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编辑推荐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研究尚属空白,实践也缺乏指导。该书从理论、方法到实践系统性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空间规划和土建设计方法,将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书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的现状和政策导向、产业技术条件、相关规划理念和实践,研究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合理分布的机制和规律,以及与现有城乡规划空间的协调问题,力图立足中国国情又具有先导性和实用性。
该书通过建立典型设计模式,并使土建设计中所包含的总图、建筑与结构、消防以及电气等专项设计实现与电动汽车性能、充配电系统和设备的衔接,达到整合性设计之目的,最终形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指导性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点,合理有效地引导建设。
2 作者简介 汪晓茜,江苏扬州人。博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产业生态系博士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SCI期刊《亚洲建筑与建筑工程》编委。主要从事可持续人居环境设计、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国近代建筑史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包括国家图书奖、建筑图书奖、精品教材在内的著作、教材10余部,曾获中国建筑学会勒·柯布西耶奖,是东南大学最受欢迎的十佳研究生导师。
钱锋,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一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主持和参与各类建筑项目100余项,包括国内首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设计工作。曾荣获第九届全国青年建筑师奖,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师。
3 图书目录
前言
上篇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间规划研究 1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和空间规划现状 1.1 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的概念及分类△1.1.1 电动汽车的概念及分类/1.1.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1.2 国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和建设经验△1.2.1 美国/1.2.2 日本/1.2.3 法国/1.2.4 国际经验的总结和借鉴 1.3 中国当前电动汽车产业及充电设施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3.1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特点和现状/ 1.3.2 充电设施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 1.4 国际案例:美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间规划与实践 1.5 国内案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和潍坊
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间规划布局的基础条件 2.1 影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2.1.1 近期国家及地方政策要点解读/ 2.1.2 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技术性能/2.1.3 电动汽车能源补给模式/2.1.4 充电设施的商业运营模式/2.1.5 用户驾车行为与充电设施间的关系/2.1.6 选址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2.2 充电设施建设的规划阶段△2.2.1 示范阶段/2.2.2 公益阶段/2.2.3 商业运营阶段 2.3 充电设施的规划原则与思路
3 充电设施空间规划布局的技术体系研究 3.1 电动汽车用电需求与充电设施规模需求预测△3.1.1 电动汽车用电需求预测/3.1.2 充电设施规模需求预测 3.2 典型充(换)电站用地规模及服务能力△3.2.1 用地规模/3.2.2 服务能力 3.3 充电站布设密度控制:单站间距和服务半径 3.4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空间规划布局模式△ 3.4.1 布局原则/3.4.2 理论规划模型 3.5 分散式充电桩空间规划布局△3.5.1 分散式充电桩分布的原则和方式/3.5.2 停车空间充电桩配置 3.6 用地性质与控制 3.7 实践案例△3.7.1 芜湖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间需求和规划研究/ 3.7.2 我们的街道——当城市遇上EV: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专项赛作品
下篇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土建设计研究:以江苏地区为例 4 江苏地区既有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案例研究 4.1 国家电网所属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建设形式△4.1.1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标准建设形式/ 4.1.2 电动汽车换电站或充换电站的标准建设形式/ 4.1.3 城际高速沿线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4.1.4 分散式充电桩的配建和目的地充电设施 4.2 比亚迪电动汽车充电站解决方案△4.2.1 平面式充电站/ 4.2.2 立体式充电站
5 江苏地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土建设计典型模式研究 5.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场地规划设计要点△5.1.1 充(换)电站选址原则/5.1.2 充电站总平面布局模式/5.1.3 充电站场地交通流线组织/5.1.4 充电区及临时停车区布局的设计/5.1.5 绿化配置/5.1.6 电动汽车换电站、充换电站场地规划设计要点 5.2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筑设计△5.2.1 充电站建筑规模的确定/5.2.2 充电站建筑平面功能的设置/5.2.3 充电站建筑的空间组合原则/5.2.4 充电站内构筑物设计/5.2.5 充电站的消防设计/ 5.2.6 充电站的外观和标识设计 5.3 电动汽车换电站、充换电站建筑单体设计△5.3.1 换电站建筑规模的确定/5.3.2 换电站建筑的平面组合设计/ 5.3.3 换电站建筑的空间组合设计 5.4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布局典型设计模型△5.4.1 三种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典例模型/ 5.4.2 两种类型的电动汽车换电站典例模型/5.4.3 技术指标和设计条件 5.5 安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停车空间设计要点△5.5.1 停车位布置/5.5.2 车行通道/5.5.3 人行通道/ 5.5.4 场地构造/5.5.5 绿化隔离带和景观/5.5.6 无障碍停车位/5.5.7 引导标识/ 5.5.8 借鉴案例:美国安装充电设施的停车空间典型设计
结语 总结和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4 相关文摘
前言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各国政府及汽车企业普遍认识到节能和减排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发展电动汽车将是解决这两个技术难点的最佳途径。没有人怀疑,在汽车历史发展了100年后的今天,汽车产业将会出现第二次革命——从加油到充电。 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一个突破口,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从节能环保和能源安全的高度,从全球和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来观察和考量当前这一产业的发展以及前景,可以看出这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的“口粮”,是能源的搬运工,也是一种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产业市场,但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充电设施不足是当前抑制电动汽车消费的主要障碍,必须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实现电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由于国内各地的产业推广和建设尚处于示范阶段,充电设施的布局规划和土建设计基本由当地工信、交通或电力部门主导,常常忽视与城市、区域空间要素间的衔接,导致充电设施选址布点普遍缺乏与既有物质环境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间的协调,直接影响未来大量此类设施科学、合理的分布。同时面对这一新型设施还缺乏土建设计方面的研究,以致形态和空间等与加油加气站雷同,适用性不足,缺乏社会认知度。而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持续上扬,充电设施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对充电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并加速建设已迫在眉睫。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低碳时代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城乡配置规划与土建设计研究——以江苏地区的国家电网典型设计为例”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核心内容:
一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间规划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可分为充电桩和充电站(含电池更换站)两大类。面大量广的充电设施的存在必定会对城乡空间环境产生影响,及早通过规划和引导来科学合理地进行充电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至关重要。需要通过对充电设施和供配电状况、电动汽车技术性能与运营模式要求、土地供应、城市或区域空间规划要素、驾车行为等进行分析,探讨充电设施合理分布的机制和规律,以及与现有城市、区域规划的空间协调问题。
二是充电设施的土建设计研究。针对充电设施多样性,按规模(大、中、小)和类型(充电站、换电站和充换电综合型)要分别建立起典型设计方法,并使土建设计中所包含的总图、建筑与结构、给排水、消防等专项设计实现与充配电系统和设备的衔接,达到整合性设计研究的目的,并最终形成此类功能建筑指导性的设计原则。 本书涉及的是一个具有开拓性和前沿性的交叉主题。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充电设施建设也在探索中,客观上积累的成果并不丰富,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时不我待,现在应抓住机遇,尽早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产业化起步阶段开展配套工程的研究,为充电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设计及时提供参考,如能沿此方向持续不断地努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系统性研究,必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进发挥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