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在创新经济大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2016年国内有29631家高技术企业,较2005年(17527家)增长约69%;
2016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人数1354万人,较2005年(663万人)增长约104%;
2016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9969亿元,较2005年(33916亿元)增加约313%;
2016年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为8986
亿元,较2005年(1423亿元)增加约531%。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快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点,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内涵,成为当前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完善高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普惠性政策扶持,激励市场主体高技术企业增加研发投入。2015年11月,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经济举措,希望通过提高经济供给体系效率和质量来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驱动国内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2016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金融供给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要落实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的措施,支持创投企业并加强对高技术产业方向的投资,拓展高技术企业融资途径,结合高技术企业特点并顺应其需求建立相关保税仓库等。
当前,虽然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速度较快,但其中不乏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动态能力欠缺、积累不足等诸多问题。就发展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而言,较突出的问题是金融供给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低,金融供给没有实现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金融支持开放性思维不够,金融供给不注重高技术产业运行规律,过程偏于静态和机械。金融供给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筹资的主要来源,必然影响高技术产业各种资源的选择和配置,从而影响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绩效,故当下金融供给侧的供给效率等问题成为阻碍高技术产业发展前进中的桎梏。
本书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的动态发展和耦合关系等,探究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对策。主要思路是借鉴供给学派供给理论、金融发展和产业发展理论、系统耦合理论等,围绕高技术产业的特征,首先通过信息熵对金融供给侧系统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系统指标赋权并进行计量检验,证明两系统存在长期均衡的因果关系。随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两系统动态演化规律、演化发展过程中的耦合动力和耦合机制,同时进一步构建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耦合协调模型,精确定量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以理论分析和模型研究为支撑,深入探讨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对策,从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本研究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体系涉及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文章引入了系统、协同、耦合、熵等物理学概念以及管理学中高技术产业管理、供给侧改革等相关内容。运用物理学和经济学开展定量研究,运用管理学着力于定性研究,合力探讨金融供给与高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情况,最终提出金融供给侧改革对策。 (2)
研究对象范围限定为高技术产业,研究结论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首先,在创新经济深度推进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区别以往不分行业展开普遍性分析,本研究针对高技术产业收集数据,展开分析,指向性更强,对提升高技术产业整体运行绩效更具指导作用。
其次研究聚焦金融供给侧。目前学术界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多是从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治理等因素展开分析,或者从微观高技术企业相关数据展开分析,缺乏对高技术产业所处的外部金融市场环境方面的考虑,而金融供给侧的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影响巨大,其直接关系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和选择。故本次研究聚焦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侧改革大环境因素,同时改善了以往研究中直接运用相关金融市场环境指数的研究方法,采用熵值赋权对金融供给侧发展状况展开量化分析,为助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侧改革研究做出新贡献。 (3)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熵值法赋权的耦合模型。本研究对于系统参量采用信息熵进行赋权,以增强数据处理的科学性。研究紧紧围绕研究对象的特点,识别关键要素,构建了高技术产业与金融供给侧两系统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作为后续相关模型构建、变量测量的基础。同时研究提出了高技术产业系统与金融供给侧系统耦合度测量模型,对两系统发展状况、耦合关联度、耦合协调度等多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研究。 (4)
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两系统优质耦合发展的障碍,并给出了相关战略对策。通过对近二十年高技术产业和金融供给侧两系统发展的总体情况的综合评估,研究从金融资源需求端(高技术产业)和金融资源供给侧两个角度提出优化对策,系统化地提高两者耦合协调度,使得研究更加立体、丰满,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义6 1.2理论回顾与概念辨析8 1.2.1理论基础8 1.2.2高技术相关概念界定14 1.2.3金融供给侧改革内涵与产生背景20 1.3应用研究综述21 1.3.1金融供给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作用研究21 1.3.2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金融供给侧的促进作用研究24 1.3.3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供给侧双向联系研究25 1.3.4供给侧改革实践综述26 1.3.5耦合协调实践研究综述27 1.4文献述评与研究探索方向28 1.5研究内容及框架30 1.5.1研究内容30 1.5.2研究框架31 1.6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4 1.6.1研究方法34 1.6.2研究技术路线35 1.7主要创新点36
第二章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供给侧互动作用机理分析40 2.1金融供给侧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机理40 2.2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供给侧深化发展与变革机制46 2.2.1高技术产业是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承载主体46 2.2.2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对金融供给侧的传导扩散机制47 2.3高技术产业系统与金融供给侧系统互动作用路径50 2.3.1高技术产业系统50 2.3.2金融供给侧系统51 2.3.3高技术产业系统与金融供给侧系统互动作用路径分析53 本章小结55 第三章高技术产业系统与金融供给侧系统互动作用检验57 3.1高技术产业系统与金融供给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57 3.1.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58 3.1.2高技术产业系统与金融供给侧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59 3.2熵值法判断评价指标权重64 3.2.1熵值赋权基本原理64 3.2.2熵权法的评价步骤65 3.2.3高技术产业系统与金融供给侧系统评价指标赋权66 3.3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供给侧关系计量分析67 3.3.1计量检验研究思路67 3.3.2提出假设68 3.3.3单位根检验69 3.3.4协整分析70 3.3.5Granger因果检验72 本章小结73 第四章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供给侧动态耦合机制研究75 4.1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供给侧两系统动态发展演化研究75 4.1.1金融供给侧系统动态演化过程分析76 4.1.2高技术产业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分析80 4.2高技术产业系统与金融供给侧系统耦合机制研究88 4.2.1金融供给侧系统与高技术产业系统耦合的基本含义及内涵89 4.2.2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耦合动力系统92 4.2.3金融供给侧系统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系统耦合机制95 4.2.4金融供给侧系统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系统耦合规律98 本章小结105 第五章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供给侧耦合实证评价107 5.1系统动态耦合协调模型107 5.1.1模型构建理论概述107 5.1.2具体模型构建108 5.2中国金融供给侧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耦合程度实证分析113 5.2.1两系统发展状况指数实证分析113 5.2.2两系统耦合关联度实证分析119 5.2.3两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123 本章小结127 第六章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优质耦合障碍分析及 相关对策建议130 6.1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优质耦合存在的主要障碍130 6.1.1针对高技术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不足130 6.1.2针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配套服务业发展步伐严重滞后131 6.1.3针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特征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132 6.2金融供给侧改革建议133 6.2.1政府层面134 6.2.2市场层面139 6.2.3金融机构层面147 6.3金融需求端建议156 6.3.1优化金融供给资源配置机制157 6.3.2完善产业融资方式159 本章小结162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164 7.1研究结论164 7.2研究展望166 参考文献168 附录A中国1996—2015年金融供给侧系统指标数据187 附录B中国1996—2015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标数据189 研究图表目录 图11研究框架 图12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21高技术产业系统结构 图22金融供给侧系统结构 图23高技术产业与金融供给侧互动作用模式 图31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图 图32残差提取 表31高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 表32金融供给侧评价指标 表33金融供给侧评价指标赋权 表34高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赋权 表35两系统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36金融供给侧系统与高技术产业系统协整检验结果 表37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发展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图41金融供给侧系统演化图 图42系统耦合机制 图43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同阶段金融供给主体 图44金融供给侧系统与高技术产业系统耦合关系 图51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指数 图52金融供给侧系统与高技术产业系统发展拟合曲线 图53系统耦合协调度等动态演化曲线 表51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表52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指数 表53金融供给侧与高技术产业系统发展度 表54系统耦合关联度 表55系统耦合协调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