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前言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偏离原有的空间平衡状态而呈现出相似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相对集聚的分布态势,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分别相对集聚分布态势。这里的空间平衡状态不是无差异的绝对平均状态,而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较为平均地分布在区域中的相对平均状态,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相互交织地分布在一起的状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是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的基础,该项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需要与实践意义。本书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集成多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态势、布局、结构及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相关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决策提供依据。 本书共分11章。第1章为绪论。本章主要对极化、经济极化、经济空间极化、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区域经济差异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辨析,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本书框架和技术路线等内容。第2章为国内外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研究进展。本章从研究的历史阶段和研究的内容体系两个视角分别对国内外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与展望。第3章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相关理论。本章从均质与非均质有机统一的经济空间、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含有空间维的区域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方面,构筑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章为研究区域、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研究区域的概况、资料的来源途径、数据的处理方法,构建了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分析框架。第5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研究。本章主要从测度方法、当前极化程度和极化程度演化三个方面加以展开,以衡量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程度并揭示其形成与演变规律。第6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研究。本章主要从极化态势分析方法、当前极化态势和极化态势演化三个方面展开以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的空间极化态势,进而探索其形成与演变规律。第7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研究。本章主要从极化布局分析方法、当前极化布局和极化布局演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揭示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的空间极化布局,进而探索其形成与演变规律。第8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研究。本章主要从极化结构分析方法、当前极化结构和极化结构演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的空间极化结构,进而揭示其形成与演变规律。第9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机制研究。本章主要从影响因子确定、影响因子模型构建及模拟、影响因子的贡献作用、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等方面对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形成及其演化的内在成因进行研究。第10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优化调控研究。本章主要从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发展的理念,提出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原则及优化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第11章为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对以上研究进行结论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本书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研究,本书得到的结论为:(1)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程度较高,是长期趋势演化和短期周期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长期趋势随着时间演化整体上呈逐渐增大态势,短期变化则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2)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态势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相对集聚分布的格局,且在各个方向上不同。从极化态势演化过程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逐渐由零散分布状态转向连片分布状态且其规模呈增大趋势,在各个方向上空间相互影响半径逐渐增加但各不相同。(3)江苏省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从极化布局演化过程看,经济重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4)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可以归纳为“集极—孤极—外围”模式,沿江地区表现为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表现为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线地区表现为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表现为发育程度低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从极化结构演化过程看,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愈加强化,沿江地区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强化,沿海地区空间极化结构先弱化后强化,沿东陇海线地区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弱化,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弱化。(5)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是在资本、外资、劳动、人力资本、交通、区域发展战略、空间自相关等7个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不同时期影响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且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时期贡献作用不同。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且随着时间演化其影响作用也发生相应的演化。资本、外资、劳动、人力资本、交通、区域发展战略等因子分别从不同的途径发生影响,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资源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空间自相关效应共同促成空间极化的形成和演化。(6)江苏省尚未形成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且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的发育程度差距悬殊,基于适度极化、空间正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兼顾等空间优化原则,制定构建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和缩小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发育程度差距的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目标,在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基础上提出深化南北干部长效交流机制、加强南北共建园区工程建设、推进振兴苏北的“四项转移”政策、优化南北交通资源配置等优化空间的建议。 本书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为以下方面:尝试从空间自相关的视角分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问题,提炼出全局和局部空间极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集极”“孤极”“次集极”和“次孤极”等概念;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同时集成多种时空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问题进行研究,并验证其有效性。 区域经济空间演化和协调发展研究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本书的研究是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对研究思路进行了拓宽,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进一步集成,本书尽可能标明重要文献的来源,但是面对海量的研究文献,难免会遗漏一些书中未提及却对本选题的研究和本书的撰写带来重要启迪的文献与作者,在此向这些作者表示道歉!由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这个选题涉及面广、其间关系错综复杂,虽然本人尽最大努力而为,但是受本人学术水平与能力的限制,书中定有诸多不足的地方,敬请学术前辈和学术同仁们慷慨赐教指正。 张春梅 2017年5月22日 2.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概念辨析与界定1 1.1.1极化1 1.1.2经济极化1 1.1.3经济空间极化2 1.1.4区域经济空间极化2 1.2选题背景3 1.2.1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对集聚现象凸显3 1.2.2空间处理方法的发展为经济空间极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4 1.2.3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现象具有典型性4 1.3研究目标5 1.3.1构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分析框架5 1.3.2探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及其演化的规律5 1.3.3探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及其演化的规律5 1.3.4探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及其演化的规律5 1.3.5探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及其演化的规律6 1.3.6揭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6 1.3.7探索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发展的对策6 1.4研究意义6 1.4.1理论意义6 1.4.2实践意义7 1.5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7 1.5.1研究方法7 1.5.2本书框架8 1.5.3技术路线10第2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2 2.1国外相关研究进展12 2.1.1相关研究的历史阶段梳理12 2.1.2相关研究的内容体系梳理15 2.2国内相关研究进展21 2.2.1相关研究的历史阶段梳理21 2.2.2相关研究的内容体系梳理23 2.3江苏省相关研究进展30 2.3.1区域经济空间分异30 2.3.2区域经济空间极化31 2.4评述与展望32 2.4.1相关研究的特点32 2.4.2相关研究的不足33 2.4.3未来研究的展望34第3章相关理论基础36 3.1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36 3.1.1均质空间分析37 3.1.2非均质空间分析38 3.1.3均质与非均质有机统一的空间分析39 3.2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39 3.2.1要素禀赋内涵的扩展40 3.2.2要素禀赋的集聚与扩散规律40 3.2.3要素禀赋集聚与扩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41 3.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42 3.3.1维多恩卡尔多法则42 3.3.2基于非均衡力的循环累积因果律43 3.4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44 3.4.1增长极理论44 3.4.2区域发展极化论46 3.4.3中心外围理论48 3.5新经济地理学理论49 3.5.1基本假设50 3.5.2主要内容50 3.5.3基本结论52 3.6含有空间维的区域内生经济增长理论53 3.6.1全域溢出模型53 3.6.2局部溢出模型57 3.7相关理论评述61第4章案例区域选取及其分析框架62 4.1研究区域62 4.1.1基本概况62 4.1.2行政区划63 4.2资料来源和数据处理64 4.2.1资料来源64 4.2.2数据预处理64 4.2.3建立数据库65 4.3分析框架65 4.4本章小结67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68 5.1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测度方法68 5.1.1空间基尼系数68 5.1.2空间极化指数69 5.2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69 5.3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演化70 5.3.1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演化分析方法70 5.3.2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演化特征73 5.4本章小结86第6章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88 6.1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分析方法88 6.1.1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88 6.1.2半变异函数分析89 6.1.3趋势面分析90 6.2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90 6.2.1全局形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分别相对集聚态势90 6.2.2不同正交方向上空间极化态势不同92 6.3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演化94 6.3.1全局空间集聚分布态势逐渐增强94 6.3.2正交方向上极化范围呈增大趋势但极化效应呈先增加后减小态势97 6.4本章小结101第7章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103 7.1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分析方法103 7.1.1全局多项式插值法103 7.1.2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103 7.2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104 7.2.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分别集聚在南部和北部地区104 7.2.2HighHigh和LowLow区域分别集聚在苏锡常和苏北地区104 7.3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演化106 7.3.1全局经济重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106 7.3.2HighHigh和LowLow区域范围不断变化107 7.4本章小结109第8章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110 8.1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分析方法110 8.1.1空间间隔自相关图110 8.1.2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和构建方法111 8.1.3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和构建方法112 8.2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113 8.2.1空间极化具有结构性(规律性)特征113 8.2.2空间极化呈现多核心结构形态114 8.2.3全局形成“集极孤极外围”空间极化结构115 8.2.4局部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不同121 8.3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演化131 8.3.1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性增强131 8.3.2全局空间极化一直呈多核心结构状态132 8.3.3全局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强化134 8.3.4局部地区空间极化结构的演化方向不同140 8.4本章小结157第9章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机制159 9.1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机制分析方法159 9.1.1面板数据模型159 9.1.2空间滞后模型160 9.1.3空间误差模型161 9.1.4地理加权回归模型161 9.2影响因子的确定161 9.2.1理论假设与变量选择161 9.2.2影响因子的确定163 9.3影响因子模型构建及模拟163 9.3.1生产函数选择164 9.3.2影响因子模型构建164 9.3.3影响因子模型模拟165 9.4影响因子的贡献作用分析171 9.4.1不同影响因子的贡献作用不同171 9.4.2同一影响因子的局部贡献作用不同172 9.5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分析179 9.5.1从影响因子性质的视角分析179 9.5.2从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分析190 9.6本章小结195第10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197 10.1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存在问题197 10.1.1尚未形成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197 10.1.2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的发育程度差距悬殊198 10.2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原则199 10.2.1适度极化原则199 10.2.2空间正义原则200 10.2.3因地制宜原则200 10.2.4因时制宜原则201 10.2.5统筹兼顾原则201 10.3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目标202 10.3.1构建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状结构体系202 10.3.2缩小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发育程度差距202 10.4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策略203 10.4.1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及评价203 10.4.2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发展具体举措205 10.5本章小结206第11章结论与展望208 11.1主要研究结论208 11.2可能的创新点213 11.3不足与展望214参考文献215后记234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