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提要
本书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村落中居住院落的空间与行为,以及居住院落组合对传统村落整体产生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和行为本质特征;提出了传统村落应把对院落组合的控制作为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并通过院落模式调适和公众参与的方式来实现。 本书对于建筑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事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者有一定参考作用。
2.序言
传统村落的普通民房看起来常给人一种落后或土气的感觉,但它们是否也会遵循一定的空间模式规律?这些空间具有一些怎样的行为特点?看似杂乱的传统村落里,居民院落之间的关系有规律吗?院落之间的关系可以影响村落整体形态、街道形态吗?传统风水思想在没有风水师的直接操作下,是否可以无声无息地对村落形态起影响作用?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传统村落之间的形态差异,但决定这些村落外在差异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本书基于实际的调查研究对于以上问题做出了一些原创性的回答或解释,内容虽然建立在案例调研之上,但并非只是一份简单的调研报告。本书对于居住院落的认知,建立在一定的统计基础之上,但几乎脱离了传统建筑学领域对于材料、结构构造或表象上的探讨,而试图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探求。要理解这些内容需要由浅入深地对居住院落进行全新的认知。
本书第1章常规性地介绍了两个传统村落的概况,可不必细读;第2、3章是从独立调查中提出的对院落的一些基础认知,这部分内容比较易读并容易理解;第4、5、6章是一些重要的分析和解释,特别是分析了居住院落等物质空间的组合方式对村落意识领域等方面的影响,对一些重要的图表需要仔细研读并理解其含义才能获得对传统村落更深入的理解;第7章简要提出了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的本质特征及作者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一些建议。 对于在城市长大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农民居住空间,进而更深入理解农民生活的切入点。传统村落具有一些不同于城市和普通村落的特性,“礼失求诸野”,传统村落不仅保留了大量可以借鉴的文化传统,也存在一种不同于现代城市建筑的空间概念体系。这种体系不同于现代设计以设计者为主体的模式,而是体现为居住主体与传统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空间与行为易于适应等特征,从而帮助人们对现代城市过度设计化、生活与空间分离、传统的遗失等现象进行反思。 本书的研究显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中,目前正在使用的普通居住院落是传统村落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文化形成环节中连贯而不可分割的必要阶段。不仅如此,本书还提出当前农民的核心利益是宅基地,也就是居住院落,保护普通居住院落,也就是给予传统村落弱势群体更多的生存机会。这些结论有利于维护村落居住者的现实利益,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3.目录 第1章见微知著——以朱洼村和张店村为案例的传统村落1 1.1传统村落的基本认识1 1.2郏县朱洼村和张店村2 1.3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及历史发展的共性7
第2章居住院落的空间模式12 2.1“屋”是组成院落的基本元素12 2.2“屋”组合成院落的规律16 2.3院落尺度体现村落最初土地划分模式18 2.4“半拉子院”,一种自然形成的空间模式20 2.5院落空间模式的演化21 第3章院落的行为模式32 3.1“间”是生活居住行为发生的空间单位32 3.2院落空间和生活居住行为的“调和(loose fit)”对应关系44 3.3院落居住行为的演化50 3.4院落是如何保障私密和安全的?58 第4章院落的空间概念和意识64 4.1泛滥的世俗风水意识64 4.2方言所体现的院落空间概念67 4.3当代农民“现实”的空间意识71 第5章院落之间的关系:生长、分裂与组合77 5.1分家与农村家庭和居住空间的周期性变化77 5.2院落方位与组合方式86 5.3院落组合方式影响村落肌理89 5.4院落组合影响村落街道领域意识95 第6章院落组成两种村落104 6.1村落里的祠堂和庙104 6.2村落空间布局的集散与邻里交往的关系109 6.3村落的防御体系体现不同的领域意识115 6.4村落空间布局的集中与离散影响产业结构117 6.5村落交通的内向与外向119 6.6村落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120 6.7扩大地域范围的进一步探讨121 第7章传统村落的特征和生存之道126 7.1传统村落的特征126 7.2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认识129 7.3对传统村落规划设计的建议132 参考文献138 后记146
图片目录 注:本文中未注明资料来源的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绘制图 1.1郏县的地理位置3 图1.2调查对象所在区域及周边的传统村落分布3 图1.3朱洼村总平面图4 图1.4张店村总平面图6 图1.5新兴公共建筑的分布向老村寨外发展的趋势10 图2.1各类东屋的形态15 图2.2各类西屋的形态15 图2.3院落进深和面宽的关系19 图2.4院落中的建筑面积和院落面积的关系20 图2.5院落空间模式21 图2.6院落占地面积和总建筑面积变化图25 图2.7院落层数和容积率变化图26 图2.8院落进深和面宽变化图26 图2.91980年以前传统堂屋外观27 图2.101980年以后当代堂屋外观27 图2.11传统堂屋采用“里生外熟”墙体28 图2.12当地常用的红石材料28 图2.13堂屋平面演化示意图29 图3.1院落居住行为的分布32 图3.2当门儿放有饮食用具(1)34 图3.3当门儿放有饮食用具(2)34 图3.4当门儿的空间行为体系35 图3.5“院里”的空间行为模式38 图3.6耳扒儿摆放的物品39 图3.7耳扒儿连通屋顶晾晒的管道39 图3.8居住行为的特征43 图3.9院落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45 图3.10夏季院里物品行为分布图47 图3.11冬季院里物品行为分布图47 图3.12夏季和冬季日照和行为的变化48 图3.13院里冬、夏居住行为变化情况49 图3.14民国以前当门儿的主要家具50 图3.151980年代后当门儿主要家具51 图3.16手压式水井52 图3.17电动抽水泵52 图3.18院落里的木架子车53 图3.19电动三轮车53 图3.20院落当门儿使用变化情况实例55 图3.21院落当门儿使用方式的变化56 图3.22院里使用方式的变化57 图3.23相邻两家的领域 “滴水”58 图3.24院落领域标志58 图3.25院落空间序列59 图3.26院落空间序列与私密性的递进关系59 图3.27院落空间序列的控制节点59 图3.28院落空间层次序列效应被降低影响私密性61 图3.29院落院门的变化62 图3.30堂屋门变化对私密性的影响63 图4.1风水宅平面66 图4.2风水宅大门66 图4.3“圈门水”绕门口而不能直接排出67 图4.4“大方花”使蹲坑抬高快速排出院外67 图4.5院落转角处的石碾子有石敢当的作用67 图4.6传统村落居住院落与现代城市住宅的空间概念比较70 图4.7村民对居住空间物质环境的评价72 图4.8村民对房屋外观的评价72 图4.9村民认为影响房屋外观的因素72 图4.10村民对年代不同的居住院落外观的评价73 图4.11张店村西官宅(建于明代)的墀头处理73 图4.12村民自发用面砖模仿传统墀头造型73 图4.13村民对于居住院落的总体评价74 图4.14村民对自家住房满意的因素74 图4.15居住院落年代不同的村民总体评价不同75 图4.16居住院落年代不同的村民邻里关系变化不同76 图5.1家庭居住情况周期性变化示意78 图5.2院落使用者自发的历史传承行为82 图5.3院落空间合并后B2家的变化85 图5.4风水中堂屋朝向与大门方位的关系86 图5.5四个地块所在的村落位置90 图5.6四个地块总平面图91 图5.7地块内巷道空间形态92 图5.8朱洼村和张店村街道界面情况对比96 图5.9朱洼村和张店村两街道的物品情况98 图5.10朱洼村和张店村两街道行为状况100 图5.11朱洼村和张店村主要街道的领域属性差异102 图6.1庙的分布规律通常在原有村落的外缘106 图6.2庙的形态和使用情况107 图6.3朱洼村的祠堂转变为村小学后保留了原祠堂的中轴线格局109 图6.4邻里交往的不同形式111 图6.5村落邻里交往的空间范围112 图6.6朱洼村临沣寨邻里交往情况113 图6.7张店村邻里交往情况113 图6.8朱洼村和张店村邻居串门户数对比图114 图6.9朱洼村和张店村邻居串门频率对比图114 图6.10朱洼村临沣寨的防御层次116 图6.11耕作半径与村落空间布局119 图6.12村落道路交通的“内向”与“外向”118 图7.1传统村落建设的两种不同方式131
表格目录 注:本文中未注明资料来源的表格均为作者制作 表1.1朱洼村和张店村演化历史阶段8 表1.2朱洼村和张店村原有老寨寨墙情况表9 表2.1堂屋平面类型13 表2.2传统堂屋外观的等级差别14 表2.3院落空间元素构成方式16 表2.4院落空间构成的类别18 表2.5朱洼村和张店村院落空间数据比较18 表2.6院落演化的历史阶段23 表2.7不同时期院落空间尺度平均值指标状况25 表2.8堂屋平面演化阶段表29 表3.1当门儿的主要行为33 表3.2“ 院里”的主要行为36 表3.3院落居住行为的类别41 表3.4冬、夏院落物品行为变化表46 表3.5各阶段院落主要家具和设施53 表4.1传统村落居住院落与现代城市住宅的空间概念比较68 表5.1案例A5家的空间变化79 表5.2案例A5分家后迁出老宅的实例80 表5.3案例A2分家后使用者继承老宅81 表5.4案例B2家的变化阶段84 表5.5院落内部堂屋朝向和大门方位的组合方式87 表5.6院落的组合方式88 表5.7四个地块的基本情况90 表5.8四个地块组团单元的肌理分析94 表5.9朱洼村和张店村主要街道情况95 表5.10朱洼村和张店村两街道物品分布情况97 表5.11朱洼村和张店村两街道行为情况99 表6.1朱洼村和张店村传统公共建筑情况104 表6.2朱洼村和张店村公共建筑的类型108 表6.3朱洼村临沣寨的领域层次117 表6.4不同地域传统村落的比较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