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作者简介 周聪惠,1982 年生于湖南省衡阳市。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国际会员。本科、硕士和博士均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博士阶段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设计系联合培养,罗马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课题 3 项,主持完成景观规划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项目 10 余项。著有学术专著 2 部,参与国外学术专著编写 2 部,并分别在美国和意大利出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城市污染场地治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共 20 余篇,科研、设计和教学成果均多次获奖。
2 图书目录 序言 前言
总论 什么是绿道 建成环境中的绿道 为什么要关注建成环境中绿道的服务绩效与空间特征问题 研究的困难与挑战 怎样开展本研究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为什么选择南京明城墙绿道 怎样选取研究区段 研究区段基本概况
绿道服务绩效调查 怎样开展调查 怎样采集人群使用信息 调查方案 调查结果
绿道内部空间特征分析 什么是绿道内部空间 怎样关联分析绿道内部空间特征与服务绩效 绿道内部空间特征与服务绩效分析 内部空间要素服务绩效分析
绿道外部空间特征分析 什么是绿道外部空间 怎样关联分析绿道外部空间特征与服务绩效 外部空间特征与服务绩效关联分析
对规划设计的反思与讨论 如何改良建成环境绿道的空间设计 如何优化建成环境绿道的规划选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 相关文摘
序言 绿色基础设施的“道”和“墙”
城市已步入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在全球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态风险中,城市成了保障我们未来的关键。鉴于此,重新思考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成为当前迫切需求。城市既可能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也可成为应对新的生态挑战的灵丹妙药。创新型城市战略必须着力于重塑诸如水和能源等重要资源的分配和消费方式,这也一直是千年以来城市形成的核心所在。而与社会“共融”相关的社会基础设施问题,则对达成公众共识、保障新理念的成功推行同样至关重要。南京明城墙绿道项目就是将古城墙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利用的再思考。本研究在增进对社会准则的认知理解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对社会准则的充分认知则是南京明城墙绿道这类有 深远影响的高标准项目保持长期成功运行的必然要求。
城市线性绿化景观的规划建设早在现代城市主义潮流中就已开始。长期以来,“绿带”一直是欧美城市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策略,例如,在公园之间或为引入自然特性来建立联系的相关策略。纽约的 F.L.Olmsted 和伦敦的 E.Howard 留下的遗产逐渐演变成风靡 20 世纪的基础设施概念,如 F.J.Osborn 的《绿 带城市》(1946 年版)。作为一个常见的英文术语,“绿道” 出现于1960年代,并由W.H.Whyte 在《最后景观》(1968 年 版)中将其理论化。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绿道”一词逐渐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最为人熟知的概念,其主要任务是重新利用19世纪遗留的基础设施,如已不使用的铁路路段或废弃 的工业滨水区。“公园路”名下的绿道则是试图缓解 20 世纪以来城市空间被干道网等交通设施分割所带来的危害。
在 1930 年代完成的长达 3500km 的东海岸 Appalachian 游径是北美最宏大的绿道景观。近年来,中国广东省建设了总长达2372km 的绿道网,其连接了珠江口区域的众多工业遗址。这是目前中国最长的绿道网,它解决了土地再利用尤其是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相关问题。该绿道网最终还将与香港和澳门的绿道系统相连。在北京,目前已建成长达 710km 的绿道,而未来在城市内河沿线还计划修建 134km 的绿道。四川省省会成都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以及长三角区域的主要城市均已启动绿道规划建设,并已初见成效,南京市的绿道规划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让南京绿道规划建设脱颖而出的则是绿道与明城墙的结合及其在文化层面的彰显。
在世界各地,老城墙已所剩无几。北美城市从未拥有过城 墙,在欧洲,目前遗存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城墙位于法国卡尔卡索纳(Carcassonne,总人口 4.7 万人)。同等级别的其他“绿 墙”案例还有意大利卢卡(Lucca,总人口 8.4 万人)或西班 牙阿维拉(Avila,总人口 5.8 万人)。对于欧洲大城市而言,在 20 世纪城墙已消失殆尽,其中包括 1929 年被基本抹去的巴黎市外墙。相反的是,南京(总人口 823 万人)却仍坐拥长达25.1km 的独特城墙基础设施,并有着与欧洲对应城墙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文脉。在中国,唯一可与之媲美的是西安(总人 口 847 万人)的明城墙。但两地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使得“城 墙绿道”战略仅在南京实施起来较为现实。而南京的城墙绿道建构战略以及对城墙沿线土地最优和最高效再利用的评价让人能被本研究所吸引。在城市总人口基本相当的纽约市有一处名为“高线”(铁路高架桥基础设施)的地方,在近年也被规划为城市公园,并可作为南京明城墙绿道的对照。虽然“高线” 修建于 20 世纪,较明朝相距甚远,并且其 2.33km 的总长度在 尺度上也相对更小,但并不妨碍两者相互分享和汲取各自的经 验教训。
与“高线”一样,南京城墙也与城市的空间和社会肌理紧密交织,并将绩效提升视为绿色基础设施建构的重要策略。促进社会共融是下一代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使命,这也必须与新的社区管理形式结合,因此,有必要从新的社会粒层来理解基础设施的空间文脉。本研究的一个开创性方面正与此问题相关。
鉴于城市在我们不断改变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将成为下一代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问题,因为它对于维持设施运行效率,并在文化维度上激发出全新风貌至关重要。当然,如果在功能或土地使用方面处理失当,绿道将会损耗空间资源或需要过度维护,从而阻碍其正常运行和发展。本研究加大在社会层面的研究力度,也将为各个地区城市绿化战 略实施功效的优化提升提供分析和借鉴。
本研究最显著的特征是将远程(无人机)监控与地面调查相结合,采集了新一代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成为基础设施研究的关键部分。通过在调查技术和分析手段上的创新,研究能深入掌握绿道的功能运转细节。数据涵盖了南京明城墙绿道沿线的6个典型区段,所有区段均位于公众可达条件下,每个区段以 50m 为基本单元被划分为 20-30 个研究“切片”。数据采集过程中,在具有代表性的季节和周天时段进行了超过100次(含预调研与6个区段正式调研合计次数)的调查。数据采集范畴包含了城墙绿道内、外部的公共空间特征以及与绿道使用相关的信息。数据被细分来研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解读公共空间的功能共性,进而提取积极的作用因素,并对可能的功能修复策略加以探讨。虽然本研究时段以一年为限,但其发展出了一套能够针对基础设施绩效进行持续监测的技术。值得注意的是,该类持续监测将在各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使用中变得日 益重要。
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创新也是该研究的重要部分,如此一来将能方便社会公众认知和理解整个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归根结底,普罗大众才是将南京明城墙转型为下一代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与世界各地城市居民一样,南京市民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优化和重建的兴趣和参与是应对全球生态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城市设计实验室对该研究尤感兴趣。在精神和方法层面,该研究与我们的基础设施调研有着很多共同点。该研究的发起人周聪惠副教授曾在 2010-2011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到访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设计实验室, 并参与了当时正在进行的纽约布鲁克林区 Gowanus 运河修复和再利用课题,以及中国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新城设施再生与规划设计课题。本次针对南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全球各城市共同关注问题和类似研究的更进一步探索。
理查德·普朗兹 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城市设计实验室主任
前言
“绿道”作为官方专业术语首次出现于 1987 年美国总统户外游憩委员会报告中,但其规划思想则可追溯到19世纪末美 国的公园路规划及后续一系列相关实践探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的绿道规划设计实践已整合了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地理学、游憩学等多个学科相关知识,并覆盖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空间范畴。对比自然环境中的绿道, 建成环境绿道通常是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载体,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使用频率和密度需求也更高,但目前世界上对该部分绿道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还相对滞后,针对性的规划选线和设计实施技术参照也相当匮乏。
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迫使城市土地使用由以外延增量为主的粗放低效方式向以内涵存量为主的集约高效方式转变。在许多经济发达但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的国家和地区,建成环境中的绿道在串联城市空间、整合城市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带动城市更新方面的功能开始逐渐显现。在日本东京,学者针对建成区中人口密度过高、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了“纤维化”的绿廊建设计划,旨在通过统筹调控道路、遗址和街巷等建成区固有空间和设施来完成绿道精细化布局,达到空间整合、社会服务和生态改善的效果。新加坡则通过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建构多级绿道网, 对城市用地、现有设施等进行最大整合,提升城市内部的连通度和用地效率。
但在操作层面,通过建成环境绿道合理的规划设计来实现服务绩效的最大化并非易事。一方面,由于绿道外向关联型的功能服务属性,其规划建设的集约程度或用地效率很难通过其自身的单位用地开发强度、土地经济产出效率等工业、商业类用地效率评价指标来进行衡量。另一方面,除满足自身结构合理性需求外,建成环境中绿道的规划设计和服务绩效还将受到城市用地格局、路网水网结构、城市人口分布等外部空间环境的影响,其中影响因素众多,作用方式也较复杂。
为此,从 2013 年开始我通过主持一系列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的机会,围绕建成环境中绿色基础服务设施的规划建构与优化更新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而对绿道服务绩效的界定与衡量、绿道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等方面的探讨就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幸运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同时得到负责主持与该研究紧密相关的中心城绿道规划、设计以及调研类课题的机会,从而能及时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对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应用检验。南京明城墙绿道服务绩效调查分析及其内外部空间特征研究就是其中的重要板块之一。
依托身在南京的便利条件,研究团队在对南京建成环境多条绿道进行预调研的基础上,锁定位于南京中心城区核心地段、内外部空间特征丰富的明城墙绿道作为研究对象。在南京明城墙绿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西线和南线上选取了 6 个长度在1000m 至 1500m 之间的典型区段作为调查和分析样本,并通过多轮反复地使用人群信息采集、问题分析、信息补充等环节, 用定量方法将绿道的服务绩效、内外部空间特征进行梳理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将绿道服务绩效指标与其内部和外部空间特 征指标进行关联分析,进而尝试从中发现绿道内外部空间特征对服务绩效的影响方式和作用规律,希望借此能为众多正在或 即将开展的相关规划设计实践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本书在表达上依托直观易懂的图解方式来展示研究思路、方法、过程和成果,除了希望它为相关科研人员和规划从业者提供些许有益的参照信息外,还寄予本书中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易于被更多非专业人士,尤其是社会公众认知和理解,也期待借此激发广大社会公众对于身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关注和兴趣,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优化提升和建设使用中来,从而共同推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朝着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