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容提要 本书由研究范式引领、信息技术支撑、分析模型建构和规划实践创新等4个有机关联的篇章组成。从信息时代时空大数据技术驱动可能带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变革的现实背景入手,系统地探讨了城市复杂系统理论引领下的、以适应性空间分析模型构建为关键技术的一种智慧型城市规划的方法体系。 第一篇首先引入了第三代系统科学理论——复杂适应系统(CAS)作为智慧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探析了如何在复杂性科学范式引领下,通过对国际上城市规划范式演进分析,提出了具有东方智慧的、适合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范式。 第二篇则引入信息科学的本体论范畴,以RS和GIS为技术平台,初步提出了城市规划空间要素的数据与信息表达的基本本体模式,作为本书理论与方法的技术支撑。 第三篇是本书的主体,以系统适应性内涵为主旨,重点探讨了面向解决城市规划重大问题的6大类19个空间分析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实现的关键技术。模型以空间关系分析为抓手,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涵盖了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适量调控、区域资源环境支撑城市生态功能的适宜平衡、区域城市交通网络承载城市发展的适应优化、城市功能空间拓展中社会需求与物质供给的适度均衡、市区公共服务配置与居民需求的适中耦合以及历史城区的文化内涵与景观环境的适当协调等范畴。 第四篇作为模型的规划实践应用,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与长汀为两类实证对象,分别从城市规划编制中如何应用空间模型分析结果来支撑方案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中如何构建项目管理的分析评估模型和决策支持的过程化模拟,来探讨信息化支持下的城市规划智慧创新途径。 本书可作为全国城乡规划建设系统的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者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 目录 第一篇研究范式引领篇 1智慧城市规划导论3 11智慧城市概述3 111智慧城市概念解析3 112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5 113应用创新理念下的智慧城市6 12适应性与城市复杂系统7 121适应性解析7 122城市复杂系统10 13城市规划的智慧转型13 131城市规划管理的智慧化13 132国际城市规划范式演进14 133中国城市规划范式转型15 2智慧城市规划方法论17 21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17 211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17 212中国传统哲学的系统观借鉴19 213城市复杂系统的整体框架构建20 22城市复杂系统空间组织模型22 221城市系统圈层概念模型构建22 222城市子系统之间的空间关系剖析27 223城市系统空间增长的自然适应性演进29 23城市规划的系统分析方法框架29 231城市规划的系统分析逻辑建立30 232城市规划空间分析定义及流程31 233CAS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分析模型构建思路32 24智慧城市规划方法的技术途径34 241数字城市规划分析方法的形成34 242依托大数据的智慧城市规划技术基础36 243智慧城市规划方法体系构建37 参考文献39 第二篇信息技术支撑篇 3城市规划数据特征及获取45 3.1城市规划数据特征和概念模型组织45 3.2城市规划数据的一般形式和信息获取渠道47 3.3常用遥感影像数据获取50 3.3.1部分常用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50 3.3.2部分常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53 3.3.3部分常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54 3.3.4常用国产卫星影像资源55 3.3.5常用在线影像资源56 4城市规划数据对象模型与建库59 4.1数字城市规划的一般过程分析60 4.1.1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过程60 4.1.2专项规划过程示例 63 4.2城市规划数据结构设计64 4.2.1矢量数据库设计 66 4.2.2栅格数据库设计 70 4.2.3栅格数据格式和矢量数据格式对比 72 4.2.4属性数据库设计 72 4.2.5元数据概念 72 4.3城市规划数据库模型结构分析73 4.3.1传统型数据库模型 73 4.3.2非传统型数据库模型 75 4.4城市规划本体数据对象模型构建76 4.4.1基础地形信息77 4.4.2资源环境基底要素信息 78 4.4.3生态风险要素 78 4.4.4城市用地、建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79 4.4.5人口、产业与就业相关信息 79 4.4.6交通线路与基础设施管网 79 4.4.7各类区划信息 81 参考文献83 第三篇分析模型构建篇 5城市—区域发展规模的适量调控模型87 5.1城市居住人口密度估算模型87 5.11概念88 5.12关系89 5.13函数90 5.14实例91 5.2城市—区域适宜人口规模预测模型101 5.21概念102 5.22关系104 5.23函数105 5.24实例109 5.3城市影响腹地划分模型123 5.31概念123 5.32关系124 5.33函数125 5.34实例125 6城市—区域生态支撑的适宜评价模型130 6.1城市—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模型130 6.11概念130 6.12关系132 6.13函数134 6.14实例134 6.2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模型143 6.21概念143 6.22关系144 6.23函数146 6.24实例147 6.3城市绿地系统服务效能评价模型151 6.31概念151 6.32关系152 6.33函数152 6.34实例154 6.4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模型157 6.41概念157 6.42关系160 6.43函数161 6.44实例162 7城市—区域交通网络的适应优化模型169 7.1城市道路网络评估模型170 7.11概念170 7.12关系172 7.13函数173 7.14实例177 7.2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适应性分析182 7.21概念182 7.22关系184 7.23函数184 7.24实例186 7.3交通可达性分析模型195 7.31概念195 7.32关系197 7.33函数199 7.34实例201 8城市用地功能的适宜拓展模型206 8.1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206 8.11概念206 8.12关系208 8.13函数210 8.14实例211 8.2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模型219 8.21概念219 8.22关系219 8.23函数220 8.24实例221 8.3城市地块适宜容积率的确定与评价模型225 8.31概念226 8.32关系227 8.33函数230 8.34实例233 9城市服务设施公平布局的适应调整模型243 9.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公平性分析模型243 9.11概念243 9.12关系245 9.13函数245 9.14实例246 9.2城市消防设施选址布局优化模型251 9.21概念252 9.22关系254 9.23函数255 9.24实例259 9.3基于供需视角的城市职住平衡分析模型265 9.31概念265 9.32关系266 9.33函数267 9.34实例269 10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适应提升模型275 10.1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分析模型275 10.11概念276 10.12关系277 10.13函数279 10.14实例280 10.2城市文化空间色彩敏感性评价模型286 10.21概念286 10.22关系287 10.23函数290 10.24实例291 10.3城市文化地标空间影响分析模型300 10.31概念301 10.32关系302 10.33函数302 10.34实例304 参考文献310 第四篇规划实践创新篇 11福建长汀山地城市系列规划的适应性建模应用317 111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方法途径及系列规划应用317 1111山地城市发展的适应性规律318 11.12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方法体系构建319 1113基于长汀规划实践的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框架320 112城市—区域发展规模的适度调控模型规划应用323 1121城市—区域适宜人口规模预测模型应用323 1122城市居住人口密度估算模型应用325 1123城市影响腹地划分模型应用326 113城市—区域生态支撑的适宜评价模型规划应用329 1131城市—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模型应用329 1132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模型应用331 1133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模型应用332 114城市—区域交通网络的适应优化模型规划应用334 1141城市—区域交通可达性分析模型应用334 1142城市道路网络评估模型应用337 115城市用地功能的适宜拓展模型规划应用338 1151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应用338 1152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模型应用340 1153城市适宜容积率划定模型应用341 116城市服务设施公平的适应调整模型规划应用342 116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公平性分析模型应用342 1162城市消防设施选址布局优化模型应用344 117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适应性保护与复兴规划345 1171适应自然山水的古城保护规划框架345 1172适应文化地标的古城保护与开发347 1373适应街巷空间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规划349 12南京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的智慧创新研究351 121城市微观主体系统建模与规划信息化管理的智慧创新351 12.11城市空间增长模拟研究进展352 12.12城市空间增长微观动力系统理论框架构建353 12.13规划支持系统研究进展与智慧城市规划管理框架构建360 122设计者主体视角的城市总规与控规一致性评价模型365 12.21城市设计者主体与城市规划编制管理366 1222总规与控规用地的空间关系剖析369 1223总规与控规编制方案的一致性评价模型构建371 1224南京市浦口区桥北地区两规方案衔接评价374 1225研究区规划衔接评价结论及启示380 123主体适应性视角的详细规划多方案比选模型研究381 12.31大学科教园区主体的价值导向及其规划模式构建381 12.32自然生态导向下的空间功能主体适宜性模型构建与实现386 12.33生态价值主导的规划多方案评估模型构建392 12.4城市规划辅助选址决策支持系统395 12.41规划选址的空间影响因子提取与分析395 12.42评价模型系统运行流程设计400 12.4.3南京市区消防站选址决策系统原型构建与实现402 12.5基于多主体驱动的南京市城市空间增长模拟研究407 12.51南京城市空间增长的时空演化模型构建407 12.52GIS支持下的模型实现418 12.53南京市城市增长过程模拟421 12.54南京空间增长模拟的PSS原型系统构建430 12.55嵌入规划目标的南京市城市空间增长模拟434 12.56主要研究结论439 参考文献440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