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序 这部集子所收文章虽然篇幅不长,甚而有些零碎,但大都用心写就,反映出本人在一个时期对艺术、对教育的粗浅看法,故曰《谈艺论教》。本文集的文章多数是公开发表过的,也有少数是平时对艺术和教育的看法,未曾发表,这次一并收录进来。 我的学术生涯始自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基本经历了国家自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过程,截至今年也有三十年了。在此期间,我对艺术的思考,尤其是进入东南大学工作之后因管理一个学院而对教育尤其是对艺术教育的思考,一方面通过一些常规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短小的评论、序言、会议或专题演讲表达出来。这部集子所收录的文章,正是来自后者,内容涉及建筑、戏剧、书画、陶艺、文学、教育等问题。 一个学者的成长,总是面对他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他能回答的问题而进行的。他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是社会需要他思考的,有的是他自己要思考的。前者是被动的,但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所应担负的义务;后者是主动的,多来自他的兴趣。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当是学者所常做的事情。我在学术道路上,也是按照学者经常做的事情来做的。 三十多年来,国家发生了巨变,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回想起来,每每令人慨叹。 我所经历的国家之变,具体体现在由一个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变成一个重视经济建设的社会,又由一个重视经济建设的社会,逐步过渡为一个把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地位的社会。在此过程中,我看到了从前没有看到甚至没有想到的景象。这些景象都是在国家求新求变、发愤图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虽然复杂曲折,结果却也很好,直接的表现就是国家富强了、百姓富裕了。尤其是随着国家的渐富渐强,国家的地位提高了,国人的自信心提升了。诚愿国家变得越来越好! 最令人感慨的是随着国家的变化,我的生活也与中国绝大多数百姓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人,变成一个五十几岁的中年人,从故乡三晋大地到京华求学再到江南都市,自己的自然状况和生存环境都与三十年前有了显著的区别。沿路走来,让我失却了一个农村孩子的天真与顽皮、农村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经验了城市的时尚与喧嚣、世事的纷扰与艰辛。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所见所闻,至今仍历历在目。 一个地位卑微的百姓,其生活的变化,总是与所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正所谓环境造就人。自己从负笈求学的学子成长为一个所谓的学者,也正是在国家营造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自己所不能改变的是这个环境,而所能改变的是自己的选择。在往昔的中国社会,农村和城市是有较大级差的,农民处在社会的底层,视野不够开阔、观念较为陈旧、生活缺乏保障;而城市则与之相反。所以,百余年来,农村的人不断涌向城市,城市的人触犯了规矩,则被“下放”到农村。所以,自己选择了大多数农村孩子所选择的道路。 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安静的晚上可以躺在院子里数星星的农耕环境走向一个繁华的都市,从不知用什么养活自己到用知识养活自己,从学习宽泛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到专注于思考艺术与艺术教育问题,其间的林林总总,都常常成为自己思考的对象。 人们对于艺术的爱好大概出于天然,当我儿时不知疲倦地用一把简陋的二胡拉出无数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时,我曾忘记了饥饿与寒冷;当在田间地头为辛苦劳作的乡人们慰问演出时,我忘记了烦恼;当看着小人书,临摹李玉和、郭建光、吴清华等英雄形象时,我也仿佛变成了英雄。这些朴素而幼稚的艺术启蒙让我拐了几道弯,终又进入了艺术领域。 艺术是一种与人性紧密链接的文化形式。在人的一生中,人们可能因生活所迫,远离了艺术;也可能因工作忙碌,忽视了艺术。但人的天性是与艺术相通的。一旦有了余力、有了机会接触艺术,心情总是快乐的。我为自己能有机会享用艺术、思考艺术而庆幸。 三十余年来,艺术也随着国家和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西方主导的艺术观念进入中国境内时所引发的艺术领域的种种变化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艺术领域在国家变化过程中的伤痕主题、怀旧主题、反思主题以及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各类先锋主题都在近三十余年来上演过。但最终让国人感到踏实的还是自己的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从衰落到被人重新认识,再到焕发新的生机,与国家的日渐兴旺都有较大关联。国家不兴旺,也可能新的艺术形式或某种思潮的艺术会局部兴旺,但传统的艺术就很难兴旺。我之所以关注戏曲、关注传统的书画与工艺,主要是因为我在农村的生长经历让我常常缅怀这些一度衰落的艺术。在西化色彩较为浓厚的日子里,我也曾燥热过,但我无法把这些外在于我的文化血脉的艺术与我的精神世界直接链接起来,成为我生活的动力。如今,传统艺术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我看来,应当是一件好事。 对于艺术教育的思考,也与国家艺术教育的变化有关联。艺术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本属一个小的领域,如今艺术教育也被普遍重视起来了。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也走了一条从小众化的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普及教育的道路。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艺术教育的模式还略嫌陈旧,还没有从功利主义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具体说来,艺术教育还在单单瞄准从业目标。在我看来,艺术教育更多应是一种素养教育,学生有了良好的素养,一方面可以自觉锤炼技法,另一方面可以良好的素养进入社会,无论在哪个领域从业,都会让根植于心灵的艺术素养散发出积极能量。艺术教育的手段还嫌单一。在一个资讯日益发达、信息爆炸的社会,单纯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许多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学生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如果不关注资讯发达的社会环境,不关注日趋复杂的艺术现象,课堂教学就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单纯局限于艺术领域来思考艺术也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艺术。如果对与艺术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知识得不到及时补充,也会让学生的艺术技法和素养与社会脱节。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当我看到我的同事们为稻粱谋而为一个生硬的评价标准而努力时,我曾多次努力改变这种标准,但面对这样一个惯性式的标准,我很无能为力。对于一个高等院校而言,一方面是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而涉及人才培养,需要多种元素的综合渗透,仅仅依靠学术研究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学术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如果单纯以此为标准,就难免会造就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教师,这类教师除了应付学术研究,出几部平庸的科研成果混个职称或名号外,很难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而最可怕的是这类教师会用自己唯利是图的性格带坏学生、带坏社会风气。这种贻害无穷的做法在我们的高校仍然持续着。很难设想,这种持续状态会给我们的未来社会带来什么! 因工作繁忙,我的许多思考并不成熟,不少思考是一些零碎感受,但也有一个基本的脉络。这个脉络就是我以自己的经验与视角冷静地看待社会变迁过程中艺术与教育的起落沉浮。 学无止境,由于行政事务的耽搁,自己少读了不少书,有时候会感到知识量严重不足。这是一种警示,一种提醒自己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写作的警示。一位知识分子,需要这种警示。 这个集子编完了,略有些许感慨,借此序言随便聊聊。愿朋友们喜爱这个集子,并对我的看法批评指正,也让这个集子成为我思考问题的新起点。 2016 年10月于梅庵 2.目录 001建筑评论 002我们在城市中飘荡,灵魂却无所凭依 005新南图的美与憾 009晋商大院启示录 014“和谐”是城市建筑文化的核心 019建筑的“旧”与“新” 023“中央公园”可以缓行 025艺术·建筑·人 029戏剧评论 030如椽大笔写悲欢——评眉户现代戏《帮工与主人》 034生存,还是毁灭?——21 世纪戏曲前瞻 036尘封古戏焕发青春——观江苏省昆剧院《小孙屠》有感 042孤独的湘昆——湘昆考察记略 047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之作——京剧《北风紧》观感 050文学精神的退却与戏剧的衰落 055诗化的歌仔戏——评歌仔戏《邵江海》 059一部波澜壮阔的悲剧力作——评《我那呼兰河》 065就新版抗战歌剧《秋子》致居其宏先生 068撼人心扉荡气回肠——看大型吕剧《回家》有感 073品画论艺 074廷仁小记 076《日照印象》作品展序 078青年画家王林春画展序 080品正色润形美——姚夏雨其人其陶 083享受创作的阵痛——郑云介其人其陶 086骨力藏于温润——程伟其人其字 聂危谷画作小识 093冷眼阅世平淡传情——程万里其人其画 096清秀平和生机盎然——蒋鹏其人其画 099因为独特所以可贵——陈国欢其人其画 102静观山水出精神——黄戈其人其画 106理论创作两兼擅——朱剑其人其画 109朴实而又华丽的创作格调——傅丽莉其人其画 112一位“画痴”的水彩情怀——尹文教授其人其画 115在宁静中体验生命的价值——王强绘画作品印象 118韵味·传统·时尚——杨振和其人其画 121异国渡来写山水——韩国画家金宝敬其人其画 124动静相宜清新空灵——陈林教授画作印象 127以文养字以字畅神——李树君教授其人其字 130含道暎物澄怀味像——顾平教授其人其画 133对于传统的坚守——赵权利其人其画 136画出自己的世界——张传斌教授其人其画 139以绘画探索戏曲的魅力——马忠贤其人其画 142敦厚朴实藏秀于拙——庞现军其人其字 145书评书序 146戏曲理论史上的重要一页——评《中国戏曲通论》 154戏班史是戏曲研究的重要一面——评《中国戏班史》 161《儒林外史》阅读三障 164重新感受《儒林外史》——评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 169理性思考新中国戏剧史——评傅谨《新中国戏剧史》 176《中国戏剧之发生》自序 182杂剧研究的新收获——评徐子方先生《明杂剧史》 187一位戏剧理论家的执着思考——读薛若琳先生《艺苑丛谈》有感 190时代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理论——《艺术学界》发刊词 194“六朝松艺术文库”序 196艺术学的学科状态与新的学科设置——《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言 203《兰苑曲谭》发刊词 205《清凉问学》前言 209激情与灼见——蔡曙鹏先生文集《狮城说戏》序 214郑德东《艺术之融昶》序 216唤醒手的力量——读徐伟等人《环境艺术手绘表现史》(中外卷)有感 218楚小庆《艺术学基本问题及其规律探索》序 222中国武术理论的新作——马文友博士《中国武术审美文化》序 225杨祥民《问学品艺录》序 229周飞《戏曲电视剧研究》序 233学术演讲 234大学与人文 248走进大学前的准备 253在东南大学艺术学院2007 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255在东南大学艺术学院2008 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257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 260也谈现代大学制度 266动画的焦虑与教育的选择 270昆、能交流与遗产传承 274艺术与时代 292文化发展与艺术教育的使命 296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之我见 301呼唤正确的评教体制,克服艺术教育的两大矛盾 305艺术评论的四种力量 307关爱艺术享受生命——论艺术与人的关系 316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论文选题问题略谈 320艺术教育要情、智、技兼启 325在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建院八周年暨艺术学科恢复办学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 329呼唤真善美与文艺的使命331设计学科建设标准的再思考 335人文精神与社会文明338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 342节日民俗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 347良师益友 348我的老师苏国荣先生 353悼念顾冠群校长 356言传身教良师益友——为庆贺黄竹三老师七十寿诞而作 361感谢窦楷老师 364说不尽的冯老师 368亦友亦师闵祥德 371片言只语 372有关学习方法致夏歌 373谈理解——致东大人文学科研究生 375高考会考前致夏歌 378学者的使命感 379高考前致夏歌 381不拘一格降人才——向应试教育体系道别 385思想贫乏时代的艺术 387爱心、激励与雅量——小记黄君璧先生二事 390二人转是否属于“三俗”艺术? 392愿昆曲的明天更美好——江苏省昆剧院兰苑昆曲传承班五周年略感 394有关《东南大学章程》致胡敏强副校长、仲伟俊部长 397中国大学的五大陋习 399城市性格:北京、上海、南京 403梅庵前的梅树醒了 406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408与夏志清先生的一面之交 411师生关系问答 414图录 |