.4 建筑方案优化 /90 2.8.5 SDE 2010结果分析与总结 /91 2.9 结论与讨论 /96 2.9.1 结论 /96 2.9.2 研究问题 /96 3 “太阳花”生命周期分析 /98 3.1 建筑生命周期分析 /98 3.1.1 建筑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98 3.1.2 建筑生命周期分析数据库和工具 /99 3.1.3 中国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01 3.2 零能耗建筑与生命周期分析 /101 3.2.1 零能耗太阳能居住建筑的生命周期分析 /102 3.2.2 SDE 2010参赛作品的生命周期评价 /103 3.3 “太阳花”居住原型的生命周期评价报告 /105 3.3.1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106 3.3.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和影响评价 /107 3.3.3 计算结果及其解释 /110 3.3.4 与普通同类住宅的比较分析 /121 3.3.5 与其他SDE太阳房原型的比较分析 /125 3.4 结论与讨论 /127 4 结论与讨论 /130 4.1 研究内容总结 /130 4.2 研究结论 /131 4.2.1 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技术策略和发展动态 /131 4.2.2 中国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设计与实验 /131 4.2.3 中国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生命周期评价 /132 4.3 未来发展 /132 4.4 结语 /134 图片来源 /136 表格来源 /138 后记 /139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