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 绪论1 1.1研究缘起与意义1 1.1.1中国古代城镇区域性研究的必要性1 1.1.2江淮东部地区城镇发展历史研究的紧迫性2 1.1.3中国区域城镇历史研究方法的探索性2 1.2研究的时空范围及对象3 1.2.1研究时间范围界定3 1.2.2研究空间范围界定3 1.2.3研究对象6 1.3相关研究现状综述7 1.3.1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研究7 1.3.2中国区域城市历史研究的现状9 1.3.3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的研究状况11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3 1.4.1研究方法13 1.4.2技术路线16 2先秦江淮东部地域文化形成与早期城市起源18 2.1早期江淮地域文化演进与城邑起源18 2.1.1江苏境内先秦地域文化的演进18 2.1.2石器时期江淮聚落分布与文化演进20 2.1.3商周时期江淮聚落、城邑的空间分布与文化演进23 2.2江淮早期聚落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机制25 2.2.1自然地貌决定聚落西密东疏的分布格局25 2.2.2岸线砂堤形成与江淮聚落的分布26 2.2.3江淮东部经济的初步发展28 2.3早期江淮聚落与城市的空间形态29 2.3.1水对江淮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9 2.3.2江淮先秦城邑与水乡文明的初步形成32 2.4本章小结34 3秦汉江淮东部初步发展与城镇体系初步形成35 3.1秦汉时期江淮东部行政区划及建置沿革35 3.2秦汉江淮东部遗址与早期城市的空间分布38 3.2.1遗址的空间分布38 3.2.2城市的空间分布与密度变化38 3.3秦汉时期江淮东部聚落及城镇的形成机制40 3.3.1自然地理变迁40 3.3.2道路交通发达促进运西地区的发展44 3.3.3经济产业发展逐渐丰富47 3.3.4移民对江淮人口、城镇、意识文化的影响50 3.4本章小结55 4隋唐宋江淮东部快速发展与城镇体系基本形成56 4.1隋唐宋江淮东部行政区划及建置沿革56 4.2隋唐宋江淮东部城镇的分布、密度及发展情况58 4.2.1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密度58 4.2.2具有经济意义的城镇网络初步形成60 4.2.3江淮东部“运河城镇带”形成60 4.2.4宋金江淮防御工事与军事城堡建设61 4.3隋唐宋江淮东部城镇的形成机制64 4.3.1黄河夺淮之前自然地理环境对城镇体系的影响64 4.3.2运河水系开凿与陆路交通兴建、邮驿城镇建设70 4.3.3江淮东部经济圈的形成71 4.3.4隋唐宋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76 4.3.5重道尚武对区域意识文化的影响79 4.4本章小结81 5明清江淮东部发展鼎盛期与城镇体系完善期83 5.1行政区划及建置沿革83 5.2明清江淮东部城镇的分布、密度及职能86 5.2.1明清县下级的行政机构组织86 5.2.2明清江淮东部城镇分布密度及空间格局89 5.2.3明清江淮东部市镇职能类型及特点92 5.3明清江淮东部城镇的形成机制108 5.3.1黄河夺淮之后自然地理环境对城镇体系的影响108 5.3.2古代道路发展鼎盛与近代公路兴起对城镇的影响118 5.3.3明清人口迁徙、分布对城镇发展的影响121 5.3.4经济128 5.3.5科举人才的分布与城市文化的发展131 5.4本章小结133 6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的空间网络构建134 6.1基于分层思想的区域城镇历史要素的分类134 6.1.1基本概念解析134 6.1.2基于分层思想的区域城镇历史要素概念解析135 6.1.3区域城镇发展历史要素的划分137 6.2江淮东部地区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变迁研究138 6.2.1区域行政格局的完善138 6.2.2城镇空间的体系142 6.2.3自然地理的变迁144 6.2.4道路交通要素变迁146 6.2.5人口要素变迁147 6.2.6经济要素空间分布150 6.2.7文化要素的变迁150 6.3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的空间网络建构152 6.3.1历史要素空间网络建构的目的152 6.3.2历史要素空间网络建构的内容152 6.3.3江淮东部城镇历史空间网络建构152 6.4江淮东部城镇形成特点和空间结构154 6.4.1江淮东部城镇形成特点154 6.4.2江淮东部城镇的空间结构156 6.5本章小结157 7因漕运而兴的沿淮扬运河城镇体系158 7.1淮扬运河沿岸城镇发展现状及问题158 7.2江淮运河发展与沿岸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159 7.2.1运河的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变迁159 7.2.2沿运城镇形成及变迁的原因163 7.2.3沿运城镇形态空间特点166 7.3运河城市的漕运空间研究——以淮安为例179 7.3.1江淮运河对淮安所产生的历史价值179 7.3.2水系变迁与两淮城镇群的形成与发展183 7.3.3明清淮安老城漕运空间研究192 7.3.4清江浦漕运空间的变迁203 7.4对比研究——临江运河水系变迁与扬州城镇历史空间演变207 7.4.1运道变迁与扬州城镇体系形成207 7.4.2运道变迁对扬州老城空间的影响212 7.4.3两淮城镇与临运城镇的对比研究214 7.5基于历史视角的沿运城镇未来发展的策略探索215 7.6本章小结215 8因水文地貌变迁而兴的里下河城镇体系216 8.1里下河地区城镇发展的现状216 8.1.1城镇经济发展现状216 8.1.2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6 8.2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变迁219 8.2.1黄河夺淮之前——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初步形成219 8.2.2黄河夺淮之后——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快速发展219 8.2.3黄河北迁之后——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的衰落222 8.2.4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建设——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再发展223 8.3里下河水乡聚落群空间形态特征224 8.3.1里下河地区聚落群形态特征224 8.3.2江淮东部其他地区聚落群形态特征226 8.3.3聚落群空间分布与城镇产业结构现状227 8.4里下河水乡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229 8.4.1人工水系开凿与城市空间形态变迁——以泰州老城为例229 8.4.2水文地貌的演变与城镇的发展——以兴化为例235 8.4.3水系对古镇的空间形态影响——以溱潼为例239 8.5基于历史规律的里下河城镇未来规划探索研究240 8.6本章小结242 9因盐业而兴的沿海城镇体系243 9.1淮盐的地位及江淮沿海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43 9.1.1淮盐的地位及价值243 9.1.2两淮盐业城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243 9.2两淮盐场发展与滨海城镇体系变迁244 9.2.1秦汉时期——“煮海为盐”聚居点的出现244 9.2.2隋唐时期——沿海城镇体系的萌芽阶段245 9.2.3宋元时期——淮盐经济发展高峰与沿海城镇体系的形成247 9.2.4明清时期——沿海城镇体系的成熟阶段249 9.3清末民初——废灶兴垦与江苏沿海近现代城镇规划建设251 9.3.1废灶兴垦与沿海盐垦公司的建立251 9.3.2沿海近现代城镇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区域规划254 9.4江淮沿海城镇空间变迁特征271 9.4.1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变迁271 9.4.2城镇防御体系的建设272 9.4.3沿海人工水乡城镇的逐步形成275 9.4.4盐场内部空间的分布特点281 9.5淮盐城镇空间变迁——以草堰—大丰为例282 9.5.1盐场的历史沿革282 9.5.2古盐业集散地——草堰镇的空间形态变迁282 9.5.3大丰公司规划特点及城镇的形成283 9.5.4小结284 9.6基于历史研究的淮盐文化线路的构建初步探索286 9.6.1淮盐文化线路属性286 9.6.2淮盐文化线路的初步建构287 9.6.3淮盐文化线路三个层面及保护措施288 9.7本章小结289 10结论与展望291 10.1基本结论291 10.2主要创新点293 10.3后续研究293 参考文献295 图索引301 表索引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