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者简介
张天星,女,河北承德人。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博士,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家具造物与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大漆家具修复。研究内容涉及理论、实践与科学实验三部分:在理论方面,提出中国古代艺术家具、中国近现代艺术家具与中国当代艺术家具造物理论体系与古代造物对当代设计的启示;在实践方面,参与古代传世大漆表面损伤装饰的修复工作;在科学实验方面,通过对比测试,挖掘中国艺术家具在结构、用料与艺术方面的独特性。
2 图书目录
前言
1 中国艺术家具的简述 1.1 “中国艺术家具”一词的产生与发展 1.2 中国艺术家具的定义△1.2.1 “中国的家具”与“在中国的家具”/1.2.2 工艺设计与工业设计/1.2.3工艺设计运动与他国手工艺运动/1.2.4 工艺美学与技术美学/1.2.5 匠人与匠人精神/1.2.6 中国艺术家具之界定 1.3 特征△1.3.1 功能性/1.3.2 适用性/1.3.3 艺术性/1.3.4 经济性 1.4 结语
2 中国艺术家具的分类 2.1 从时间与空间上△2.1.1 古代艺术家具/2.1.2 近代艺术家具/2.1.3 当代艺术家具 2.2 从使用功能上△2.2.1 坐具/2.2.2 承具/2.2.3 卧具/2.2.4 庋具/2.2.5 架具/2.2.6 屏具 2.3 从材料上△2.3.1 青铜/2.3.2 陶石/2.3.3 木材/2.3.4 竹藤/2.3.5 混合类 2.4 从结构上△2.4.1 箱体/2.4.2 框架/2.4.3 其他形制 2.5 从其他方面△2.5.1 使用对象/2.5.2 组合方式 2.6 结语
3 中国艺术家具的风格与流派 3.1 中国艺术家具的风格研究△3.1.1 风格与时代性/3.1.2 中国古代艺术家具的风格研究/3.1.3 中国近代艺术家具的风格研究/3.1.4 中国当代艺术家具的风格研究 3.2 中国艺术家具之流派研究△3.2.1 “式”与“作”之间的辩证关系/3.2.2 影响中国艺术家具之流派形成的因素/3.2.3 中国艺术家具之流派的分类依据 3.3 结语
4 中国艺术家具的工艺 4.1 中国艺术家具的“工艺观”△4.1.1 中国之工艺美学的简介/4.1.2 中国艺术家具“工艺观”的现状/4.1.3 中国艺术家具“工艺观”的提 4.2 结构工艺——内部工艺△4.2.1 木之榫卯/4.2.2 漆器之“棬榡”/4.2.3 其他材料的结构技法 4.3 装饰工艺——外部工艺△4.3.1 外部装饰/4.3.2 装饰技法 4.4 结语
5 中国艺术家具的设计研究 5.1 中国艺术家具的审美原则△5.1.1 理性与感性的结合/5.1.2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5.1.3 有意味的形式/5.1.4 小结 5.2 中国艺术家具的创新设计研究△5.2.1 设计方法论/5.2.2 设计思路/5.2.3 设计原则/5.2.4 设计方法 5.3 结语
6 中国艺术家具内含的启示性内容 6.1 设计的实践活动方式与创造性△6.1.1 中国艺术家具中的创造性研究/6.1.2 手工艺中创造性因素的研究 6.2 创造性与文化角色△6.2.1 文化角色的类型/6.2.2 中国艺术家具中文化的角色研究 6.3 设计的生命周期性△6.3.1 工的生命周期/6.3.2 美的生命周期 6.4 审美角度△6.4.1 哲学角度/6.4.2 工艺角度 6.5 设计的思想体系△6.5.1 审美观/6.5.2 设计方法论/6.5.3 设计目的/6.5.4 设计方法 6.6 小结
附录
3 相关文摘 前言
时间的脚步无人能够阻挡,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亦无人可以逃避,中国传统家具作为碰撞中的实体,必然是矛盾产生与分歧产生的载体,有人坚守着传统理念,制作着传统家具;有人背离了初心,站到了工业设计的阵营。时间是一切变化的见证者,历经无数的春秋,中国家具已然进入混乱阶段,呈现出一幅诸侯争霸与列国割据之势,有人想以“高仿”占据高地,有人借“改良”树立新标,还有人力争“创新”以夺人眼球,混乱是反思的开始,是抛弃传统另起炉灶,还是在“继”与“承”中发扬光大?若抛弃传统,就等于重新开始,需要以“技术”来跟上工业化发展的脚步,但我国并不是工业革命的发起者。若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与时俱进,还可再续“核心文化”的影响作用,显然第二种假设更为可行。
回首曩日,“东风西渐”,中国文化与艺术傲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家具隶属于其承载者,自然会分享这昔日的辉煌与成就。瞩目今日,“西风东渐”,我国的家具文化已大不如从前,也许是因为西方现代家具设计理论的介入,也许是因为“工艺美术”被调整为“艺术设计”,总之,中国的现代家具设计难以与古时相提并论,秉着重塑“核心文化”的初衷,笔者对中国艺术家具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中国艺术家具既包括传统的中国艺术家具,也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家具。笔者对其进行研究,目的如下:第一,引起人们对实践活动方式的关注。实践活动方式包括“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与“创造型”实践活动方式,实践活动方式与工具紧密相连。“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包括手工劳动与机械生产,两者所涉及的工具具有标准性的特征。“创造型”实践活动方式意指手工艺,与之相关的工具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标准性的工具是量化的保证,灵活性的工具则是实现本质性创新的关键。第二,提出设计文化的两重性,即“引导型”的设计文化与“普及型”的设计文化。“引导型”的设计文化是“创造型”实践活动方式的产物,“普及型”的设计文化是“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的结果。第三,找寻合适的文化传承方式。“引导型”文化适合以“找寻思想”为途径实现文化的“引导性传承”,“普及型”文化适合以“找寻规律”为方式实现文化的“普及性传承”。第四,关注设计生命周期的重要性。在家具设计的生命周期中,离不开“创造型”实践活动方式与“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的共同作用,前者可缓解家具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因规律的定型所致),后者则可借助追风的形式实现新特色的普及。第五,构建“中国的家具”(非“在中国的家具”)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树立特色的关键,在对中国艺术家具进行研究时,审美观、设计方法论与设计方法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审美观方面,立足“工艺”角度,提出中国艺术家具的审美观,而非立足哲学角度。在设计方法论方面,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具而言,笔者提出的“知行学”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具的设计方法论,与“事理学”具有本质之别。在设计方法方面,笔者提出加减乘除法、有根·多元法以及多材·跨界法三种设计方法,三者均与设计目的相辅相成。
设计是一种在借鉴中创新的行为模式,中国传统家具作为其中之一,其必会成为设计“再利用”的对象,但在此过程中,“固化”现象尤为明显,即“手工固化”与“理念固化”,之于前者表现在传统家具行业,众多匠师借助经验(非手工艺)继续着手工劳动;之于后者表现在现代家具设计行业与高校的家具专业,两者均立足“技术美学”实现传统的与时俱进。现状是原因的外在呈现,笔者将原因总结为如下四点:第一,认知的片面性,其表现在于将明清家具等同于中国传统家具;第二,手工劳动与手工艺的混淆,其表现在于缺失对匠人层面(工匠、艺匠与哲匠)的差异化意识;第三,误解文化传承的本质,其表现在于形式的固守;第四,缺失造物理念的体系性解读。
中国艺术家具作为“中国的家具”(非“在中国的家具”),其借助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实现了文化的传承。通过本书的研究,望对目前的当代中式家具设计有所助益:第一,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家具与中国近现代艺术家具的解读,为当代中式家具设计提供反思的内容,诸如对实践活动方式的反思、对文化角色的反思、对文化传承本质的反思。第二,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具设计的研究,为当代中式家具设计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审美观的明晰与否,解决了当代中式家具设计立足点合理与否的问题。设计方法论的探究,打破了仅借助“规律”进行设计的固化模式。设计方法的提出,纠正了当代中式家具设计方法脱离设计目的的错误行为。 一部著作的形成是多方协作互助的结晶,感谢传统家具行业前辈的知无不言;感谢院校师长们的宝贵建议;感谢广东省新中式家具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承文化基地(广式家具)的支持;感谢2019年度五邑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招标项目(JX2019075)、广东省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项目(中式家具设计)、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环境设计)、广东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项目(侨乡特色文化设计)等的赞助与支持。
张天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