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辑推荐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首先要给城市居民有良好的活动空间。本书从一个新的居民活动空间坐标系,走向了中国城市空间研究的深处。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的研究方法也为旅游行为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值得旅游研究与规划者参考。 ——保继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中山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本书是从行为视角研究中国城市空间的一部力作,关注非工作活动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是其最大特色。该书也是探索时空间行为研究应用于城市与旅游规划管理的基础性研究。 ——柴彦威(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按照人类学家的定义,透过人们惯常的外显性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内隐于人们内心的文化。本书提供了详细的个案区域分析数据,读者可以透过人们行为的空间选择,体会或挖掘行为背后的文化根源,进而思考,作为有能动性的人,我们在突破都市空间结构为我们创设的空间条件之下,如何团结起来,突破空间结构对人性的压制。 ——周尚意(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2 内容提要 城市空间研究越来越转向以人为本的研究视角,人文化与社会化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本书以城市居民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案例中城市居民活动日志的定量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来挖掘日常活动空间的时空特征、模式分异及社交维度,并深层次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本书特别强调了构建活动空间的测量体系,并分析了活动空间的社交特征,同时还进行了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活动空间的直接比较。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社会、城市规划与管理、居民或游客时空行为等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管理、旅游地理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与参考。 3 作者简介 赵莹,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师。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曾留学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居民休闲行为分析、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大数据分析,先后在Urban Studie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旅游学刊》《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奖、IBM博士英才奖等。 4 图书目录 总序 序言 前言 1绪论 1.1城市研究的行为视角△1.1.1超越中国城市以经济发展为先的理念/1.1.2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时空解读/1.1.3面向城市规划应用的行为研究导向 1.2个体行为研究的理论△1.2.1基于个体行为研究的城市时空间理论/1.2.2基于个体行为的社会空间透视理论/1.2.3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个体行为研究 1.3中国城市活动空间的研究框架△1.3.1个体活动空间的特征/1.3.2活动空间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3.3活动空间形成机制的社会含义 1.4中国城市活动空间的研究主题△1.4.1北京居民活动空间的时空格局/1.4.2北京居民活动空间的模式分异/1.4.3基于行为同伴分析的活动空间研究/1.4.4活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互动分析 2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进展 2.1概念解析△2.1.1社会空间/2.1.2活动空间/2.1.3社交空间 2.2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历程△2.2.1重要研究理论/2.2.2现代性与社会空间/2.2.3活动空间与社会空间 2.3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历程△2.3.1滞后发展的原因/2.3.2宏观规律把握阶段/2.3.3深入机理分析阶段 2.4社会空间研究议题△2.4.1传统议题/2.4.2行为视角的议题 2.5活动空间与社会空间结合的可能 3城市活动空间研究进展 3.1城市活动空间研究历程△3.1.1经典理论概述/3.1.2时间地理学的传统理论/3.1.3时间地理学的新发展 3.2个体行为的刻画方法△3.2.1面向已发生行为/3.2.2面向潜在行为机会 3.3个体行为的研究应用△3.3.1城市空间研究/3.3.2城市规划应用 3.4中国城市的活动空间研究 4研究数据与方法 4.1研究区域介绍 4.2数据采集方法 4.3样本统计 4.4解释变量说明 4.5其他参考数据 5活动空间的时空特征 5.1时间利用特征△5.1.1分析背景/5.1.2时间节奏特征/5.1.3时间分配特征/5.1.4小结 5.2空间分布特征△5.2.1分析背景/5.2.2空间分布特征/5.2.3出行距离特征/5.2.4小结 6活动空间的模式分异 6.1社区横向比较△6.1.1分析背景/6.1.2三类社区的比较/6.1.3中美城市的比较/6.1.4出行与休闲时间的回归模型分析/ 6.1.5小结 6.2性别差异比较△6.2.1分析背景/6.2.2描述性对比分析/6.2.3非工作活动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6.2.4小结 7基于同伴的活动空间 7.1分析背景 7.2活动同伴研究△7.2.1对象定义/7.2.2度量方法/7.2.3描述性分析/7.2.4活动同伴选择的多项分对数模型分析/7.2.5小结 7.3出行同伴研究△7.3.1对象定义/7.3.2度量方法/7.3.3描述性分析/7.3.4出行同伴选择的多项分对数模型分析/7.3.5小结 7.4同伴研究的社会透视 8活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关系 8.1同伴选择与会面地点的互动△8.1.1分析背景/8.1.2假设与度量/8.1.3描述性分析/8.1.4会面地点选择的多项分对数模型分析/8.1.5小结 8.2活动空间聚类与社会空间形态△8.2.1分析背景/8.2.2测量指标体系/8.2.3活动空间的聚类分析/8.2.4小结 8.3活动空间的形成机制 9活动空间研究的未来 9.1创新点与主要结论△9.1.1提出基于个体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研究框架/9.1.2北京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在社区和家庭尺度上存在分异/9.1.3北京居民的活动空间体现出集体主义倾向/9.1.4活动空间可以作为认识社会空间动态性和微观差异的 视角和方法 9.2行为与空间研究启示△9.2.1行为与城市/9.2.2行为与社会/9.2.3行为与时代/9.2.4始于行为与终于行为 9.3活动空间的研究展望△9.3.1拓展休闲行为的研究主题/9.3.2数据精细导向的研究视角/9.3.3地理信息方法的借鉴/9.3.4基于位置的应用实践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5 相关文摘 序言 本书是赵莹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的整理与提炼。从城市居民的时空行为特征研究出发,本书基于个体居民的活动空间来挖掘城市整体的空间性、制度性、社会性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居民活动空间形成的影响机制,从而透视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合理性与社会空间均等化等现实性问题。本书还创新性地融入了中国与荷兰、中国与美国城市之间居民时空行为的比较视角。 本书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理论基础扎实。赵莹博士作为我的第一个直博生,进入北京大学伊始即开始学习和疏理时间地理学的最新进展,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时间地理学由欧洲转向美国的发展路径,通过时空行为测量方法、时空行为可视化方法以及时空行为研究拓展等方面的深入解读,指出了时间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信息与通讯技术紧密结合而得以再度繁荣的特点。 第二大特点是国际比较研究。赵莹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得到中国政府留学基金资助,前往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城市地理系留学一年,有机会调研了荷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虽然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以北京市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但赵莹大胆开展中荷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比较研究,巧妙地利用了北京城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中的“行为同伴”信息,对比分析了荷兰城市的个人主义与中国城市的集体主义对居民日常生活的不同影响。与此同时,赵莹还比较分析了北京市与芝加哥市居民在通勤行为上的异同,并解读了中美城市空间结构及郊区化等方面的差异。 第三大特点是城市居民非工作活动的创新性研究。时间地理学最具特色的时空制约分析,这在工作活动之外可能更具有解释力。因此,赵莹把自己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非工作活动方面,并把个体行为决策分析与生活质量、幸福感、满意度等主观体验关联起来,丰富了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的分析维度,提出了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的形成过程与影响机制。 赵莹博士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了我主持的很多科研课题,得到了规范的科学训练,成长为一名独立科研的青年学者。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的互动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4067105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空间分析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9000011110054)、IBM大学共享计划时空行为课题的核心研究人员。 赵莹博士就职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后,继续开拓城市居民非工作活动的研究,并于2015年获得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的时空表达、制约机理与动态模拟”(批准号:2014A030310143),于2016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休闲行为的时空制约机理研究——以广州为例”(批准号:41228001)。可以预见,她在城市休闲和旅游领域的时空行为研究,将成为中国城市研究行为学派的重要创新。 柴彦威 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