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编辑推荐
该书综合借鉴系统学、城市形态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立体城市的发展、空间使用、立体景观等,为空间资源日趋紧张的当代城市,提供了系统的营建机制与设计方法。
作者在分析、借鉴国际上重要立体城市研究与建设成果的同时,还对立体城市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做出了系统的研究与梳理,对中国当今与未来的城市集约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丰富的经典案例,解析并创建了立体城市空间营建理论,特别是对城市基面立体系统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深入阐述,内容丰富,论述严谨。
2 作者简介 董贺轩,1972年生,河南濮阳人,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理事,美国哈佛大学GSD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城市设计、城市立体化、健康城市与社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园林》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项。
3 图书目录
前言
1 立体城市空间发展需求 1.1 立体城市概论△1.1.1 背景/1.1.2 对象及概念/1.1.3 相关研究综述 1.2 促进立体城市发展的城市实践△1.2.1 山地城市的发展/1.2.2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展/1.2.3 城市立体步行系统的发展/1.2.4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1.3 推动立体城市发展的功能需求△1.3.1 城市地面基面容量不足的需求/1.3.2 城市通勤行为便捷的需求/1.3.3 人车活动分离的需求/1.3.4 适应起伏地形活动基面组织的需求/1.3.5 城市品质提升需求??/?039 1.4 本章小结??/?040
2 立体城市系统空间形态 2.1 城市立体化基面△2.1.1 城市基面类型/2.1.2 城市基面立体化的联系要素/2.1.3 城市基面立体化的空间关系/2.1.4 小结 2.2 立体城市系统△2.2.1 城市地面—空中基面系统/2.2.2 城市地面—地下基面系统/2.2.3 城市地下—地面—空中基面系统/2.2.4 城市枝网状基面系统 2.3 本章小结
3 立体城市系统空间利用 3.1 立体城市系统的空间功能△3.1.1 立体城市系统空间功能及其三维组织/3.1.2 立体城市系统功能布局的影响因素 3.2 立体城市系统的空间活动△3.2.1 立体城市系统中的活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3.2.2 立体城市系统中的活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3.2.3 立体城市系统中的活动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立体城市系统空间环境 4.1 立体城市系统与立体化景观的相互作用△4.1.1 立体城市系统对城市景观的作用/4.1.2 立体化景观对立体城市系统的作用 4.2 城市立体化景观及其设计△4.2.1 景观要素与城市多层面空间的整合设计/4.2.2 城市立体化景观设计实践 4.3 本章小结
5 立体城市系统空间设计实施 5.1 城市“空间权”的立法探索有利于立体城市的发展△5.1.1 城市“空间权”问题的提出——基于立体城市/5.1.2 对我国城市“空间权”的理解与思考/5.1.3 小结 5.2 城市“联合开发”是立体城市建设的充分有利条件△5.2.1 问题的提出/5.2.2 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三维空间利用建设的联合开发/5.2.3 小结2 5.3 城市设计是城市立体化的重要手段△5.3.1 城市基面立体化使二维思维导向的设计方式很难应对/5.3.2 城市设计有助于立体城市的组织与表现/5.3.3 小结 5.4 发展城市综合体有利于立体城市的实现△5.4.1 城市综合体的属性特征为城市基面立体化提供了基础条件/5.4.2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方式有利于城市基面立体化系统的建设/5.4.3 小结
6 立体城市空间设计案例 6.1 实践一:城市滨水地区立体城市设计实践 6.2 实践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立体城市设计实践 6.3 实践三:山地城市立体城市设计实践 6.4 实践四:城市综合体立体城市设计实践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一:立体城市的本质属性 7.2 总结二:城市立体化对今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7.3 立体城市后继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4 相关文摘
前言
本书的写作目标是:针对当代城市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引发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城市空间多层利用与建设的现象,探讨立体城市的营建机制与设计方法。在我国当前建设节约型和谐城市的背景下,化解城市生存空间资源相对短缺与城市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建立高效的城市运作系统是必要的,其根本途径在于建设集约化紧凑型的城市形制。本书的研究主题——立体城市是指多层基面的城市模式,它是集约化紧凑型城市形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旨在于城市生存空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构建高效的城市运作系统。
博士就读期间,笔者有幸跟随卢济威教授参加多项与城市地下、地面与地上一体化建设有关的城市设计实践,在此过程中,发现我国虽然较早出现立体城市建设现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此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建设机制探讨较为滞后,与我国城市集约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并不同步。当时正值我国提出“两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卢济威教授的引导下,笔者开始关注城市地下空间、城市综合体等与城市集约化建设相关的议题,立体城市课题正是在此期间酝酿而成。基于笔者第一本书《城市立体化设计——基于多层次城市基面的空间结构》,并在笔者获得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后继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区多层面空间利用展开了深入研究,加上自身多项城市设计工程实践,以及多年来的撰写与修改,本书终得以完成。
在本书中,笔者尝试透过对大量城市立体化案例的剖析,并借鉴系统学、城市形态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设计的视角范围内,试图将立体城市形态作为研究对象,从立体城市发展、立体城市系统及其空间使用、立体城市景观,以及立体城市建设实施机制等方面展开探讨,并试图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立体城市营建的实质是给予一种和谐的城市结构或城市构造——城市基面立体化系统,它是城市设计整合城市要素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城市形态是立体的,这种立体不但包括城市要素外观形式的立体,还包括以城市基面为构件的城市结构或城市构造的立体,城市形态的结构关系和构造关系值得引起城市设计者的重视;第三,城市立体化建设需要城市空间权的立法支持与工程设计的配合,它的发展有必要打破分区式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变封闭式学科研究体制、进行城市建设各领域之间的系统整合;第四,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要营建多层面立体空间系统,立体城市只是城市空间资源危机与城市形态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产物,是解决城市拥挤与地形限制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集约化城市形态模式之一。
相信本书对于我国从事与立体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城市设计有关的工作者而言,能贡献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应用指导,这也是撰写本书的最大目的。
董贺轩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