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提要 本书从江苏省古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功能展开探讨,揭示古建筑在当下生存方面所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根据客观情况,着重分析如何通过数字虚拟技术针对古建筑的修缮、复原、开发等各个层面积极发挥优势作用。通过数字虚拟技术中的三维扫描、几何建模、仿真渲染、三维打印、虚拟现实等多类新兴技术的介入,围绕江苏各地一些较为知名的古建筑场景系统性地展开深入研究,探索古建筑场景在数据采集、造型塑造、质感表现、实物成型及沉浸交互等各个方面的关键应用方法。倡导建立一套高效、科学且适用于当代古建筑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应用方法论及学术理论框架,为古建筑的数字化保存、数字化监管、数字化展示及数字化体验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与理论支撑,从而有效促进江苏省古建筑保护事业能够以顺应时代的方式长足发展。 2.目录 1江苏古建筑的现状1 1.1古建筑的发展历程1 1.2古建筑的分类7 1.2.1宫殿7 1.2.2府邸8 1.2.3民居10 1.2.4城池11 1.2.5陵墓12 1.2.6宗教建筑13 1.2.7文教建筑16 1.3古建筑的生存分析17 1.3.1现有保护措施17 1.3.2存在的问题19 2数字虚拟技术对江苏古建筑保护的优势21 2.1数字虚拟技术对古建筑保护的作用21 2.1.1关于复原21 2.1.2关于体验22 2.1.3关于监管24 2.2数字虚拟技术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25 2.2.1优化探索过程25 2.2.2解决开发矛盾25 2.2.3重构文化氛围26 2.2.4启迪现代建筑26 2.3数字虚拟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基本流程28 3三维扫描的关键应用方法30 3.1工作机制分析30 3.1.1系统构成30 3.1.2点云获取31 3.1.3点云拼接32 3.1.4误差形成33 3.2工作流程设计34 3.3工作方法研究34 3.3.1配套准备35 3.3.2站点布置36 3.3.3扫描设置37 3.3.4配准处理38 3.3.5快速成型39 3.3.6格式输出42 4几何建模的关键应用方法43 4.1工作机制分析43 4.1.1复合对象建模44 4.1.2多边形建模46 4.1.3曲面建模47 4.1.4面片建模48 4.1.5模型的关联性49 4.1.6几何分割50 4.2工作流程设计50 4.3工作方法研究51 4.3.1布局分析52 4.3.2主体的创建52 4.3.3顶部的创建56 4.3.4模型细化59 4.3.5模型优化62 4.3.6模型优化前后对比66 5仿真渲染的关键应用方法68 5.1工作机制分析68 5.1.1光线跟踪69 5.1.2光子传播路径70 5.1.3光子映射71 5.1.4采样细分72 5.2工作流程设计74 5.2.1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74 5.2.2工作流程的确立75 5.3工作方法研究76 5.3.1材质贴图76 5.3.2灯光布置77 5.3.3引擎测试80 5.3.4材质属性82 5.3.5灯光细化84 5.3.6实施渲染85 6三维打印的关键应用方法87 6.1工作机制分析87 6.1.1系统构成88 6.1.2打印精度89 6.1.3打印吻合度91 6.1.4表面处理93 6.1.5材料强度93 6.2工作流程设计95 6.3工作方法研究96 6.3.1蒙皮的优化96 6.3.2构件的优化99 6.3.3拆分处理100 6.3.4检测调试104 6.3.5后期加工105 6.3.6实验统计106 7虚拟现实的关键应用方法108 7.1工作机制分析108 7.1.1材质系统109 7.1.2光照系统111 7.1.3蓝图系统114 7.1.4物理碰撞系统115 7.2工作流程设计115 7.3工作方法研究117 7.3.1场景核查117 7.3.2贴图烘焙119 7.3.3综合设置120 7.3.4蓝图构建122 7.3.5物理碰撞的实现125 7.3.6场景输出126 8总结与展望127 8.1对现有方法的总结127 8.1.1数据采集方面127 8.1.2造型塑造方面128 8.1.3质感表现方面128 8.1.4实物成型方面129 8.1.5沉浸交互方面129 8.2对未来发展的期望130 8.2.1网络化模式131 8.2.2实时化模式131 8.2.3全息化模式132 8.2.4智能化模式132 参考文献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