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一生从事地理研究的真实记录。本书作者刘君德教授是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他是我国新时期行政区划和城市社区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提出的“行政区经济”理论,为推动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和丰富行政区划学术理论做出重要贡献。他以自传体形式,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全书内容丰富翔实,论述严谨,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建议及早出版此书。 ——胡序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开拓者)
刘君德教授的纪实性自传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作者提出的“行政区—社区体系”这一独到的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源于他发现的“曹家渡现象”,由此进入社区地理的理论与大量实证研究。作者有关社区生活的体验、维权经历与多维视角的认知,对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学者和社区工作者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启迪。 ——吴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顾问。曾担任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刘君德教授的“地理人生”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相伴生,他把几十年从事山区、政区、社区领域(从宏观到微观)研究的过程和众多成果奉献给国家,传授给学生,并将倾尽毕生心血的所学、所思、所悟、所成凝结于此书中。他所创立的“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社区体系”,不仅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发展有重要学术意义,而且对相关的科学工作者,尤其对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者构建整体性、系统性、区域性的思维方式教义颇深。 ——张俊芳(天津市人大副主任,民进中央常委,民进天津市委会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地理学教授) 2 作者简介 刘君德,男,193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长期从事人文经济地理、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发展、社区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社区体系”理论。曾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地理》杂志副主编、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地名学会会长等。为《辞海》(2009年版、2019年版)中国地理分科主编、《大辞海》中国地理卷主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教育部、民政部、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及大量地方政府课题。合作出版著作近20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3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初入地理门(1959年前) 第一章 故乡:泰兴 第一节 地理扫描△东经120度/长江天然堤上的一颗明珠/史上政区隶属多变的上等县/人口高密度的长寿之乡/享誉海内外的名产特色 第二节 村上印象△生命井/母亲河/农耕时代:旱作→旱改水/银杏情结
第二章 求学:私塾→师范 (1955年前) 第一节 私塾→初中△乡村私塾→口岸小学/孩童时期的动荡生活/一所历史悠久的初中/古庙内的学习生活 第二节 师范学校△一所革命传统学校/一批年轻的教师/面向基层教师的职业教育/难忘恩师情:张沛庆/选送高考:走上地理人生之路
第三章 大学:学习地理(1955—1959年) 第一节 丽娃河伴我成长△初入大学门/传统的地理教学/野外实习的故事 第二节 知名教授的熏陶△幸运的“59”届/李春芬教授的严谨、自律与器重/胡焕庸教授的渊博、区划与影响/周淑贞教授的风度、敬业与关爱/陈吉余教授的胆识、实践与创新/严重敏教授的引路、慈祥与包容
第四章 留校:地理工作(1959—1978年) 第一节 动荡时期:政治化的地理△ “红”与“专”的年代/政治化的地理学/短暂重用的年代/灾难降临,“中地组”“复辟”了/风波之后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专业学术之路△ “四人帮”倒台:大礼堂的控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全面复兴/“双肩挑”干部/转战南方山区
第二编 涉足山区(1978—1989年) 第五章 山区考察前奏和准备 第一节 山区考察来龙去脉△国土整治热与山区考察/地理学与山区考察/三分队为何选择华东师范大学?/考察前奏 第二节 前奏之一:《江西农业地理》考察与编写△国家的重要任务/走遍江西山山水水/第一次调查例举:吉安东固的考察日记/第二次调查例举之一:兴国“亡国”、宁都“迁都”/第二次调查例举之二:红色根据地瑞金的调研/第三次调查例举:庐山与九江/编写报告的故事/专著出版 第三节 前奏之二:湖州国土资源考察△为何选择湖州?/全系出动的考察/登“界岭”远眺三省/与老陈的一次迷路 第四节 山区考察准备△组队与工作计划/物质装备/预查与落实/深渡试点
第六章 山区考察实践地区之一:皖南山区 第一节 概述△三分队考察的重点区域/考察路线图/考察重点 第二节 考察拾零△发现池州行政区划问题,上书中央/歙县水土流失为什么这么严重?/仅有一家肉店的小黄山市(今黄山区)/烂在路上的猕猴桃/黄山地名的混乱/山沟沟里的上海人 第三节 考察成果△成果汇报/成果鉴定/成果出版/成果特色
第七章 山区考察实践地区之二:浙西山区 第一节 概述△与皖南山区的不同/考察过程/考察重点 第二节 考察拾零△早先的淳安:富足、纯朴/水库建设:淳安穷了/库边调查:我流泪了/铿锵有力的报告:为淳安鸣不平/呼吁新淳安:调整战略/思考:水电站建设的得与失 第三节 考察成果△成果汇报与验收/成果出版/成果特色
第八章 山区考察实践地区之三:闽江上游 第一节 概述△战略地位重要的区域/考察过程/考察特点 第二节 考察拾零△地图上的发现/流域区与行政区、经济区的不协调/建溪流域行政中心:南平?建阳?/为尤溪口设站奔波/闽江体制论证 第三节 主要成果△成果评议/成果出版/成果特色
第九章 山区考察的项目延伸·影响力及收获 第一节 山区考察的延伸:人才与教育研究△研究缘起/一次高校与政府的跨学科合作/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山区人才如何开发,教育如何发展? 第二节 山区考察的影响力△赣州会议的亮相/上海经济区的评价/总队的评价/《解放日报》的报道 第三节 山区考察的收获△国土整治战略研究系列成果/一批人才成长/三分队的特色与经验/大尺度国土空间地理综合能力的测试与提升/持续影响例举:安徽生态省建设规划评审会/向政区研究转型
第三编 致力政区(1990—2015年) 第十章 政区研究总览 第一节 我为什么研究“政区”? △背景:农村改革转向城市,区划体制面临大变革时代/动力:贵池的意外发现/志向:开拓人文地理学的新兴领域 第二节 创建“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民政部推进行政区划战略研究/主动对接民政部/昆山会议,闪耀亮相/向部长汇报,拍板定案/成立大会隆重举行 第三节 项目实践推进政区研究△基础工程,文献整理/项目一览
第十一章 行政区经济:区划理论的重大突破 第一节 行政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论思想产生的背景/从“行政—经济区”到“行政区经济”/首篇博士论文的系统梳理与全面论述/首部《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著作问世/首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概念、理论的新认知/警惕地方政府权力空间变异产生的破坏力 第二节 行政区经济理论的实践效果与重大意义△行政区经济理论的学术影响力/实践效果/重要意义 第三节 行政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想传播△华东师范大学的首场大型学术演讲/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杭州培训班的报告/西部10省区民政工作干部报告/地图上的新发现
第十二章 实践成果之一:省级政区研究(海南与广东) 第一节 省级政区总览△中国省制的问题/我介入的研究成果/省制改革的未来/关于省直管县 第二节 海南省设市预测与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规划△设市预测与规划/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编制/关于海口与琼山的“分”与“合”/三亚市与三沙市/洋浦与儋州/博鳌与琼海 第三节 基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广东省行政区划调整战略研究△最急迫、最用心做的一个项目/广东省政区急迫解决的三大问题/解决之道一:省域政区改革的逻辑思路/解决之道二:与珠江三角洲规划协同的政区新体制谋划/解决之道三:“超级镇”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深圳区划体制改革新路
第十三章 实践成果之二:直辖市政区研究(上海的实证) 第一节 直辖市研究总览△两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篇直辖市制度的论文/一本中央直辖市专著/重点与关键:上海政区体制改革在路上 第二节 中心城区怎么办?△政区层级与规模:精简与适度/模式之路:“中区制”向“小区制”过渡/改革的核心:重新定义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第三节 郊域怎么办?△方向:延续“大区制”/郊区特大型镇区划体制的困惑与思考: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与金山区枫泾镇的研究/上海郊区村级区划研究——嘉定区中心村的调查 第四节 大浦东怎么办? △“功能区域”时代终结/绘就大浦东蓝图,呈现“三大”模式/为何实行“三大”模式,如何推进?
第十四章 实践成果之三:地级市政区研究(泰州与常州) 第一节 江苏省“三泰”地区研究△部、省支持下的棘手项目/精心的调研,科学的结论/迟到的批复,满意的实施/项目的典型意义 第二节 江苏省常州系列之一:省民政厅支持下的政区战略研究△常州的问题一半在区划/常武地区的区划演进/区划矛盾,事出有因/都市区建设的全局思路 第三节 江苏省常州系列之二:极具影响力的东西两翼规划研究△常州发展空间轴向的规律/常州发展空间轴向的转变/具有空间战略意义的重大发现/常州的出路何在?/空间定位与空间组织/区划与规划有机融合的样本 第四节 江苏省常州系列之三:基于“五位一体”的常州市域空间规划研究△新课题的背景/全力以赴调研基础上的深入剖析/权力+空间=生产力:理论新高度/政区调整方案及其评估
第十五章 实践成果之四:都市区(圈)政区体制研究(苏锡常与徐州) 第一节 都市区研究总览(行政都市区概念)△基于行政区的都市区类型划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性都市区类型划分/权力视角的都市区分类 第二节 江苏省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战略研究△项目:民政部高度重视的我国首项区域性行政区划战略研究/调研:全面细致深入而神秘/分析:数据整理→编绘系列地图/评估:分工不清、合作不力的省内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的演变逻辑:无锡→苏州/区划战略研究的理性分析/开拓性重大成果:荣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第三节 徐州都市区(圈)跨省体制研究△一项跨四省都市圈项目/跨省调研的艰难/基本观点的重大突破:从行政区经济走向跨省都市圈经济/省域的刚性,实施遇阻
第四编 钟情社区(1999—2015年) 第十六章 社区研究总览 第一节 缘起:从发现曹家渡现象谈起△30年前好奇的发现/三个时代不同的命运/曹家渡何去何从?/曹家渡现象启示/浦东新区的一次即席发言/社区研究的三个背景 第二节 建制: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创建△多方支持,酝酿设立社区研究机构/水到渠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宣告成立/社区研究概述 第三节 社区培训:一期“黄埔”及其扩散效应△ “黄埔” 一期/扩散效应
第十七章 社区项目研究实践与理论探索 第一节 实践探索之一:上海社区实证项目△首个社区项目:浦东新区行政区—社区体系研究/校长领衔的项目:上海市社区经济研究/书记挂帅的项目:黄浦区文明城区创建研究/市民政局交办的项目:瑞金二路街道居委会调整论证/郊区社区体制创新项目:浦东新区的实践/社区规划项目:普陀区真如镇 第二节 实践探索之二:政区与社区结合的基金项目△上海市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世纪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项目号为01ASH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我国城乡结合部行政管理体制综合研究”(项目号为97BZZ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二:“大中城市文明城区创建与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项目号为01BZZ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三:“大中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空间结构分析与组织制度创新——以沪常(州)为例”(项目号为05BZZ013) 第三节 社区理论探索:行政区—社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定义/社区的空间属性认知/行政社区·行政区—社区体系/社区构成新因素
第十八章 社区思想传播 第一节 社区思想传播之一:报刊、论文△学术论文/《中国社会报》 第二节 社区思想传播之二:学术研讨△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与白下区/武汉市江汉区/北京市西城区/民政部主办的城市社区建设学术研讨会/宁波市江东区 第三节 社区思想传播之三:报告与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宁波举办的社区建设干部高级研修班的报告/江苏省昆山市:市政府组织的大型报告/上海市宜川中学:专为中学生作的社区报告/复旦大学:行政区—社区理论指导下的总结性报告
第十九章 社区:人生的起始、历程与归属 第一节 社区:人生的起始与发展△社区环境对人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环境变迁与我的人生起始和发展 第二节 社区:生活变迁与维权参与△社区生活变迁轨迹/三段社区生活点滴/华师大二村的维权/达安城小区的维权 第三节 社区:人生的归属△社区养老:我的人生归属/养老方式选择的认知/理想中的人生社区归属
第五编 余论·感悟 第二十章 地名·农场与兵团体制改革·工具书编纂 第一节 地名:山东省原苍山县更名与上海市地名研究△苍山更名兰陵的论证/上海地名研究项目:政区地名保护 第二节 农场、兵团体制改革与工具书编纂△农场、兵团体制的改革/上海农场体制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上海市》的编纂/《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大辞海(中国地理卷)》的编纂
第二十一章 新学科建设与相关概念探索 第一节 探索之一:区域地理学科新方向△探索背景/山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政区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行政区经济学:新兴区域政治—经济学/社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人才地理学:地理学与人才学的交叉学科 第二节 探索之二:中国行政性都市区概念系统△概念背景/行政性都市区规划的层级体系
第二十二章 交流考察之一: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 第一节 大陆的重要考察活动△随同民政部的考察/随同中共浦东新区党委的调研 第二节 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交流考察△中国香港/中国澳门 第三节 中国台湾地区的交流考察△首次访台:密集的演讲/二次访台:东海大学客座教授/社区观察/走进“九二一”大地震现场/访台归来
第二十三章 交流考察之二: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 第一节 美国·加拿大·日本△美国/加拿大/日本 第二节 澳大利亚·英国△澳大利亚/英国
第二十四章 我的学生 第一节 学生培养△概述/注重专业特色和实践参与/典型案例/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教学成果 第二节 我与学生们△我的学生们/学术研讨会发言实录/学生书面的话
第二十五章 地理人生轨迹与感悟 第一节 轨迹:多维的时空△时空轨迹点滴/三个时间阶段 第二节 感悟:环境(时代)与个人△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性、政治性和非选择性/转型期的“半计划”性→开放性/名师学识的影响/家庭的影响
附录一:事件年谱 附录二:学术成果 附录三:科研项目 附录四: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博士后出站统计 后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