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提要
当今农村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期。本世纪初我国农村常住人口首次少于城市人口,造成农业人口结构、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土地及空间形态等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一是在年龄和知识层次上的人口失衡使得农村造血功能很弱;二是农村从业人员的减少和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隐性农业革命使得农业改变了传统的过密式发展,而适合中国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三是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不但没有减少村庄的建设量,反而使农村住宅呈爆发式增长,一方面使原有的乡村传统空间形态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人去楼空使农村空心化更加严重。
农村问题从来就不是农村本身的问题,其问题的解决出路最终必然不仅在于农村,也不在于城镇,而同时在于两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农村的规划和建筑问题也不可能仅就规划和建筑本身去解决,需要在历史文化与现实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与物质空间之间等更大的视野范围内需求问题症结所在和解决途径。这正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书适用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以及环境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2.目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课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2 1.2.1课题的提出2 1.2.2相关文献综述3 1.2.3乡村建设综述10 1.3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18 1.3.1研究对象:“城镇化转型中的乡村振兴”18 1.3.2相关概念界定19 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0 1.5研究内容21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发展历程24 2.11949—1952年战后农村经济恢复期24 2.21953—1978年农村经济停滞期24 2.31979—1988年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期29 2.41989—1997年乡镇企业遭受重创,农村公共服务缺失,农村经济衰退32 2.51998—2002年乡村矛盾激化36 2.62003—2012年三农问题受到关注,支农投入与矛盾激化相伴相生38 2.6.1三农问题受到关注,国家开始对农村进行减负支农38 2.6.2同期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对农村土地更大的攫取39 2.6.3农村空心化与农房增建并存42 2.72013年至今,乡村建设转型发展时期43 3城市化快速发展下的农村困境分析46 3.1高密度农业人口基数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背景46 3.2农村人口结构出现失衡48 3.2.1在人口年龄结构上,农村从业人口趋向老弱妇的失衡状态48 3.2.2农村人口在知识层次上出现人才只出不进的失衡状态50 3.3规模化大资本农业与小农家庭农业运行错位51 3.3.1历史上的小农经济过密化发展51 3.3.2集体经济并没有解决过密化,存在大量的未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人口53 3.3.3乡镇企业的勃兴开启了我国农业历史上的首次去过密化54 3.3.4饮食结构的变化带来农业结构的转变,释放出更多劳动力54 3.3.5小农家庭农业仍然是我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55 3.4乡村社会组织结构失衡58 3.4.1我国历史上的二元化乡村治理58 3.4.2新中国成立后高度统一的农村集体组织59 3.4.3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生产组织基本瓦解60 3.4.4行政开支缩减使村级行政组织脱离村民61 3.4.5缺乏基层组织的乡村很难有效承接政府资源62 3.5乡村空间失序、建筑形态失调64 3.5.1农村人口减少伴随农村宅基地不减反增64 3.5.2农村空心化66 3.5.3村庄空间失序67 3.6乡村环境污染严重,耕地严重退化74 3.6.1耕地污染形势严峻74 3.6.2国家推行工业化农业导致化肥、农药的泛滥75 3.6.3工业废水也对耕地造成污染76 3.6.4土壤有机质再认识78 4城市扩张下的农村土地整治和乡村建设81 4.1农村土地政策81 4.1.1“占补平衡”土地政策82 4.1.2“增减挂钩”土地政策83 4.2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发展历程92 4.2.1以土地整治为目标的“迁村并点”运动93 4.2.2以美化环境为主的村庄整治运动94 4.2.3“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空屋”计划96 5城镇化困境下的转型发展101 5.1中国城市化带动力已明显不足101 5.1.1资源集聚型城市化使大城市承载力达到极限101 5.1.2中国经济下行阻碍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劳动力102 5.2农民工流动新趋势103 5.2.1本地农民工是新增主体103 5.2.2中年以上农民工是新增主体103 5.2.3新生代农民工成打工主体105 5.2.4打工本地化趋势和城市化趋缓态势105 5.3新型城镇化成为转型发展方向107 5.3.1重提“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107 5.3.2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和内涵109 5.3.3就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110 6乡村振兴及其路径分析113 6.1乡村价值再认识113 6.1.1乡村保障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114 6.1.2乡村有助于缓和自然灾害风险117 6.1.3乡村农业保障着人类健康的食品系统118 6.1.4乡村保留着人类发展的根脉和丰富的文化119 6.1.5乡村有助于减少城市的贫困人口121 6.2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121 6.2.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121 6.2.2路径一:从城乡割据到城乡融合的发展框架122 6.2.3路径二:乡村治理从权力型转向现代化,激发乡村内生动力125 6.2.4路径三:乡村建设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建,实现乡村的多元化发展130 6.2.5路径四:乡村农业从单纯追求农产量增加到追求农业的多功能发展131 6.3多功能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石132 6.3.1我国对多功能农业的认识133 6.3.2农业的多样化137 6.3.3美国单品种工业化农业反思138 7乡村振兴的必要工具——乡村设计探索141 7.1乡村设计:一种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142 7.2乡村群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143 7.3乡村设计策略146 7.3.1基于系统思维的整合设计146 7.3.2基于研究证据的应用设计148 7.3.3基于社区参与的问题解决过程151 7.3.4基于乡村特征的设计154 7.4乡村设计实例168 7.4.1武夷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创新168 7.4.2临安白沙村农林多功能发展,实现乡村复兴172 7.4.3食物森林:美国多样化农林生态系统实践175 8乡村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乡村186 8.1总结186 8.1.1以国民经济重大政策为主要脉络,回顾梳理我国乡村的发展历程186 8.1.2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187 8.1.3结论与建议188 8.2乡村未来发展趋势预测192 8.2.1技术变革,为乡村产业注入驱动力,也为分散式居住创造了条件192 8.2.2反城市化和退休人群将改变部分乡村社会结构193 8.3建立可持续的乡村发展194 8.3.1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195 8.3.2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政策197 9乡村调研案例:厚岸古村199 9.1历史沿革199 9.2村内空间景观与建筑200 9.3村庄水系207 9.4村庄民风208 9.5村庄产业208 9.6村庄自组织209 参考文献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